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局势紧迫,每一刻都至关重要

关灯
    当前的合纵行动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合纵,因为仅有韩国和魏国的军队到位,其他各国尚未集结。

    不过,这四十万大军已驻扎函谷关,准备抵御潜在威胁。

    李腾提前布防,确保即便函谷关失守,也不会直接威胁到咸阳。

    麃公则率秦锐士前往函谷关,一是测试新装备的骑兵战力,二是协助防御。

     吕不韦领军,蒙骜与王龁辅佐,他们是此次行动的核心决策者。

    待全员到齐,子楚命人倒酒,众人举杯共饮。

    子楚沉思片刻,言简意赅地说:"局势紧迫,每一刻都至关重要。

    " "望诸位倾尽全力,局势虽危急,却对我秦国有利。

    五国联军尚未集结,他们早已对我秦心存畏惧。

    而我大秦兵精马壮,多年养精蓄锐,自具与六国抗衡之力。

    尤其有诸位辅佐寡人共御外敌,令寡人更加坚信必胜之心!" "正如朝会所言,我秦国已成功抵御三次合纵,再多一次又有何难?" "待大军凯旋之时,寡人定设宴款待诸位,共享欢乐,**行赏。

    现下,寡人愿以一杯薄酒,提前祝贺诸位此行顺利,于函谷关外大败周王与孙隐!大秦必胜!" "大秦必胜!" 众人齐声高呼,随即举杯,将烈酒饮尽。

     热酒燃烧着胃腑,带来温暖与豪迈之情。

     "该出发了。

    "吕不韦说道。

     子楚点头回应。

     蒙骜对身边子楚的随从蒙毅嘱咐了几句,吕凝则上前关心吕不韦,这让吕不韦稍感宽慰。

     吕凝今日出城,固然有很大原因是为吴巨送行,但也有为父亲送别的意味。

     吕不韦担任秦国相邦之前是一名商人,常随商队穿梭于各国之间,这也是吕凝早已习惯父亲远行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一次,吕凝其实内心十分担忧父亲。

     毕竟这是吕不韦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上战场,而且还是以主将身份。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为何吕不韦会被任命为主将。

     是因为他擅长统领军队吗? 当然不是。

     不可否认,这个时代许多人文武兼备,既能领军作战、攻城略地,又能治理国家、着书立说。

     吕不韦虽有一定统兵能力,但比起威名赫赫、征战多年的蒙骜、王龁等老将,还差得远。

     历史上这次攻打东周也是由吕不韦指挥的。

    据吴巨推测,吕不韦之所以能担任主将,原因很简单。

     尽管吕不韦成为秦国相邦已有近一年时间,在朝廷中位居第二,权势和威望都很高,但仍有许多人不服气。

     成为合纵主将后,只要取胜,便能立下不小的功劳,有了功绩在身,朝中那些闲言碎语自然也会减少。

     况且以吕不韦文信侯的爵位本该拥有封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落实。

    若东周被攻下,子楚会将洛阳赐予吕不韦作为封地。

     …… 告别的仪式结束,便是启程之时。

     “该走了,保重,我会尽快回来。

    ”吴巨对吕凝露出微笑。

     “好。

    ”吕凝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你这反应是不是有点过头了?我又不是要去打仗。

    ”吴巨无奈地说,却又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可笑,刚表白完第二天就要离开。

     “记得多去看看我的傻徒弟。

    ”吴巨叮嘱道。

     吕凝点头答应。

     吴巨轻轻触碰她的脸颊,突然想起什么,从腰间拿出吕凝送给他的香囊,放到了胸前,靠近心脏的地方。

     “出发!”吕不韦高声喊道。

     众人翻身上马。

     吴巨向吕凝和子楚挥手,随后轻喝一声,胯下的白马飞驰而去。

     待众人回过神来,马队已远去,在官道上很快消失不见,只留下滚滚尘土。

     …… 今天更新三章,合计六千字,加上接下来的内容总共七千字。

     接下来的文字量较多,考虑到我是免费连载,所以不介意。

     (原本我想写在作家的话里,但字数限制五百,超出了) …… 首先要向大家道歉,说实话,最近断更次数不少,积压的章节也很多。

     原因并非用创作瓶颈来搪塞,虽然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后面合纵的情节我现在还没想好,但主要的原因是这本书的成绩不太理想,让我缺乏动力。

     大家应该能够理解这一点,但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过,还是那句话,我保证绝不会太监,这是我对读者的承诺,也是我作为一名网络作家和轻微**症患者最后的坚持。

     …… 另外还有一件事要说明。

     当前剧情有个漏洞,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

     公元前24年,即秦庄襄王元年,这一年发生了不少重要事件。

     我不确定为何会犯这个错误,可能是查阅资料时断断续续,遗漏了某些细节。

    而且能找到的相关资料有限,也可能是一些资料记载的事件顺序有误,误导了我。

     实际上的历史应是:吕不韦被任命为相邦,随后攻打东周,蒙骜进攻韩国,设立三川郡,最后吕不韦受封文信侯,享有洛阳十万户的封地(依据一些线索推测,文信侯的封号和洛阳封地可能是在攻东周之后授予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在我的故事里,历史事件的顺序有所调整:吕不韦先被封为相邦,接着封为文信侯,得到洛阳十万户的封地,然后蒙骜攻韩,设立三川郡,最后攻打东周。

     简单来说,书中历史事件的顺序存在偏差。

     这并非大问题,即便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可能把攻打东周放在当前时间点叙述,因为这是个非常适合作为全书开篇的重要事件。

     那么,为何我要特意提及此事? 首先,尊重历史;其次,提醒读者,小说不是真正的历史,不宜过于较真,注意“过于”二字;再次,直面自己的错误。

    而这一点尤为重要。

     (同时也在思考,在【小说中转2群】里,等这本小说结束或我有闲暇时,会发布一份较为详尽的春秋战国大事记,帮助大家厘清事实,也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但不太了解正史的读者提供帮助) 接下来我会尽力呈现更精彩的剧情给大家,不过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关于合纵的情节还未理顺,导致写作有些卡壳,因此更新速度可能会慢一些。

     OK,已经凌晨三点了,实在太困了,晚安。

     第125章我好像弄明白了! 从咸阳到函谷关,大约四百里路程。

    大部分路段平坦,路况不错。

     如果没有意外,驾马两天即可到达,若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即便冒着人马俱疲的风险,一天也能赶到。

     不过,无论是吕不韦一行人还是吴巨显然都不必如此拼命。

     在咸阳分别后,众人策马疾驰,直到日落西山才停下,在半途的一个驿站歇脚,让马匹休憩并喂食草料。

     晚饭后,大家在驿馆简单用餐,决定留宿一夜,次日再启程。

    驿馆的条件虽不及咸阳舒适,但众人对此并不在意。

     …… 吃完饭,吴巨走出门外,发现吕不韦独自站在门前仰望明月,似有心事。

    从咸阳到驿站的路上,他们一直快马加鞭,只听见风声呼啸,彼此未曾交谈,也没有提及吕凝的事情。

     这让吴巨有些不安,毕竟吕不韦可是他未来的岳父呢。

    话说回来,吕不韦在历史上本就是个复杂人物,史官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当时在岐山时,吴巨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人会成为自己的岳父。

     “吕相。

    ”吴巨上前打招呼。

     “哦,是吴巨啊。

    ”吕不韦回过神来。

     “今天的事真是让我惊讶,大王说我因为一个瓷瓶就把女儿嫁了出去,估计过不了几天又要被人指责商贾习气难改。

    ”吕不韦半开玩笑地说。

     “哪有这么夸张,婚姻大事怎能如此看待。

    ”吴巨随口回应。

     “是啊。

    ” 吕不韦长叹一声。

     “每次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