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灶火长明

关灯
    第一幕:炊烟惊秋 立冬后的梧桐街,晨雾裹着柴火气在巷尾游荡。

    刘建军掀开蒸笼时,发现往常霸道的老面香竟被一股陌生的焦香压得喘不过气。

    他探身张望,五金店旧址的卷帘门哗啦升起,露出“长乐食堂”的朱漆招牌。

    穿灰布围裙的短发女人正抡着铁铲翻动大铁锅,锅底粘着的锅巴“刺啦”一声裂开,惊飞了周晓梅花架上打盹的麻雀。

     “大姐,您这油烟都飘我家包子铺了!”刘建军挥着沾满面粉的胳膊喊。

    女人头也不抬,铁铲敲得锅沿叮当响:“老灶火就这个脾气,您多担待。

    ”钟伯的拐杖尖挑起门槛边的炭渣,放大镜对准半块焦黑的木柴:“这是枣木炭,《齐民要术》里说‘炙肉用此,烟香入骨’。

    ” 第二幕:食谱疑云 社区助老食堂的筹备会上,少年宫孩子举着金属探测器扫过后院。

    仪器在墙角尖叫时,铁铲突然卡进青石板缝——石板下压着本油纸包裹的笔记,扉页潦草地写着“1958年集体食堂菜谱”。

    马大姐的直播杆对准发黄的纸页:“家人们看这个古董菜谱!双击666!” “白菜炖豆腐,粗盐二钱……”林宴念着菜谱突然哽住,指腹摩挲着页脚的油渍,“这是我奶奶的字迹。

    ”刘建军凑近细看,豆腐两字旁画着个歪扭的煤球,正是他父亲当年在国营食堂用过的标记。

     深夜,林宴在后院试做菜谱上的杂粮窝头。

    老灶突然窜起三尺高的火苗,锅底的焦黑竟显出一行朱砂小字:“粮不足时,榆皮代面。

    ”刘建军的老面缸突然嗡鸣——昨夜偷掺的榆树皮粉正让面团诡异地膨胀。

     第三幕:新旧灶台 冬至前夜,“健康轻食店”的霓虹灯牌照亮半条街。

    穿白大褂的营养师小林举着检测仪对准铁锅:“油烟致癌物超标三倍!”林宴的铁铲“当啷”砸在灶台上:“我爷爷抗美援朝时就吃这灶火饭,活到九十九!” 刘建军的包子铺成了战场前线。

    林宴的玉米面贴饼糊在他家后墙,少年宫孩子用3D打印机制作的“分子窝头”滚落灶台。

    钟伯的《饮膳正要》摊在面案上,“五谷为养”的篇章里夹着半片榆树皮,遇水竟浮出1958年的粮站公章。

     冲突在社区调解室爆发。

    小林的全息投影展示油烟数据,林宴甩出泛黄的体检报告——当年食堂工人的肺病率比现代白领低三成。

    刘建军突然掀开面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