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关灯
    长的秋天发了芽,对薛瑜真等到她要问话了,却不敢开口了,一个个拘束地望过来,把脸憋得通红。

     刚走出田,薛瑜就被围了起来,敬畏和期待写在了他们脸上,她一边和李麦确认之前的育苗流程和方法是否都按步骤进行,一边打量着他们。

     她不可能自己每天盯着苜蓿田,苜蓿田和流民棚那边的冬麦田不一样,并不涉及屯田客们的口粮和生计,当真因为些细枝末节罚他们,真正做事的老农们偷些懒,她也发现不了,到时候苜蓿种植失败,别人也只会觉得是她的问题,因此一个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就很重要。

     现在看来,效果不错。

     和李麦确认过步骤没错,薛瑜能想到的问题就剩下种子本身有问题,叫来几个老农询问种子,皆摇了摇头,“这,要是有这么快出苗的苜蓿籽,现在苜蓿不得到处都是?殿下啊,这种苜蓿用的法子,能不能用在别的地里?”他们试探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薛瑜有些好笑,该说无论哪个时代,都有着希望自家土地亩产一万八的金坷垃梦想吗? “不可以。

    ”她否定了老农们的想法。

     读了两篇《育种术》残篇后她的体会就是,每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性,拿苜蓿的做法直接套大概率出现烂根。

    加上苜蓿籽本身是草原上不要钱的东西,又不能拿来吃喝,所以密撒种植增加出芽密度这种法子才能用上,换做麦子这样种,还不得心疼死? 老农们也是看薛瑜一出手就让难种的苜蓿听话发芽,眼热心急乱投医,被薛瑜否定后喏喏应了,但还是坚持围着薛瑜问还能不能教他们种别的。

     他们都知道薛瑜是看书上学的,一个劲说:“那书上还有啥啊,殿下,叫啥名,能不能教俺们家娃子也念书?诶哟,念书好啊,念书会种地啊。

    ” 薛瑜没想到,她还没把科举的路铺好,就因为“会种地”听到了这求知若渴的声音。

     读不读书另说,但种子的事总得先弄清楚。

    李麦被薛瑜泼了凉水后也冷静了下来意识到这样出苗不正常,两人分别耐心询问侍弄苜蓿田的老农,好半天才从送来种子的细节里发现了问题。

     其中一人听说要种苜蓿,正好家里试着种苜蓿失败,连苗都没发出来,就干脆把丢进地里几天的种子送来了。

    按薛瑜猜测,其实种子已经有了变化,只是种植者没意识到,直到种进地里才出现了这次“奇迹”。

     听说是因为他家种子本来就快发芽才会这么快发芽,老农连连摇头,“咋可能?就算真是,那也是殿下的地好,要不在我手上咋种不出来?”旁边附和者众。

     弄清楚了问题所在,薛瑜让他们进去把提前发芽的几十株挪了个位置。

    紧挨着旁边的苜蓿苗田,出苗后的苜蓿不能再一天两次浇水,把它们和曾经的小伙伴放在一起就不合适了。

     该说不愧是老农,挪苗时的手法轻柔快速,刚做完,瞧见薛瑜要走,赶紧跑出来齐刷刷跪在篱笆外,“多谢殿下!” 见面时常见跪礼,离别时倒真是不多,跪了一地的人让薛瑜看着都有些别扭,“行了,都起来,你们好好侍弄田地就行,之后苜蓿田能成功,你们养出手艺,哪里垦田不需要人?” 一句话抚平了好不容易到了农闲,想多照料几分家里牲畜却被调来种以他们经验来说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老农心里残存的不舒服,再次拜下时心悦诚服,“殿下!” 薛瑜见他们俯身后听话起身,继续和李麦说起识字的事。

    正好苏禾远送来两本《齐文千字》,不然她连教材都没法和他们分享。

    她知道皇帝在军中时是有普及识字的习惯的,像陈安就是皇帝一手教学的认字,但显然民兵们没有这种好待遇。

     “闲暇时看看,总没坏处,多一个认字的兵,宫丞安排事情也顺利不是?”薛瑜顺便将陈安已经在孤独园验证过的“木板加炭条”教学组合告诉了李麦,仿照现代做黑板和粉笔还要额外的价钱,这些成本可就低太多了。

     李麦捧着薄薄一本册子,眼眶发热,“臣,定不负殿下所托。

    ” 确定苜蓿田没有问题,再赶回皇帝眼皮子底下做基本功训练时已经有些晚了,好在皇帝没问什么,只是在旁边打拳。

    薛瑜练着新加不久的举重力量训练和跳跃,看着皇帝的背影有些疑惑。

     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皇帝的拳法好像更暴力了些。

     新一轮开始的比试仍保持着男女比试台分开的状态,薛瑜皱了皱眉,没有立刻询问薛琅昨天沟通的后续,倒是让已经准备好和她说起这件事的薛琅憋了一个上午。

    今天捉对厮杀的只有昨天的输家,由于里面弱者太多,结束的时间很早,半点不影响下午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