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媒体效应

关灯
    猜测:矮个子检测员借口检查银管成分,趁机扯走了项圈。

    更惊人的是,画面显示他用棉签在银管上取样后,偷偷将棉签装进了贴有"苗韵公司"标签的密封袋。

     "他们在窃取银饰配方!"吴晓梅翻出《苗疆工物志》,"书上说雷公山银器要混入陨铁粉,这配方..." 话没说完,远处传来引擎声。

    那辆检测车又回来了,这次带着查封通知书。

     深夜的火塘会上,老人们决定启动"埋岩"仪式——苗族最高级别的集体裁决。

    阿公从鼓楼梁上取下一块黝黑的石头,表面布满古老的刻痕。

     "五十年没用过了,"务婆用酒清洗着石头,"上次是解决山林纠纷。

    " 仪式开始,务婆将烧红的铁钎点在石头上,诵念古语。

    青烟升起时,十二位寨老依次上前,用刀尖在石上添新痕。

    轮到龙安心时,阿公递来一把特别的匕首——刀柄镶嵌着汉族的铜钱与苗族的银片。

     "你父亲打的,"老人说,"汉苗合刃,专断难案。

    " 当最后一道刻痕完成,洞外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

    二十个周边村寨的青壮年举着火把赶来——埋岩仪式发出的次声波,通过地龙管道传遍了百里苗乡。

     次日清晨,县市场监管局门口出现奇景:上百名苗族妇女身着盛装,每人胸前都戴着家传银饰。

    她们沉默地围成圆圈,中央摆着那块埋岩石。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六条..."龙安心高声宣读法律条文,吴晓梅同步翻译成苗语。

     最精彩的一幕出现了:当局长出来交涉时,务婆突然唱起古歌。

    奇妙的是,所有银饰随着特定音阶开始共振,发出清越的嗡鸣。

    媒体镜头下,这种声波检测仪都录不到的古老抗议方式震撼全网。

     三天后,检测报告被迫公开:银管样品不仅无毒,其释放的银离子还达到医用杀菌标准。

    更打脸的是,对比显示苗韵公司的"山寨银饰"含铅量超标11倍。

     风波平息后,张黎的纪录片团队进驻村寨。

    镜头前,老银匠潘阿婆第一次公开了项圈秘方:陨铁粉要混入三年陈的米酒调和,煅烧时必须念《炼银咒》。

     年轻人围坐学习时,龙安心发现小勇在笔记本上画着奇怪的图纸——竟是地龙系统的3D建模图,还标注了"声学共鸣优化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想考民族大学,"少年红着脸解释,"把阿公的土灶和龙叔的图纸结合起来。

    " 最后一幕令人泪目:务婆将新打制的银项圈传给吴晓梅,而吴晓梅转手戴在了合作社最年轻的女工脖子上。

    银光闪烁间,镜头捕捉到项圈内侧新刻的一行小字:"公元2023年,暴雨后重生。

    " 越野车队卷起的泥浆溅在合作社新刷的标语墙上。

    龙安心皱眉看着那个女记者踩着限量版运动鞋,小心翼翼避开地上的水洼,却任由摄像师把三脚架支在潘阿婆的菜地里。

     "能不能让这位奶奶穿上民族服装?"女记者指着正在晾晒刺梨的潘阿婆,"要那种带银饰的盛装。

    " 助理凑过来小声提醒:"王姐,人家现在穿的就是日常苗服。

    " 女记者不耐烦地摆手:"不够上镜!去把我后备箱那套'苗族写真套装'拿来。

    " 龙安心看着助理捧出的"改良苗装"——化纤面料上缝着亮片,短裙长度只到大腿。

    潘阿婆瞥了一眼,默默从晾衣绳上取下条土布围裙系在腰间,上面用蓝靛染着精细的星辰纹。

     "这才是正宗的。

    "老人用苗语嘟囔,"机器绣的星辰纹都是反的。

    " 张黎突然凑过来,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刚拍的照片:"龙哥你看,阿婆围裙上的星图,和我在黔东南拍的清代星象图完全吻合!" 导演要求务婆在烘干系统前表演"传统劳作场景",老人握着烧火棍的手青筋暴起。

     "我们苗家的歌不是戏台上的把式!"务婆的银发簪在阳光下直颤,"祭祀时不唱,劳作时不唱,只有..." 吴晓梅突然按住老人的手,接过芦笙:"我给您伴舞。

    " 她吹起的旋律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这是将古歌《铸日月》改编成的劳动号子。

    更绝的是,当她吹到"十二个太阳"那段时,地龙洞的陶管真的发出十二声长短不一的共鸣,仿佛在应和。

     张黎的摄像机捕捉到了神奇一幕:特定频率的声波竟然让洞口的雾气形成了短暂的彩虹环。

    后来民族大学的教授证实,这是声波影响水汽折射率的物理现象,古代苗族歌师早就掌握这门技艺。

     潘阿婆项圈被盗的当晚,合作社召开了紧急会议。

    小勇调出的监控清晰显示,矮个子检测员用特制棉签在银管上取样时,还偷偷刮下些银粉。

     "他们在分析银器成分!"吴晓梅翻着《苗疆工物志》,手指发抖,"书上说我们雷公山银器要混入'天铁'..." 龙安心想起父亲笔记里的记载:真正的苗族古法银器必须添加陨铁粉,这是当年蚩尤部落后裔的秘密。

    现在这个配方正面临泄露风险。

     阿公突然起身,从神龛后取出个生锈的铁盒:"怕什么?最关键的在这里。

    "盒里是半块漆黑的石头,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这才是真正的陨铁原石,历代只有银匠头领知道存放处。

     埋岩仪式前,务婆用三种草药煮水净手:雷公藤祛邪,艾草净心,野薄荷醒神。

    十二位寨老围坐火塘,每人面前摆着代表身份的信物:银匠的錾子,歌师的铜铃,猎人的火药囊。

     当阿公将烧红的铁钎点在埋岩石上时,石头突然发出"噼啪"的爆响,裂开一道细缝。

    老人们不但不惊,反而面露喜色。

     "石头开口了,"务婆用苗语解释,"这是祖先同意我们动用'百寨令'。

    " 龙安心这才知道,埋岩石裂痕的形状就是行动指令——这次呈现的是"鱼尾纹",代表要像鱼群一样集体行动。

     次日清晨的维权行动震惊了整个县城。

    不仅凯寨,周边七个苗寨的妇女都来了。

    她们按古老阵型排列:前排举着绣有星辰纹的蓝布,中间捧着各家银器,后排老人手持芦笙。

     当县长带着警察赶到时,务婆开始了"银器测谎"仪式——这是苗族古老的"神明裁判"。

    她将一碗清水放在埋岩石上,所有银器主人依次上前,用银饰轻触水面。

     "若我们说谎,银器变黑。

    "务婆的声音传遍广场,"若他们说谎..." 随着检测局人员被逼上前,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当矮个子检测员的手靠近水面时,潘阿婆的银项圈突然发出刺耳的嗡鸣,水面泛起不正常的波纹。

     围观群众哗然。

    后来专家解释,这是银离子对某些金属的特殊反应——那人手上残留着铅锌矿粉末,正是苗韵公司"山寨银饰"的原料。

     风波平息后的第一个赶集日,合作社迎来了特殊客人——省非遗中心的专家团队。

    他们不是来考察的,而是来"还宝"的。

     "我们在整理苗韵公司上交的材料时,发现了这个。

    "首席专家捧出个檀木匣子。

     匣盖打开的瞬间,潘阿婆的眼泪就下来了。

    里面不仅有她的项圈,还有十二件不同年代的苗族银器,都是这些年陆续"失踪"的传家宝。

     吴晓梅提议举办"银器回家"展览。

    最年轻的绣娘阿彩想出了绝妙主意:每件银器旁摆放对应的现代设计图,传统纹样被解构成几何模块,旁边是3D打印的迷你模型。

     开幕式上,当聚光灯照在潘阿婆的项圈上时,老人突然取下它,戴在了阿彩脖子上。

     "该换新眼睛看老东西了。

    "她用苗语说,眼角闪着泪光。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