番外二第33章秋收脱粒

关灯
    只在铅矿附近戴面具,其余地方的匠人都夸朝廷体恤!」 朱厚照翻开《皇庄改良账册》,代田法配合苜蓿轮作使亩产翻倍。

    他望向远处挖护城河的匠人,他们戴着草帽。

     申时,文华殿内,朱厚照将两束麦穗摆在御案上:一束取自铅矿旁农田,附防铅面具使用记录,一束取自皇庄,附土壤洁净证明。

    杨廷和捻着皇庄麦穗,胡须舒展:「如此看来,铅毒之害,确可控也。

    」 「不是控,是分。

    」朱厚照推开《铅矿隔离条陈》,「矿场匠人戴面具,农田匠人离三丈,各有章法。

    」他指着地图上的红色区域(铅矿)与绿色区域(农田),「张恪已在延安划了「铅毒隔离带」,非矿场不得用铅,非匠人不得进矿。

    」 杨廷和望着算珠模型,忽然道:「陛下这是「以铅归铅,以农归农」?」 「正是。

    」朱厚照敲了敲《明会典》「矿税」卷,「铅矿收入专款专用,一半给匠人做面具,一半给农田买铁犁——士绅若再啰嗦,就请他们去矿场看看,铅粉是如何呛人肺管子的。

    」 戌时,张恪的密信送到乾清宫。

    朱厚照展开纸页,「佛郎机商船至马六甲」的朱砂批注旁,新补了行小字:「其船用铅钉,其炮含硫毒。

    」他摸出书包里的《全球通史》,目光落在「铅合金兵器」图示上,忽然对张忠道:「传旨给张恪,延安的防铅术可用于兵器铸造……但别说是朕说的。

    」 窗外,皇庄的打谷场上,「工」字旗在晚风中轻摆,远处铅矿方向却飘来淡淡灰雾——那里的匠人仍戴着面具,在熔炉前挥汗如雨。

    朱厚照提笔在《明实录》写下:「正德二年秋,延安、顺天丰收,铅毒之害渐控。

    」却在草稿里补了句:「西夷之铅,终将化为吾之甲兵。

    」 当顺天府的铁犁运抵延安时,打谷场上的「工」字旗已换成了「农」字旗。

    张恪站在田边,看着匠人给铁犁套上木柄——无需防铅处理,因为它们永远不会靠近矿脉。

    远处士绅的马车停在苜蓿田外,刘老太爷的孙子捧着《土壤肥力测算》课本跳下车,书页间夹着张恪送的验铅片——但他永远用不到。

     晚风卷着麦香扑来,张恪摸出袖中的铁锚佩饰,想起朱厚照的密旨:「分铅矿与农田,分匠人与农夫,此乃治国大智。

    」他望着铅矿方向的落日,那里的「护农铁面」仍在改良,而眼前的麦田里,农夫们正哼着歌谣收割——他们的双手干干净净,他们的收成,与铅毒无关。

     喜欢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请大家收藏:()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