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关灯
    是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改革派,只是“鸽”和“鹰”的区别 如果说仙画对这些大明的精英冲击最大的是什么,除了后期儒家的变异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天朝上国”的心态被粉碎一空。

    因为怎么算,欧洲发生变革然后迎头赶上的时间点就发生在他们大明! 也就是说,大明竟然是华夏的半个罪人! 这怎么可以? 现在才明初,士子们还是有着一腔热忱的,不像明中后期那样的畸形扭曲,所以在经历过一开始的大辩论之后,民间的士林已经形成共识,必须要变。

     可以说,如果朱元璋或者是朝堂不对仙画做出反应的话,等到太子的丧事一过,各地的官学和太学生们就要联合上疏了。

     有贫苦的百姓人家原本想要咬紧牙关送自己家的聪慧小童去私塾拜师,但听到新式学堂即将营建的消息后却打消了这个主意。

     还是等等看吧,那边可包食宿呢。

     “到时候哪还有我们的份?肯定被那些上头有人的给抢走了。

    ” 有聪明人指点他们:不如再等等看,说不定到时候学堂开得多,也有机会呢?而且过几年之后,科举是什么样子还说不准,是喜欢旧的那些还是喜欢新的这些,那可不好说。

    如果要学,不妨先送去认认字就好。

     那人一思索:的确是这么个理。

    新学来势汹汹,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还难说呢。

     只能说,如今海禁一开,各种新消息一传,虽然是在沉闷的太子丧期,但整个大明的民间却像是吹进了一股新鲜的风,似乎有什么东西都变得不一样了。

     原本在浙江、福建和岭南一带就偷偷活跃着的海商,一下子就扬眉吐气了,立刻把在外岛藏着的海船都给叫了回来。

    无数的热钱也都从全国各地涌到了各个港口。

     渔民们涕泪四流的在海滩上对着天幕朝拜。

     如果不开海禁,以他们的收成是完全没办法生存下去的,或许到时候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心一横去外岛当海盗了。

     也有商人反其道而行,组织了商队打算往西边走。

     听说那欧洲就在西边,那么多国家,总能卖出货去吧? 可是往西边走,哪年哪月能走得到欧洲?路途遥远,未免太过于危险。

    做生意哪有不危险的?何况那些传教士们不是也都走到了大明?有人犹豫观望,但却也有壮志满怀的士子读书人想要跟着商队一起前往欧洲。

     “我想去看一看,这时候的欧洲是不是像仙画上说的那般强大?看看他们是凭着什么才能在后世压在我泱泱华夏头上的! “哎,羡慕兄台。

    其实我也想去,但家中母亲年纪已大,不敢擅自远游。

    只望兄台好好保重自己,早日回到大明和我们讲述一下欧洲那边的情况。

     只能说,仙画种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经历了几个月之后终于动了一动,准备开出属于自己的嫩芽。

     这嫩芽是会被风雨给吹折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