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脱身计划

关灯
    “父王近日可好?”嬴政问道。

     “大王一切安好,公子无需挂念,我们正尽力促成您与大王团聚。

    ”王戊回答。

     他从随行人员处取来食物和衣物递给嬴政:“公子,这是给您准备的。

    ” 守卫立刻阻拦:“需检查。

    ” 王戊面无表情递过物品,趁守卫专注检查时,吕良悄悄塞了一张纸条给嬴政。

     嬴政反应敏捷,迅速接过东西,随即轻拂腰间,将纸条藏入腰带内侧。

    整个过程快如闪电。

     王戊交完东西后,目光扫向吕良,吕良微微闭眼示意。

     王戊心领意会,明白信息已成功传递。

     随后,王戊与嬴政讨论了国内事务,拿出事先准备的说辞,显得条理清晰,直到中午才告退。

     嬴政回房后关上门,借助窗隙透进的微光查看纸条上的内容。

     “国内对迎回公子一事不抱希望,需用特殊手段,若顺利,不久将有人带公子离开,公子只需配合即可。

    ” 嬴政低声念道:“暗号为‘秦王扫六合’,对答‘虎视何雄哉’。

    ”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好诗!” 尽管在邯郸的日子艰难,嬴政酷爱读书,从兵法到史书再到诸子百家,无所不读,连诗词也喜欢研习。

     这两句暗号是他前所未闻的,显然是即兴创作,作者定非寻常之辈! 诗句中的豪迈气概让嬴政心潮澎湃。

     感叹暗号之后,他将注意力集中在前四字“非常手段”上。

     这让他立刻想起父亲子楚当年作为质子时的脱身之策。

     然而,在防守严密的邯郸城,能否成功逃脱? 是谁策划了这次行动并写下了这两句诗? 沉思片刻后,嬴政果断点燃纸条,亲眼看着它化为灰烬。

     如今他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火光照在他的脸庞,使他的双眸愈发炯炯有神。

     茶楼之中,吴巨靠在阑干上,探头窗外,目送王戊和吕良驱车离开,返回驿馆。

     这几日无事时,他常来这里,此处视野极佳,既能观察嬴政居所又不易引起注意。

     从这里望出去,能看到一半的秦质子府,破旧且荒凉。

     吴巨曾在此见到过嬴政的身影。

     初见其容颜时,难免心生震撼,英姿勃发,身量更是远超常人。

     平日里,他深居简出,甚少离开那座院落。

    一方面是因为赵国高层曾叮嘱,质子绝不可有闪失,守卫自然不愿他频繁外出,唯恐出事;另一方面,吴巨通过观察也明白了其中一二。

     嬴政因身份特殊,常遭邯郸百姓敌视,出行时频遭辱骂,甚至有人朝他投掷菜叶、鸡蛋,而守卫对此毫不干涉,甚至暗自欢喜。

     嬴政不堪其扰,又无力反抗,因此极少外出。

    吴巨难以想象,一个十岁的孩子,在敌国为人质,缺衣少食,孤立无援,忍受敌国人的冷嘲热讽,是如何撑过这十年的。

     设身处地想,换成普通人,即便起初有些脾性,也会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消磨殆尽,或许会选择对赵国人低头讨好,换取更舒适的生活。

     然而,嬴政没有。

     不仅没有,他始终铭记自己的身份——秦国公子。

     他有自己的骄傲与坚持。

     千磨万击愈坚韧,任凭风雨变幻。

     这样的经历与心境,已然赋予他成为贤明君主的潜质。

     或许正因这段在赵国为人质的经历,使他在后来的**生涯中学会了隐忍,一次次突破阻碍,终成大业。

     吴巨内心对他充满敬佩与同情,甚至感到些许愧疚。

    毕竟若非他的蝴蝶效应,嬴政此刻应已返回秦国,归根结底,这份责任吴巨难辞其咎。

     这也激励他更加专注于制定逃亡计划。

     如今,唯有他能带这个孩子回归故土。

     …… 入赵之前,吴巨本想与嬴政亲自会面,但转念一想,此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