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归山

关灯
    省政府的红头文件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

    龙安心用手指轻轻抚过那个鲜红的印章,墨香还未散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几个大字在纸面上微微凸起,像是有了生命。

     "真批下来了?"小李凑过来,手里的豆浆差点洒在文件上。

     龙安心点点头,将文件小心地装进早就准备好的镜框。

    镜框是杨公用银丝特制的,边缘缠绕着紫米穗和蝴蝶的纹样——既传统又现代,就像文件里那些拗口的政策术语与苗族古歌的奇妙结合。

     "快看群!"小李突然叫道,手机屏幕上合作社微信群已经炸开了锅。

    村民们转发的新闻链接刷了屏——省电视台早间新闻正在报道凯寨被列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消息,画面里闪过试验田、鼓楼和务婆唱古歌的镜头。

     龙安心拨通吴晓梅的电话,铃声响了很久才被接起。

    背景音嘈杂,夹杂着苗语的欢呼和孩子的笑声。

     "你在哪?"他不得不提高音量。

     "鼓楼!"吴晓梅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全寨人都来了!阿公说要按古规举行'谢山神'仪式!" 挂掉电话,龙安心望向窗外。

    村子的方向隐约传来芦笙的声响,那是只有在重大节庆才会奏响的古调。

    他摸了摸胸口的银蝴蝶胸针——杨公复刻的那枚,翅膀上的纹路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合作社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

    见到龙安心出来,人群自动让开一条路。

    几个曾经退出合作社的年轻人站在最前面,表情既期待又忐忑。

     "龙总..."领头的阿勇搓着手,"我们...我们想重新入股。

    " 龙安心记得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半年前第一个提出退股去买挖掘机,还带头嘲笑活路头仪式是"老迷信"。

     "想清楚了?"龙安心直视他的眼睛,"保护区有很多限制,不能随意开发,不能..." "我们懂了!"阿勇急切地打断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这是我家传的《酒歌》手抄本,我阿奶说...说应该交给合作社。

    " 龙安心接过布包。

    褪色的蓝布里包着一本线装册子,纸页已经泛黄,但上面的苗文依然清晰可辨。

    这不是普通的歌本,而是珍贵的家族传承——阿勇的祖母是寨子里有名的歌师,八十多岁还能唱全本《开天辟地歌》。

     "入股会要下午开。

    "龙安心将歌本小心地收好,"先一起去鼓楼吧。

    " 通往鼓楼的小路两旁插满了彩旗,不是工厂生产的塑料旗,而是村民自制的土布旗——用植物染料染成五色,上面绣着星辰、蝴蝶和紫米穗的图案。

    龙安心认出了吴晓梅的手笔,那些简洁有力的线条像是会呼吸一般。

     鼓楼前的空地上人头攒动。

    除了凯寨本村人,还有不少周边村寨的代表,甚至有几个穿着时髦的游客举着手机直播。

    中央的火塘烧得正旺,却不是平常的柴火,而是一种特殊的香木——龙安心闻出来了,是雷公山特有的崖柏,只在祭祀时使用。

     务婆今天罕见地戴上了全套银饰,坐在火塘正上方的藤椅上,像一位古老的女王。

    吴家叔公正在用苗语宣布什么,苍老的声音在芦笙伴奏下显得格外庄严。

    龙安心虽然听不懂全部内容,但捕捉到了几个关键词:"保护"、"传承"、"子孙"。

     "龙总来了!"有人喊了一嗓子。

    人群自动分开,所有目光都聚焦过来。

    龙安心感到一阵不自在,直到看见吴晓梅站在务婆身边,对他轻轻点头。

     "过来。

    "务婆用生硬的汉语招呼他,然后对全寨人说了段苗语。

    吴晓梅同步翻译:"她说,汉人小子为苗寨保住了根,今天要给合作社赐个苗名。

    " 全场安静下来。

    龙安心走到火塘前,闻到了崖柏燃烧的清香,混合着务婆身上那股淡淡的草药味。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块绣片——正是她嫁衣上剪下来的那角,上面绣着精致的蝴蝶纹样。

     务婆将绣片在火塘上绕了三圈,然后用苗语缓缓说出三个音节:"阿耶玳。

    " "阿耶玳。

    "吴晓梅轻声解释,"意思是'我们的根'。

    " 龙安心重复着这个发音,感觉舌尖触碰上颚的方式很特别,像是某种古老的密码。

    务婆满意地点点头,将绣片系在了他的衬衫纽扣上——正好盖住那枚银蝴蝶胸针。

     "现在,"老人突然提高音量,用的是夹杂汉语的苗话,"汉人也是苗人,苗人也是汉人。

    土地记得,蝴蝶妈妈看着。

    " 掌声和欢呼声中,龙安心注意到几个寨老交换着眼色。

    他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命名仪式,实则是务婆用她的权威为他——一个外来者——正名。

    从此以后,"阿耶玳"三个字将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可。

     仪式结束后,合作社办公室挤满了人。

    不仅原先退股的村民回来了,还有不少新申请入股的。

    会计小张手忙脚乱地核对名单,小李则负责解释新修订的合作社章程——根据保护区规定,所有商业开发必须遵循文化保护优先原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意思是,"龙安心对一位担忧收入减少的老人解释,"我们种的紫米不能为了增产乱用化肥,银饰不能为了省工用机器压花...但价格可以提高,因为这是'文化产品'了。

    " 老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听到"价格提高"时眼睛一亮。

    龙安心知道,要让所有人真正理解保护的意义,还需要时间。

    好在,时间现在站在他们这边了——省里的文件白纸黑字写着:保护期三十年。

     下午四点,龙安心终于抽空查看手机。

    十几条未读信息中,一条银行通知引起了他的注意:"深圳文博会尾款到账,金额:47,283.60元。

    " 这个数字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

    七年前那个暴雨夜,他被王大勇拖欠的工资,正是这个数,分毫不差。

    龙安心翻出旧手机,在尘封的相册里找到了那张照片——工地宿舍墙上用粉笔写的账目:"王大勇欠龙安心工资总计肆万柒仟贰佰捌拾叁元六角整。

    " 命运有时就像杨公打的银饰,看似随意的锤痕,最终会连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发什么呆?"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她今天穿着靛青色的改良苗装,耳垂上的银蝴蝶随着动作轻轻摇晃。

     龙安心给她看银行短信:"还记得我跟你说过被拖欠的工钱吗?" 吴晓梅看了看数字,又看了看他,突然笑了:"蝴蝶妈妈还债了。

    " "什么?" "苗族古话。

    "她轻轻触碰胸前的银蝴蝶,"欠下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 龙安心想说些什么,手机却突然响起。

    来电显示是金教授。

     "重大发现!"老教授的声音激动得发颤,"我们对洞壁取样的检测结果出来了!那些'银矿脉'根本不是普通银矿,而是一种特殊的硒银共生矿!" 龙安心打开免提,让吴晓梅也能听见:"这解释了什么?" "解释了一切!"金教授几乎是在喊,"紫米的硒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矿脉渗透水!《百苗图》上画的引水系统——那是苗族先民设计的生态过滤装置!银离子杀菌,硒元素富集...老天,这是失传的生态农业技术!" 挂掉电话,龙安心和吴晓梅面面相觑。

    洞壁上的壁画、务婆的古歌、父亲留下的承包证...一切碎片突然拼合成完整的图景。

    苗族先民不是偶然发现紫米的特性,而是通过精密的生态设计创造了这种作物! "周董事长不会罢休的。

    "吴晓梅突然说,"他想要的不只是土地..." 龙安心点点头。

    黔丰集团对紫米的执着,对古矿洞的探查,突然都有了新的解释——他们看中的不是农产品本身,而是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物技术价值。

     "得保护好那个洞。

    "龙安心站起身,"我马上去县里申请文物保护。

    " "等等。

    "吴晓梅拉住他,"先看看这个。

    " 她从随身的绣花布袋里掏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

    龙安心认出来,这是吴父记账用的,封面上还沾着泥点。

     "阿爸让我给你的。

    "吴晓梅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歪歪扭扭的汉字记录:"1989年7月,带省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