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关灯
小
中
大
,冬天也不爱烧炕,搂着跟暖炉似的,我都睡习惯了。
忽然你不在,我也不习惯烧炕,半夜脚一伸过去,哎哟我的个娘咧,那冰疙瘩窝一样的感受,冻得我一个激灵就冻醒来了。
你赶快下来和我回去,咱就两人过一辈子,别再说些七七八……” 廖政委觉得这么说挺好,越说越放开手脚了。
他之前都没注意到焦干部是否有别的心意,经小苏提醒,又怕万一焦干部没多想,自己主动去问反而伤人心。
这样和马妹花一“表白”,不管焦干部有没心思,一桩事也就自然消解了。
“廖、满、仓!你嘴里中毒长泡了是吗,说的都什么狗屁话!谁想听你骚话说啥马妹花同志、我的爱人了?还不赶快给我闭上,老娘我他吗的……要老命了……十年老夫妻这么不要脸子,看我不冲下来打死你个酸文化人!!!” 哐!窗户里忽然摔出一个大脸盆。
吭!又摔出了牙缸子。
继而探出手上攥着罐头、似乎刚把乱糟糟卷发梳理好的马嫂子。
马妹花舞了舞罐头,到底舍不得往下扔。
瞅见旁边的几扇窗户都挤出了脑袋,她只觉没脸再待了,连忙一呼啦裹起自个东西,快步冲下楼来。
…… 隔天马妹花杀了一只肥鸭子,给苏麦麦送了过来。
这回苏麦麦没客气,大方收下了。
冬天烧炉子取暖挺干燥的,苏麦麦通常在炉子旁放一盆水,水蒸汽蒸发出来可增加湿度。
鸭子滋阴生津,冬季吃了正好润一润燥。
这种谷物喂养的鸭子炖汤喝最营养了,于是苏麦麦做上一锅酸汤老鸭,把马妹花夫妇也叫过来,四个人凑着吃一顿热腾腾又过瘾的火锅。
新兵入伍,报社的新闻素材又多了起来,苏麦麦白天和陆韬去到各连队采访,晚上回家就思考小说的思路。
她给出版社打了长途电话过去,解释了前阵子休假,才看到过稿信。
接电话的编辑姓褚,是一名四十出头有着资深经验的女主编,听到她的电话惊喜不已,本来还担心一直没消息会不会意味着拒绝呢。
两人在电话里探讨了一下写作的方向,褚编辑的意思是,让苏麦麦照着她那篇两万多字小说的类型,再写个三十万字左右的长篇小说。
还说到,苏麦麦的小说发表之后,报社已经接到了好多读者打来的电话或者回信,说被她的故事深深触动到了。
有的读者有着下乡回城的经历,有的是知青再高考的经历,还有的则是单位厂子里下岗等等的,各有各的感同身受。
通过看到麦钱钱的小说,感受到了鼓舞,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故事中的角色一样的坚韧与好运。
甚至还有人想问麦钱钱老师的通信地址,想亲自给她写封信呢。
关于出版长篇这事儿,苏麦麦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于是褚编辑随后便和同事一块,乘火车从首都过来,赶在年前和她签订了出版合同。
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稿费以千字二十计算,首印一万册,算下来苏麦麦能拿到稿费六千六百元。
按出版社的规定,先预付百分之三十给作者,也就是一千九百八十元给苏麦麦。
等到回首都后,把合同盖了公章,便把钱邮政过来,商定五个月到六个月左右交初稿。
不得了,一转眼,小苏都成大作家了! 打从褚编辑和助理同事来到家属院,人人都知道苏麦麦要出版小说了。
这年头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都算文化知识分子,出版小说简直更厉害,咱们十一旅出人才啊! 有人高兴,当然也有暗中看不惯的人。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人给上级领导告状了苏麦麦。
说部队一个旅领导的月工资才多少,小苏不过随军家属,写一本书就超过领导一年的工资,影响非常恶劣。
建议部队上级给全国各大出版社打电话,禁止发表苏麦麦的小说,并给予苏麦麦通报批评。
这个告状让领导们啼笑皆非,那科学家还是祖国栋梁呢、外交官还是优秀的对外形象呢,如果住在部队,付出的脑力劳动所得却不允许超过干部,那岂不是该建议孩子们都别上学了,祖国的未来谁来建设? 国家的发展是各个方面的,文艺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旅部的领导没点名告状者,但在广播里开解了一番,并且鼓励有更多的人才出现,这样的家属院才更加展现随军的丰富生活,是部队的骄傲! 苏麦麦事后才知道,竟然有人告状呢。
她想起在学校做调研时,曾经查过的一些资料。
说在某些年代,的确发生过这类的事,还有些单位工人,因为写稿比领导收入远超,于是被下放去劳动的。
或者公社里的社员写稿发表,因为太激动了,半夜打着手电筒,对着报纸数字数,想计算自己千字多少钱,结果被别的社员告状,然后戴上了高帽。
忽然你不在,我也不习惯烧炕,半夜脚一伸过去,哎哟我的个娘咧,那冰疙瘩窝一样的感受,冻得我一个激灵就冻醒来了。
你赶快下来和我回去,咱就两人过一辈子,别再说些七七八……” 廖政委觉得这么说挺好,越说越放开手脚了。
他之前都没注意到焦干部是否有别的心意,经小苏提醒,又怕万一焦干部没多想,自己主动去问反而伤人心。
这样和马妹花一“表白”,不管焦干部有没心思,一桩事也就自然消解了。
“廖、满、仓!你嘴里中毒长泡了是吗,说的都什么狗屁话!谁想听你骚话说啥马妹花同志、我的爱人了?还不赶快给我闭上,老娘我他吗的……要老命了……十年老夫妻这么不要脸子,看我不冲下来打死你个酸文化人!!!” 哐!窗户里忽然摔出一个大脸盆。
吭!又摔出了牙缸子。
继而探出手上攥着罐头、似乎刚把乱糟糟卷发梳理好的马嫂子。
马妹花舞了舞罐头,到底舍不得往下扔。
瞅见旁边的几扇窗户都挤出了脑袋,她只觉没脸再待了,连忙一呼啦裹起自个东西,快步冲下楼来。
…… 隔天马妹花杀了一只肥鸭子,给苏麦麦送了过来。
这回苏麦麦没客气,大方收下了。
冬天烧炉子取暖挺干燥的,苏麦麦通常在炉子旁放一盆水,水蒸汽蒸发出来可增加湿度。
鸭子滋阴生津,冬季吃了正好润一润燥。
这种谷物喂养的鸭子炖汤喝最营养了,于是苏麦麦做上一锅酸汤老鸭,把马妹花夫妇也叫过来,四个人凑着吃一顿热腾腾又过瘾的火锅。
新兵入伍,报社的新闻素材又多了起来,苏麦麦白天和陆韬去到各连队采访,晚上回家就思考小说的思路。
她给出版社打了长途电话过去,解释了前阵子休假,才看到过稿信。
接电话的编辑姓褚,是一名四十出头有着资深经验的女主编,听到她的电话惊喜不已,本来还担心一直没消息会不会意味着拒绝呢。
两人在电话里探讨了一下写作的方向,褚编辑的意思是,让苏麦麦照着她那篇两万多字小说的类型,再写个三十万字左右的长篇小说。
还说到,苏麦麦的小说发表之后,报社已经接到了好多读者打来的电话或者回信,说被她的故事深深触动到了。
有的读者有着下乡回城的经历,有的是知青再高考的经历,还有的则是单位厂子里下岗等等的,各有各的感同身受。
通过看到麦钱钱的小说,感受到了鼓舞,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故事中的角色一样的坚韧与好运。
甚至还有人想问麦钱钱老师的通信地址,想亲自给她写封信呢。
关于出版长篇这事儿,苏麦麦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于是褚编辑随后便和同事一块,乘火车从首都过来,赶在年前和她签订了出版合同。
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稿费以千字二十计算,首印一万册,算下来苏麦麦能拿到稿费六千六百元。
按出版社的规定,先预付百分之三十给作者,也就是一千九百八十元给苏麦麦。
等到回首都后,把合同盖了公章,便把钱邮政过来,商定五个月到六个月左右交初稿。
不得了,一转眼,小苏都成大作家了! 打从褚编辑和助理同事来到家属院,人人都知道苏麦麦要出版小说了。
这年头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都算文化知识分子,出版小说简直更厉害,咱们十一旅出人才啊! 有人高兴,当然也有暗中看不惯的人。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人给上级领导告状了苏麦麦。
说部队一个旅领导的月工资才多少,小苏不过随军家属,写一本书就超过领导一年的工资,影响非常恶劣。
建议部队上级给全国各大出版社打电话,禁止发表苏麦麦的小说,并给予苏麦麦通报批评。
这个告状让领导们啼笑皆非,那科学家还是祖国栋梁呢、外交官还是优秀的对外形象呢,如果住在部队,付出的脑力劳动所得却不允许超过干部,那岂不是该建议孩子们都别上学了,祖国的未来谁来建设? 国家的发展是各个方面的,文艺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旅部的领导没点名告状者,但在广播里开解了一番,并且鼓励有更多的人才出现,这样的家属院才更加展现随军的丰富生活,是部队的骄傲! 苏麦麦事后才知道,竟然有人告状呢。
她想起在学校做调研时,曾经查过的一些资料。
说在某些年代,的确发生过这类的事,还有些单位工人,因为写稿比领导收入远超,于是被下放去劳动的。
或者公社里的社员写稿发表,因为太激动了,半夜打着手电筒,对着报纸数字数,想计算自己千字多少钱,结果被别的社员告状,然后戴上了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