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关灯
    【发明了纸之后,知识变得更易理解。

    一大例子是,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我们现代,文字的表述和文章的长度其实一直在变化。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言简意赅,需要用两三千字表达的东西,他们可能几十个字就完事。

    是因为先人的概括和理解能力比我们更优秀吗?那肯定不是,还是因为载体的容纳程度有限,刻不下。

    而起源于汉代,盛于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喜欢堆砌辞藻,走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路子。

    更别提到了现代,我们有动辄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和科学著作。

    几百万字,刻在龟甲上或者是竹简上,工匠都得累死。

    】 【所以说,有了纸,才有了后期文学和思想的井喷式发展。

    】 天上的画面从甲骨文,再到两三行短句的《诗》,再到成一小段的《论语》,然后是长篇的骈文。

     速度加快。

     再到现代人熟知的白话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

     速度再加快。

     一页页的书翻过,只见密密麻麻的字排列在一起, 历史的演变长达上千年,但在视频里却被浓缩成为了几秒钟,更给人直观的感受。

     ...... “百万字!”刘彻惊讶得转身问站在一侧的司马相如:“我记得司马卿家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亦不过千字。

    ” 他很喜欢司马相如写的赋,当时读《子虚赋》的时候,手不释卷,挑灯夜读。

    《子虚赋》写的是梁孝王打猎的情景,后来司马相如又为他写了《上林赋》,规模比前作更为宏大,篇幅也更长,用丰富的辞汇描写了上林苑中的风景与天子打猎时的场面,又在其中委婉地劝谏了自己不要过于奢侈,不要沉迷于田猎之事。

     《上林赋》一出来,刘彻就将司马相如封为了郎官。

     他记得自己看的时候,觉得篇幅极长,辞藻昳丽。

    但此刻想一想,这两篇加起来也不过是几千字而已。

     百万字的篇幅!到底写了些什么? 司马相如苦笑:“微臣所有的赋加起来,亦仅万余字而已。

    ” 他的眼中流露出向往,百万字的作品,他也很想要看看啊! 刘彻想到百万字的内容如果刻成竹简,那堆起来可不是真的有山这么高?工匠真的得累死。

    他越想越觉得有趣,也越觉得这后世之人性子促狭开明。

     衣食无忧的环境才能养成如此的性格,不知她所生活的后世,具体是什么模样。

    若说她是贵族,言语之中却并无任何他所熟悉的居于上位的优越感,而若是平民,以女子之身,各种知识与典故拈手就来...... ...... 仙画中又开始出现了新的场景。

     一群人围在高大的城墙边,对着张贴在墙上的告示指指点点,而高台之上,有穿着官服的人,指着告示为其宣读着什么。

     【而且纸的出现还可以让政令变得更通达,文字的表述变长,理解起来也就更清晰。

    皇帝在宫中下达的诏令也不用太担心会被下面的人曲解。

    像是唐宋时期,官府所下的诏令都会用极大的纸张写好然后张贴在城门或者是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