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喊雨
关灯
小
中
大
野猪事件过去一个月,干旱来了。
龙安心蹲在刺梨种植基地的边缘,捏着一颗本该饱满却干瘪如核桃的果实。
指腹传来的触感让他心头一紧——这些精心培育的刺梨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合作社的明星产品,如今却在持续四十七天的干旱中奄奄一息。
"糖度只有正常值的40%,"张明推了推眼镜,将测糖仪的数据展示给龙安心看,"再不下雨,今年就别想交付上海那批订单了。
" 龙安心抬头望向天空。
十一月的阳光依然毒辣,湛蓝的天幕上看不见一丝云彩。
远处雷公山上的古枫香树提前落叶自保,金黄的叶子飘落在干裂的土地上,像一封封无人解读的警告信。
"灌溉系统呢?" "抽不上水了,"张明擦了擦汗湿的额头,"地下水位降得太低,两台水泵烧坏了。
县里说人工降雨要排队两周后..." 合作社会议室里的气氛比外面的天气更燥热。
十几个社员围坐在长桌旁,脸上写满焦虑。
刺梨是"十二个太阳"系列的主打产品,光是上海外滩源的订单就占了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必须想办法救救这些刺梨,"龙安心翻着毫无希望的天气预报,"再旱下去,明年的苗都要受影响。
" 吴晓梅端来一壶凉茶,轻声说:"阿公刚才来找你,说有事商量。
" 阿公坐在合作社后院的老枫树下,正在用一把小刀削制竹条。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看到龙安心,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
"汉人娃娃,"他开门见山,"明天晚上'喊雨'。
" "喊雨?"龙安心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阿公解释说,这是苗族应对大旱的古法——选在月圆之夜,由寨老带领村民绕田吟唱《求雨歌》,用特定仪式"唤醒沉睡的雨神"。
据传如果心诚,三天内必会降雨。
"这..."龙安心下意识想拒绝,但野猪事件中传统智慧的有效性让他把话咽了回去,"需要准备什么?" 阿公列出一张单子:九把新砍的竹枝、七只铜铃、三丈白布、一坛米酒,还有最重要的——务婆珍藏的《节气歌》手抄本。
"务婆能参加吗?"龙安心担忧地问。
老人自从录制完古歌后就体弱多病,很少出门。
"不用她到场,"阿公神秘地摸了摸腰间悬挂的兽骨护符,"有她的歌本就够了。
" 消息传开,寨子里议论纷纷。
年轻人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老人们则严肃地开始准备。
吴小山听说后直接闯进龙安心办公室:"龙哥,你可是大学生,真信这种迷信?" 龙安心放下手中的气象资料:"我不确定信不信,但尊重传统文化。
再说,科学方法试遍了都不管用..." "那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啊!"吴小山推了推眼镜,"我查过资料,'喊雨'纯粹是心理安慰,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张明原本也持怀疑态度,但当他看到阿公拿出的1942年歌本时,态度动摇了。
发黄的纸页上详细记录着那年的大旱——持续五十六天无雨,村民"喊雨"后次日降雨。
更惊人的是旁边一行小字:"似七十六年前事",即1866年也有类似干旱。
"这...这周期..."张明翻着气象资料,手指微微发抖,"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正好是十一年,七次就是七十七年..." 龙安心心头一震。
难道苗族先民早已发现气候变化的某种规律? 月圆之夜,仪式如期举行。
龙安心原本担心参与人数不多,没想到几乎全寨出动,连最叛逆的年轻人都来围观。
也许是因为旱情严峻,也许只是好奇,但无论如何,刺梨田边聚集了百余人,安静地等待仪式开始。
阿公穿上了那件祭祀用的靛青色长袍,头缠黑布巾,腰间挂着七个铜铃。
他先是在田中央插下九根竹枝,围成一个圆圈;然后在圆心铺开白布,摆放务婆的歌本和一碗米酒;最后点燃三支松明,插在竹圈的三处特定位置。
"看月亮,"吴晓梅小声提醒龙安心,"刚好升到雷公山顶。
" 果然,一轮满月正从雷公山的鞍部缓缓升起,银光洒在干裂的田地上,给一切蒙上神秘的面纱。
阿公站在竹圈中央,举起双手,开始用一种龙安心从未听过的古调吟诵。
那不是务婆教过的任何一种歌,而更像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对话——时而高亢如雷,时而低沉如地鸣。
吟诵持续约十分钟后,阿公突然剧烈抖动身体,腰间的铜铃发出急促的脆响。
仿佛接到信号,围观的村民们同时举起准备好的火把,开始沿着田地边缘缓慢行走,口中重复着一个简单的音节:"嗬——哟——" 火光在黑暗中连成一条游动的长龙,映照着一张张虔诚的脸。
龙安心和张明也加入队伍,虽然不明就里,但被气氛感染,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迈步。
走到第三圈时,阿公的吟诵突然变得急促。
他抓起竹枝抽打地面,扬起阵阵尘土;米酒被泼向四方,在月光下划出闪亮的弧线;务婆的歌本被郑重翻开,放置在火把照亮的正中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在!"阿公一声令下。
七个妇女走出人群,手持铜铃站到竹圈的七个方位。
她们按某种复杂节奏抖动铃铛,时而齐声,时而交错,形成奇特的声波网络。
龙安心感到一阵莫名的战栗,仿佛空气中的某种东西被唤醒了。
仪式持续到午夜。
当月亮升至天顶,阿公做了个收势的手势。
所有人停下脚步,火把逐一熄灭。
寂静突然降临,只有铜铃的余音在黑暗中轻轻震颤。
"结束了?"张明小声问,声音有些发抖。
吴晓梅点点头:"三天内见分晓。
" 回寨子的路上,没人说话。
龙安心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仿佛参与了某种超越个人理解的宏大事件。
张明则一直盯着手机上的气压图,眉头紧锁。
"有什么发现?"龙安心问。
张明摇摇头,又点点头:"气压确实在变化,但不确定是否与仪
龙安心蹲在刺梨种植基地的边缘,捏着一颗本该饱满却干瘪如核桃的果实。
指腹传来的触感让他心头一紧——这些精心培育的刺梨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合作社的明星产品,如今却在持续四十七天的干旱中奄奄一息。
"糖度只有正常值的40%,"张明推了推眼镜,将测糖仪的数据展示给龙安心看,"再不下雨,今年就别想交付上海那批订单了。
" 龙安心抬头望向天空。
十一月的阳光依然毒辣,湛蓝的天幕上看不见一丝云彩。
远处雷公山上的古枫香树提前落叶自保,金黄的叶子飘落在干裂的土地上,像一封封无人解读的警告信。
"灌溉系统呢?" "抽不上水了,"张明擦了擦汗湿的额头,"地下水位降得太低,两台水泵烧坏了。
县里说人工降雨要排队两周后..." 合作社会议室里的气氛比外面的天气更燥热。
十几个社员围坐在长桌旁,脸上写满焦虑。
刺梨是"十二个太阳"系列的主打产品,光是上海外滩源的订单就占了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必须想办法救救这些刺梨,"龙安心翻着毫无希望的天气预报,"再旱下去,明年的苗都要受影响。
" 吴晓梅端来一壶凉茶,轻声说:"阿公刚才来找你,说有事商量。
" 阿公坐在合作社后院的老枫树下,正在用一把小刀削制竹条。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看到龙安心,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
"汉人娃娃,"他开门见山,"明天晚上'喊雨'。
" "喊雨?"龙安心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阿公解释说,这是苗族应对大旱的古法——选在月圆之夜,由寨老带领村民绕田吟唱《求雨歌》,用特定仪式"唤醒沉睡的雨神"。
据传如果心诚,三天内必会降雨。
"这..."龙安心下意识想拒绝,但野猪事件中传统智慧的有效性让他把话咽了回去,"需要准备什么?" 阿公列出一张单子:九把新砍的竹枝、七只铜铃、三丈白布、一坛米酒,还有最重要的——务婆珍藏的《节气歌》手抄本。
"务婆能参加吗?"龙安心担忧地问。
老人自从录制完古歌后就体弱多病,很少出门。
"不用她到场,"阿公神秘地摸了摸腰间悬挂的兽骨护符,"有她的歌本就够了。
" 消息传开,寨子里议论纷纷。
年轻人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老人们则严肃地开始准备。
吴小山听说后直接闯进龙安心办公室:"龙哥,你可是大学生,真信这种迷信?" 龙安心放下手中的气象资料:"我不确定信不信,但尊重传统文化。
再说,科学方法试遍了都不管用..." "那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啊!"吴小山推了推眼镜,"我查过资料,'喊雨'纯粹是心理安慰,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张明原本也持怀疑态度,但当他看到阿公拿出的1942年歌本时,态度动摇了。
发黄的纸页上详细记录着那年的大旱——持续五十六天无雨,村民"喊雨"后次日降雨。
更惊人的是旁边一行小字:"似七十六年前事",即1866年也有类似干旱。
"这...这周期..."张明翻着气象资料,手指微微发抖,"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正好是十一年,七次就是七十七年..." 龙安心心头一震。
难道苗族先民早已发现气候变化的某种规律? 月圆之夜,仪式如期举行。
龙安心原本担心参与人数不多,没想到几乎全寨出动,连最叛逆的年轻人都来围观。
也许是因为旱情严峻,也许只是好奇,但无论如何,刺梨田边聚集了百余人,安静地等待仪式开始。
阿公穿上了那件祭祀用的靛青色长袍,头缠黑布巾,腰间挂着七个铜铃。
他先是在田中央插下九根竹枝,围成一个圆圈;然后在圆心铺开白布,摆放务婆的歌本和一碗米酒;最后点燃三支松明,插在竹圈的三处特定位置。
"看月亮,"吴晓梅小声提醒龙安心,"刚好升到雷公山顶。
" 果然,一轮满月正从雷公山的鞍部缓缓升起,银光洒在干裂的田地上,给一切蒙上神秘的面纱。
阿公站在竹圈中央,举起双手,开始用一种龙安心从未听过的古调吟诵。
那不是务婆教过的任何一种歌,而更像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对话——时而高亢如雷,时而低沉如地鸣。
吟诵持续约十分钟后,阿公突然剧烈抖动身体,腰间的铜铃发出急促的脆响。
仿佛接到信号,围观的村民们同时举起准备好的火把,开始沿着田地边缘缓慢行走,口中重复着一个简单的音节:"嗬——哟——" 火光在黑暗中连成一条游动的长龙,映照着一张张虔诚的脸。
龙安心和张明也加入队伍,虽然不明就里,但被气氛感染,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迈步。
走到第三圈时,阿公的吟诵突然变得急促。
他抓起竹枝抽打地面,扬起阵阵尘土;米酒被泼向四方,在月光下划出闪亮的弧线;务婆的歌本被郑重翻开,放置在火把照亮的正中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在!"阿公一声令下。
七个妇女走出人群,手持铜铃站到竹圈的七个方位。
她们按某种复杂节奏抖动铃铛,时而齐声,时而交错,形成奇特的声波网络。
龙安心感到一阵莫名的战栗,仿佛空气中的某种东西被唤醒了。
仪式持续到午夜。
当月亮升至天顶,阿公做了个收势的手势。
所有人停下脚步,火把逐一熄灭。
寂静突然降临,只有铜铃的余音在黑暗中轻轻震颤。
"结束了?"张明小声问,声音有些发抖。
吴晓梅点点头:"三天内见分晓。
" 回寨子的路上,没人说话。
龙安心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仿佛参与了某种超越个人理解的宏大事件。
张明则一直盯着手机上的气压图,眉头紧锁。
"有什么发现?"龙安心问。
张明摇摇头,又点点头:"气压确实在变化,但不确定是否与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