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关灯
    就拂袖而去了。

     但现在若是不让他把话给说出来,这人怕是会赖在他同安县不走了。

     沈筝稍有些不耐,沉声说道:“巴大人,本官始终相信,凡事讲究个‘缘’字,不可强求,无缘反倒美事难成。

    ” 巴乐湛面上那略带讨好的笑转成了苦笑,这番拉扯下来,结果早已预见。

     但他不说出来,终是不甘心。

     万一呢? 他之前来时信心满满,如今却...... 他叹了口气,说道:“本官说完便走。

    ” 沈筝见他如此,心中还有些佩服起来,方才初见,她见巴乐湛一副土皇帝的模样,还以为这人头脑应较为简单。

     如今看来,也当得起一句识时务。

     若是他一开始便拿端了态度,就算她不会答应他的请求,也不至于狠狠地下他面子。

     巴乐湛见沈筝这次并未拒绝他,心中舒了口气。

     纵使他脸皮磨炼得再厚,再来两次他也受不住了。

     他开口说道:“本官知晓,沈大人的同安县并未设立书院,县中学子若想求学,大多都会来我泉阳县的柳昌书院求学,且其中困难重重。

    ” '困难重重'四个字巴乐湛倒是没说错,外县学子想去他泉阳县的柳昌书院读书,高额的束脩费用与生活费用都是求学成功后的事儿。

     但谁说只要出得起束脩就能读上书了? 书院并不公开招学生,光说能与书院的先生们搭上关系便是第一难事。

     你没关系,连书院大门都进不去,见不到人,如何求学? 所以学子们想读书,那前期费的功夫绝不比入学后少,书院不是公家学院,其中关系错综复杂。

     就连他巴乐湛也不敢说,那柳昌书院是他的一言堂,只是他有着旁人没有的权利罢了。

     比如说,拿书院读书的名额做谈判筹码。

     沈筝心中大概懂了他的意思,开口问道: “巴大人所说的互惠互利的好事儿,便是我同安县学子读书一事?” 她的语气与巴乐湛之前所想无二,平静至极,并未有丝毫喜悦。

     可明明她同安县的学子求学那般困难,以至于这几年来同安县都没出过一位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