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关灯
    她说:“你准备一下,我点一段你来演。

    ” 应年很兴奋,这是试镜吧!他闯到第二关了! 应年:“演哪一段,我都可以的!” 凌穗岁微笑:“就是陈海刚出场,对着黎想吹口哨那段,演一个我看看。

    ” 她没故意为难他,这可是小说里就有的情节,他对这段也剖析得很详细,将角色的心理状态分析得明明白白。

     奈何,应年的脑子和五官好像是两个系统。

     人物理解了,但演不出来。

    一到镜头前喊了action,还是以前那种行活表演。

     凌穗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落下的功课果然不是这么轻易能补回来的啊。

     第186章《浪潮之下》剧本研读 又抽了几个片段之后,凌穗岁还是婉拒了应年。

     “其实你的演技一直在提高,只是很不巧,这个角色确实不适合你。

    ” 除了行活式的表演外,演员和角色的气质也不贴。

     应年从小生活优渥,只需要沿着长辈铺好的康庄大道往前走。

    即使路上想歇一歇,或者拐个弯,多绕点路,也不影响他继续堆资历,等年龄上去自然就“德高望重”了。

     陈海不一样,他的身上除了一种破罐破摔的心态外,还有特定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

     当时的华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市场经济的讨论还很保守,谁也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

     所以,黎想是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创业者,她的对照组不仅有观念守旧、一心进厂的阎学军,还有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样,逃避思考未来的陈海。

     陈海为什么要当街溜子,本质原因还是找不到工作。

    数万知青回到城市,当地腾不出那么多就业岗位。

     黎想、陈海、阎学军都是回城知青,三人在面对现实困境的不同选择,其实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演员外放出的气质当然是可以通过演技改变的,但应年的演技显然还没精进到这种程度。

     凌穗岁和他说完之后,心有不甘的应年也服气了。

     他以为自己对角色的分析已经很到位,却没往更深的层次去想。

    影视鉴赏是表演的基础课,他也写过高大上的论文,轮到自己实操时就忘记了。

     凌穗岁安慰他:“没事,毕竟你看的是小说嘛,小说里只写女主怎么赚钱了。

    而且主视角外的人物分析比较难。

    ” 对主角而言,小说会详细描写ta的心理变化,配角很少有这种待遇。

    所以能把配角演好的演员,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常都很强,这样才能补全主线叙事外的角色信息。

     她还给他提了建议,让他有机会多去小县城走走,去体会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和现实脱节、对普通人生活完全没概念的明星,很难成为一个好演员。

     在凌穗岁的阅片清单里,除了各个国家每年的优秀影视作品,还包括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

    不管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上网冲浪,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

     有些演员会给自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