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关灯
    这一把,那今年两倍的麦收,怎么都够一家人吃饱了。

    眼看薛瑜过来,有人脸上挂不住,灰溜溜走了,有人却等在旁边,眼睛闪亮地看着薛瑜,指望着能在新的一年播种前,得到些新的指点。

     但他们没人敢上来搭话,最后只能看着鸣水工坊的人欢快地出来,将人迎了进去。

     鸣水工坊内的工人们对外面田地的关注不亚于村中佃户,冰消雪化,看着麦苗平安,他们脸上都挂上了笑,路过正门的人都会多看一眼外面的麦田。

     鸣水下辖出了简家这么一桩案子,虽然有其他人配合,但江乐山身上的担子一点都不轻,作为县令,这个新年过得格外忙碌。

    薛瑜到时据说他还在厘清简家佃户和简家的田地,忙得连鸣水中学的课都顾不上上了。

     吴威迎了出来,薛瑜瞟了眼他头上的鸡毛,一时失笑,“鸡舍和猪圈都备下了?” 养殖的准备是起初就做了的,吴威点点头,陪着薛瑜看过几处工坊,这才犯难道,“殿下,这猪和鸡鸭鹅该怎么养啊?” 在看着清颜阁和鸣水工坊从无到有后,对薛瑜的信任让他下意识觉得这件事殿下也有办法解决。

    薛瑜却没有直接给出方案,反倒说起了另一件事,“麦苗过冬是好事,准备一下让大家来庆祝一下,顺便请行宫和村子里的人都来高兴高兴。

    ” 以他对薛瑜的了解,殿下并非是喜欢铺张庆祝的性格,认知与听到的内容十分矛盾,吴威眼中的迷茫几乎要化为实质,但他还是答应了下来。

     两三句打发走他去安排事情准备庆祝晚会,薛瑜拐到了鸣水中学外。

    夜幕将至,做完白天的工作,赶来听课的人不少,中学教室已经搭起了新的一间屋子,用着其中一间课堂的正是医正和他的小徒弟们。

     他们总结着磷矿中救出来的失踪人口身上的病症,消化着实践带来的经验。

    同一间屋子里的进度不尽相同,还有一部分经过观察被吸纳进工坊的前小道士,正在学习增补进手册内的救治手段。

     里面讲授的很多内容都是几乎不懂医学的薛瑜没听过的,有趣的是,她还听到了医正提出的“净水”概念。

    此前烧开水勤洗手的防病童谣,在相当粗糙的显微镜制造出来后,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生水有细虫,沸后除之……” 虽然离微生物和细胞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也算是在前进了。

     另一间屋子里站着姜匠,薛瑜听了一会,确定他的确读懂了自己写出来的力学简述,这才放心下来。

     里面一堂课很快到了尾声,留下来还要继续深入教学的部分学生面前摆上了新的议题。

     如何应用水泥更好的建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小的,好在她成功带出来了一部分走向未来发展的人。

    她固然能赶时间将各种东西的设计图绞尽脑汁都画出来,但它们适合未来,却不一定适合现在。

    技术的进步永远是基于需求存在,太过超前的设计只会成为空中楼阁,不如交给他们,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总结经验,寻找里面的奥秘,以此来改变生活。

     看过工坊,薛瑜踏着夜色回到行宫。

     严格来说,她现在已经不算隆山行宫的人了。

    皇帝任命时就说过,她这个隆山宫令只管秋冬两季。

    但宫丞李麦还是和以前一样迎了出来,高兴得跳起来直喊,“宫令回来了!” 呼啦啦出来了不少人,像是总算盼到她回家了似的。

     兵械坊的四个匠人倒是没有过来,简家查抄出来的庞大磷矿和特殊的磷使用方式,在对阵时引起了隔壁军营的注意,在这件事引来将作监派人研究之前,有前面几次经验在,他们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抢先把烟雾.弹和自燃火粉复制了出来,现在还带着人在试着再进一步。

     不得不说,这出乎薛瑜的意料,但也是好的变化。

     147.交流会站在巨人肩膀上做事 行宫内薛瑜的住处是一直有人打理的,可以直接入住,琐事上不需薛瑜操心,李麦带着她去看了一眼刚刚重新发芽不久的苜蓿田,兵械坊和另一间工坊里的声音始终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