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关灯
    刚刚还说着自己没钱养猪的佃户直接跳了起来,“县令,真的吗?!” 有人恍恍惚惚地看着江乐山,突然哭了出来,“真好,真好啊。

    ” 鸣水本地人不多,大多都是颠沛流离到这里落脚的人,听到有人哭出来,大多都懂得里面饱含的辛酸。

    麻木的生活过了太久了,但鸣水就像是一场梦,不询问触碰过去有多痛苦,而是将未来摆在他们眼前,看到通途,看到希望。

     回忆痛苦会让人珍惜现在,而努力的勇气则生长于一次次鼓励培育之中。

     众人的激动在江乐山宣布第二个消息“鸣水县学将在三月开始招生”之后到达了顶峰,工坊工人们大多能认几个字,屯田客们甚至有人能写下一句话,而佃户们在他们之间显得格外笨拙些,连记录怎么种地都只能靠不断念念有词背诵。

     要是认字,不说能不能参加京城胥吏考试,起码再有这种好事,能记得多一点啊!更何况他们还听旁边人说了,县学不仅教认字,还教算账,要买猪卖猪,不会算账怎么行? 如果,不贵的话。

    许多人已经开始思考该让家里谁去认字了。

     薛瑜看着一张张虽然目的不同,但已经动了读书念头的脸,觉得真该让忧心无人肯念书的乔尚书和苏禾远都看看。

     越过火光,她看到江乐山蜡黄的脸上露出一个笑,眼角泛着泪光,有些傻气,但和周围人的神色奇妙的统一了。

     他是被爱戴的鸣水的县令,也是流浪到最后在鸣水留下的孩子。

     篝火燃到了深夜,这里在工坊外,宵禁也难得宽容了一会,有人轻轻哼起故乡的曲调,之前还互相不认得的几方人聊起曾经的故事。

    围着火堆的人群位置变化了,几方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退出篝火的几个管事的人被送别后,像是远离了所有人的热闹,走入了黑夜中。

     “他们感激的不是你。

    ”薛瑜听到旁边的方锦湖说。

     话音刚落,有人走了过来,薛瑜记得他的脸,却忘记了叫什么。

    老农从怀里掏出一把豆子,捧过头顶,“没有殿下,哪有我们鸣水的好日子,家里没有好东西,殿下一晚上没吃什么,拿这个垫垫。

    ”恭敬中又带着一种亲近,好像知道她是自己人。

     薛瑜道了谢,夜色里老农抬头对她咧嘴笑了。

    老农走远后,以为他们听不到,轻哼了一声,“谁对俺们好,俺们清楚得很!” 炒豆子没放盐,只有纯粹的豆香,数量不多,吃起来嘎嘣脆。

    薛瑜偏头去看方锦湖,他别开头,脸色不太好看。

     “你喜欢他们什么呢?” 这句话从极近距离传来,以薛瑜的耳力,都轻得几乎听不到。

     薛瑜答得飞快,“英雄和普通人,我都喜欢。

    ” 况且,谁说英雄不能是普通人呢?用力生活的鸣水人,也可以是英雄。

     方锦湖的脸色却更差了些。

     148.医学讲座(二更)更好的未来,与守护…… 第一届鸣水农学交流会圆满召开,随着鸣水试点的田地出产越来越多,鸣水经验伴着公文飞快出现在了许多县令桌上。

     在公田和屯田里得到了普及,旧的经验得到巩固和验证,新的尝试也得到了发展,有了成果,农学交流会的声名也越来越响亮,从只是鸣水一县的交流,逐渐吸引来了附近想要学习经验的郡县,又引来了不少新鲜的理念。

     而在发展到第二届、第三届之前,此刻的交流会还只是老农们惦记着要早点回家尝试,或是在众人面前发言满足了心中虚荣心的一场晚会罢了。

    他们高兴于知道了更多,高兴于交流会上宣布的两件事,但并不会想明年是不是还会有出来见世面的机会。

     因此,准备搭农学交流会顺风车,趁着老农们都还没走,带着徒弟们来做一次医疗急救讲座的医正,就显得格外狼狈起来。

    急着回家的老农大多都没兴趣听什么“烧水少生病”,急急就要套车背着自己行李回家。

     尤其是,有人认出了医正一行是曾经来过附近治病的游医,“治死人”和“救人性命”两种说法吵得沸反盈天,旁观的其他人心里更打起鼓了。

     “嗳嗳,就听一会,不耽误你们回去!” 医疗小队想解释,但怎么也插不进去话,只能徒劳地喊着话,希望能让人平静下来。

    队伍里机灵些的已经跑了出去,去找工坊管事吴威了。

     好在,除了最初拦人时被古怪眼神看过,吴威接到消息后赶来带人维持秩序,跑到前面味各个不同村子赶来的老农们引路的差役们也回来了,有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