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关灯
小
中
大
高速运转起来的鸣水工坊与终于可以放开搞活动的清颜阁,将整个西市的销售额都带了上去,陆陆续续到来的商队感受到了齐国的热情同时,被逐渐成型的楚国驻齐国游学小分队裹挟进了新的享受里。
早上做个体操有益身心,再去吃吃最近食肆流行起来的炒菜,中午去摸两本书看,或是去国子监凑个热闹,下午还有蹴鞠赛,要是有了闲暇,租一架马车,去看看附近与楚国迥异的春景,这场游学过得极为有意思。
充实的楚国人的动向自然都落在了齐国士族们的眼中,看着他们也有不懂笨拙的时候,齐国士族的自信心格外膨胀。
都是一双眼睛两只手,也没比我们强到哪去嘛! 而当快马冲进京城度支部,鸣水的冬麦试验田收割完成的消息传到薛瑜手上,她打开信筒的手都有些颤抖。
成与不成,都要看冬麦。
信中是江乐山的字迹,笔迹有些颤抖,甚至带上了墨点。
他竭力镇定地告诉薛瑜:冬小麦亩产,足足达到了春麦的七成多。
这就够了。
鸣水经验,将飞向四面八方。
鸣水虽然是第一处示范城,但是产品销售-工厂岗位的模式不是所有地方都能适用,商业开辟的市场是不够稳定的。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最根本的还是种植畜牧,冬小麦的成功就很重要。
仓禀足而知礼节,吃饱了肚子,让更多的人有办法活下去、活得更好,其他建设才不是空中楼阁、贵族专供。
薛瑜翻出了自己先前查资料写好的稿子,一路小跑地冲进了政事堂。
守着政事堂的常修已经习惯了她的到来,通禀也不再是必须,只是薛瑜鲜少这样失态,倒让里面坐着批阅奏折的皇帝怔了一瞬。
“干什么去了?”皇帝皱眉问道。
薛瑜努力喘着气平复呼吸,先将江乐山的信件递了上去。
鸣水的收获他也得写折子报上来,但流程缓慢,薛瑜这算是走了个捷径。
“……七成。
”皇帝嘴唇翕动,似是不敢相信,从头到尾念了一遍不到二十个字的奏报,突然站了起来,猛拍桌案,“好,好!” “冬麦可行,何愁饥寒!” 皇帝脸庞上泛起了激动的红,他声音太大,薛瑜忍不住泼了一点凉水,“陛下,非全国皆可种麦。
” 她拿出之前查了许久各郡县报上来的记录,和赈灾消息总结出的手稿,快速在纸面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齐国疆域图,再将疆域分成几部分。
“雍州以北几郡,一直到止戈城,气候寒冷,虽然连年冻死的人和牲畜数量在下降,但是种植冬麦的可能性偏低,只能像鸣水一样,先做试验田确保麦苗冬季存活。
而雍州及雍州以南,气候虽好,但益州等几郡,山地居多,也存在影响……” “而且冬季种麦的田地会比其他田地延迟半个月多进入春耕,也势必存在地力的损耗……” 关于冬小麦为什么以前能种,而中间百年却失去了消息,薛瑜猜想是因为气候的问题。
今年确定冬麦存活后就一直在找证据,试图证明气候在逐渐复苏。
功夫不负有心人,度支部的记录和秘书省藏书阁里的一些旧典籍里薛瑜找到了蛛丝马迹,这才有了今天对各地的情况的了解。
当然,也多亏了各地被拎到京城的简家旁支,顺道带来的当地资料。
这不是能看到好消息就拍脑袋决定的事情,需要数据与结果说话。
由于太过惊人的数据,被火速叫来政事堂的乔尚书与韩尚书令都在看着薛瑜。
经历了站在大局角度对四城局势进行判断与决定,她肉眼可见地变得稳重了许多,说着自己费心做出来的结果,眼眸里却仍闪着天真与执着的光。
少年人的天真理想和步入成熟的稳重,在她身上并不违和,甚至由于懂得了该如何实现理想、把天真融入现实,变得更加具有令人心折的魅力。
早上做个体操有益身心,再去吃吃最近食肆流行起来的炒菜,中午去摸两本书看,或是去国子监凑个热闹,下午还有蹴鞠赛,要是有了闲暇,租一架马车,去看看附近与楚国迥异的春景,这场游学过得极为有意思。
充实的楚国人的动向自然都落在了齐国士族们的眼中,看着他们也有不懂笨拙的时候,齐国士族的自信心格外膨胀。
都是一双眼睛两只手,也没比我们强到哪去嘛! 而当快马冲进京城度支部,鸣水的冬麦试验田收割完成的消息传到薛瑜手上,她打开信筒的手都有些颤抖。
成与不成,都要看冬麦。
信中是江乐山的字迹,笔迹有些颤抖,甚至带上了墨点。
他竭力镇定地告诉薛瑜:冬小麦亩产,足足达到了春麦的七成多。
这就够了。
鸣水经验,将飞向四面八方。
鸣水虽然是第一处示范城,但是产品销售-工厂岗位的模式不是所有地方都能适用,商业开辟的市场是不够稳定的。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最根本的还是种植畜牧,冬小麦的成功就很重要。
仓禀足而知礼节,吃饱了肚子,让更多的人有办法活下去、活得更好,其他建设才不是空中楼阁、贵族专供。
薛瑜翻出了自己先前查资料写好的稿子,一路小跑地冲进了政事堂。
守着政事堂的常修已经习惯了她的到来,通禀也不再是必须,只是薛瑜鲜少这样失态,倒让里面坐着批阅奏折的皇帝怔了一瞬。
“干什么去了?”皇帝皱眉问道。
薛瑜努力喘着气平复呼吸,先将江乐山的信件递了上去。
鸣水的收获他也得写折子报上来,但流程缓慢,薛瑜这算是走了个捷径。
“……七成。
”皇帝嘴唇翕动,似是不敢相信,从头到尾念了一遍不到二十个字的奏报,突然站了起来,猛拍桌案,“好,好!” “冬麦可行,何愁饥寒!” 皇帝脸庞上泛起了激动的红,他声音太大,薛瑜忍不住泼了一点凉水,“陛下,非全国皆可种麦。
” 她拿出之前查了许久各郡县报上来的记录,和赈灾消息总结出的手稿,快速在纸面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齐国疆域图,再将疆域分成几部分。
“雍州以北几郡,一直到止戈城,气候寒冷,虽然连年冻死的人和牲畜数量在下降,但是种植冬麦的可能性偏低,只能像鸣水一样,先做试验田确保麦苗冬季存活。
而雍州及雍州以南,气候虽好,但益州等几郡,山地居多,也存在影响……” “而且冬季种麦的田地会比其他田地延迟半个月多进入春耕,也势必存在地力的损耗……” 关于冬小麦为什么以前能种,而中间百年却失去了消息,薛瑜猜想是因为气候的问题。
今年确定冬麦存活后就一直在找证据,试图证明气候在逐渐复苏。
功夫不负有心人,度支部的记录和秘书省藏书阁里的一些旧典籍里薛瑜找到了蛛丝马迹,这才有了今天对各地的情况的了解。
当然,也多亏了各地被拎到京城的简家旁支,顺道带来的当地资料。
这不是能看到好消息就拍脑袋决定的事情,需要数据与结果说话。
由于太过惊人的数据,被火速叫来政事堂的乔尚书与韩尚书令都在看着薛瑜。
经历了站在大局角度对四城局势进行判断与决定,她肉眼可见地变得稳重了许多,说着自己费心做出来的结果,眼眸里却仍闪着天真与执着的光。
少年人的天真理想和步入成熟的稳重,在她身上并不违和,甚至由于懂得了该如何实现理想、把天真融入现实,变得更加具有令人心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