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关灯
小
中
大
并没有发抖或是什么。
“钟守义与其弟,谋反作乱……” 皇帝说,薛瑜写,在帛书“钟启光”名字后的大片空白上,写下了新的内容。
写到“凌迟问斩”时,薛瑜顿了顿,看向旁边那些名字。
钟守义的罪行,像最明显的一处污点,烙在上面无法抹去。
她的笔迹与皇帝和前些代皇帝的笔迹并列,成为了钟家嫡枝最后的记录。
想到此处,薛瑜又是觉得下笔若有千钧,又觉得笔很轻,无比的轻松。
皇帝声音落下,薛瑜也停了笔,常修捧着帛书,带去旁边烘烤让墨痕干透。
薛瑜回头望向已经坐进椅子的皇帝,说出了之前就想说的话,“陛下,若以简氏旧例断钟氏之案,恐有刑行不符之患。
” “你以为当如何?”皇帝不以为忤,反问她。
“论罪断案,嫡枝不许以金银免罪,分支则视罪行轻重而定。
如有应判死然罪较轻者,夺其官,令其缴纳金银、服苦役,多年后视苦役期间行为判断是否可免死罪。
” 钟氏一族遍布全国,在如今人口本就缺乏的时候搞连坐全杀了不现实。
伍家既然是被钟大骗动,为了摘出来西南军的最大罪责,大概率这件事罚的也是钟大。
法律重在警告与教化,而不是滥杀,杀掉首恶,对其他人,那就只剩下一个行刑前服役,以生不如死来赎罪了。
正好铁矿煤矿等地在改变技术后,对劳工的需求量都挺大,薛瑜之前批文书时还见过他们要东荆城放些入齐的流民来做苦力的。
皇帝看着她,神色莫测,之前外露的怒气和冰冷都消失不见,像真是在与薛瑜讨论这次的处置一般,问道,“外嫁女呢?” “外嫁女已为他人妇,若无罪行,自是无碍。
”外嫁女虽是结两姓之好,但在现在这个时代,从户籍到身份,终归是归了别的家族,娘家犯错,怎么也牵连不到外嫁女身上。
薛瑜斟酌着话,刚答完,猛地意识到皇帝这个问题的由来。
曾经的钟昭仪,如今的钟氏,不也是外嫁女? 钟家倒了,不选择薛琅的原因也就没了,皇帝这是……在怀疑她在借刀铲除异己? 薛瑜没有躲开皇帝的视线,平静地迎了上去,“陛下?” 她不曾动这个心思,自然心无畏惧。
一则她有这个被选择的自信,二则,情分上讲,薛瑜也更倾向于留下薛琅做辅助。
不说薛琅在思考上还是个孩子,甚至才被教育着从熊孩子改变过来没多久。
只看和她相比,薛琅的优势在于已经入了军中,掌握了军中人脉。
但人脉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按现在的布局,她身边的人放出去领兵也不会太差,在东荆也会是一处新的试验场地,也就是说,军队上掌控力稍弱并不会拖她的后腿。
三则,与其像钟家一样绕着齐国争权夺利内斗,不如像她现在引导小士族们的思路一样,向外扩张。
皇帝收回目光,“去吧。
再多想想今天看到的,只是莫要误了明日早朝。
” 薛瑜应下,殷殷劝了一句皇帝早些安歇,应诺告退。
常修收好了屋内文书,伴着皇帝走出门外,政事堂熄了灯,两串往宫内走去的灯火照亮前路。
薛瑜目送着皇帝往宝德殿去的背影,半晌收回了视线。
在她看着皇帝的时候,也有旁人看着她,待她回头走出几步,常修附在皇帝耳畔道,“陛下,殿下回转了。
” 皇帝负手望着天上看似圆满,但已经不如昨夜完整的月亮,淡淡颔首,“传信沧州关,老四升上校尉前,不必回京了。
” “陛下是担忧……”皇帝眼神扫过,常修半句话卡在喉咙里,没敢再往下说。
皇帝进了宝德殿内殿,甩脱身上染了血气的外袍,
“钟守义与其弟,谋反作乱……” 皇帝说,薛瑜写,在帛书“钟启光”名字后的大片空白上,写下了新的内容。
写到“凌迟问斩”时,薛瑜顿了顿,看向旁边那些名字。
钟守义的罪行,像最明显的一处污点,烙在上面无法抹去。
她的笔迹与皇帝和前些代皇帝的笔迹并列,成为了钟家嫡枝最后的记录。
想到此处,薛瑜又是觉得下笔若有千钧,又觉得笔很轻,无比的轻松。
皇帝声音落下,薛瑜也停了笔,常修捧着帛书,带去旁边烘烤让墨痕干透。
薛瑜回头望向已经坐进椅子的皇帝,说出了之前就想说的话,“陛下,若以简氏旧例断钟氏之案,恐有刑行不符之患。
” “你以为当如何?”皇帝不以为忤,反问她。
“论罪断案,嫡枝不许以金银免罪,分支则视罪行轻重而定。
如有应判死然罪较轻者,夺其官,令其缴纳金银、服苦役,多年后视苦役期间行为判断是否可免死罪。
” 钟氏一族遍布全国,在如今人口本就缺乏的时候搞连坐全杀了不现实。
伍家既然是被钟大骗动,为了摘出来西南军的最大罪责,大概率这件事罚的也是钟大。
法律重在警告与教化,而不是滥杀,杀掉首恶,对其他人,那就只剩下一个行刑前服役,以生不如死来赎罪了。
正好铁矿煤矿等地在改变技术后,对劳工的需求量都挺大,薛瑜之前批文书时还见过他们要东荆城放些入齐的流民来做苦力的。
皇帝看着她,神色莫测,之前外露的怒气和冰冷都消失不见,像真是在与薛瑜讨论这次的处置一般,问道,“外嫁女呢?” “外嫁女已为他人妇,若无罪行,自是无碍。
”外嫁女虽是结两姓之好,但在现在这个时代,从户籍到身份,终归是归了别的家族,娘家犯错,怎么也牵连不到外嫁女身上。
薛瑜斟酌着话,刚答完,猛地意识到皇帝这个问题的由来。
曾经的钟昭仪,如今的钟氏,不也是外嫁女? 钟家倒了,不选择薛琅的原因也就没了,皇帝这是……在怀疑她在借刀铲除异己? 薛瑜没有躲开皇帝的视线,平静地迎了上去,“陛下?” 她不曾动这个心思,自然心无畏惧。
一则她有这个被选择的自信,二则,情分上讲,薛瑜也更倾向于留下薛琅做辅助。
不说薛琅在思考上还是个孩子,甚至才被教育着从熊孩子改变过来没多久。
只看和她相比,薛琅的优势在于已经入了军中,掌握了军中人脉。
但人脉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按现在的布局,她身边的人放出去领兵也不会太差,在东荆也会是一处新的试验场地,也就是说,军队上掌控力稍弱并不会拖她的后腿。
三则,与其像钟家一样绕着齐国争权夺利内斗,不如像她现在引导小士族们的思路一样,向外扩张。
皇帝收回目光,“去吧。
再多想想今天看到的,只是莫要误了明日早朝。
” 薛瑜应下,殷殷劝了一句皇帝早些安歇,应诺告退。
常修收好了屋内文书,伴着皇帝走出门外,政事堂熄了灯,两串往宫内走去的灯火照亮前路。
薛瑜目送着皇帝往宝德殿去的背影,半晌收回了视线。
在她看着皇帝的时候,也有旁人看着她,待她回头走出几步,常修附在皇帝耳畔道,“陛下,殿下回转了。
” 皇帝负手望着天上看似圆满,但已经不如昨夜完整的月亮,淡淡颔首,“传信沧州关,老四升上校尉前,不必回京了。
” “陛下是担忧……”皇帝眼神扫过,常修半句话卡在喉咙里,没敢再往下说。
皇帝进了宝德殿内殿,甩脱身上染了血气的外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