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雕版印刷

关灯
    翌日清晨,王镜悠悠转醒,宿醉的疲倦如影随形,脑袋昏昏沉沉。

    她迷迷糊糊地系统面板完成签到。

     【当前时间:东汉初平四年四月廿四】 【叮——签到成功,获得“黄泥制糖法”】 王镜听到脑海中那清脆的提示音,瞬间清醒了几分。

     黄泥制糖法?这是何物? 她也顾不上宿醉的疲惫,迫不及待地集中精神去接收系统传输而来的详细信息。

     黄泥制糖法,首先将甘蔗榨汁,接着熬煮蔗汁使其浓稠成糖浆,然后将糖浆倒入模具冷却凝固成糖块,最后在糖块上均匀铺盖黄泥,利用黄泥吸附杂质,使糖块颜色变白,提升甜度和品质。

     黄泥制糖法看似简易,实则妙用无穷。

    它大幅提升蔗糖生产效率,能稳定产出大量优质蔗糖,助力蔗糖产业拓张。

    经此方法处理,原本色深杂质多的蔗糖变得洁白纯净,口感细腻清甜,恰合贵族需求,更具有竞争力。

     日后王镜在江东种植甘蔗制糖,有了这一方法,不仅能满足江东所需,还可远销各地,充实府库。

     甘蔗属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依赖高温、湿润且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期需大量水分,还不耐霜冻。

    扬州南部的会稽郡气候温暖,沿海平原可以尝试种植。

     当下气候正适合下种,王镜立刻给会稽郡太守张昭写信,把此事托付给他,只说是从交州引来的甘蔗种子,派人运甘蔗茎段过去试种,还附上相关农书指导种植方法。

     只要管理到位,春种秋收,收获后就能制蔗糖,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东汉最适合种甘蔗的地方其实是交州,那里位于东汉最南端,终年无霜,气候湿热多雨,土壤肥沃。

     王镜忍不住畅想,要是拿下交州,那大片土地都能种甘蔗。

     届时所制蔗糖,非但可远销南北,甚至还能贩至他国……想到这里,王镜也知道自己想得有点远了,毕竟当下交州尚非自己所有,乃士燮的属地。

    但未来之事,又有谁说得准呢。

     安排好甘蔗试种一事,王镜又想起自己空间里的雕版印刷术。

     这技术一旦现世,就如同捧出一座巨大的宝藏。

     过去几十个抄书吏日夜赶工的活儿,如今工人一夜就能完成,这对天下局势冲击该有多大! 王镜反复权衡,前思后想,如今她割据一方,在江东根深蒂固,势力庞大,行事不妨比从前更大胆些。

    于是,她终于下定决心,让雕版印刷术也提前登上这历史的舞台。

     …… 州牧府内 王镜端坐案前,指尖轻轻摩挲着一块雕刻着反字的梨木板,墨香隐隐浮动。

    她微微蹙眉,似在思索什么。

     “使君,人已带到。

    ”侍卫低声禀报。

     门外传来窸窣的脚步声,几名工匠被引入厅内。

    这些工匠都是依照王镜的要求找来的,有刻印匠、碑刻匠、漆器铭文匠、纺织印花匠,还有简牍修治匠。

     他们低着头,不敢直视座上之人,只敢盯着自己的鞋尖。

    为首的刻字匠老周,手指粗糙如树皮,此刻却微微发颤。

    他偷偷抬眼,正对上王镜审视的目光,慌忙又低下头去。

     “诸位不必拘礼。

    ”王镜开口,声音清冷却并不倨傲。

    她抬手示意侍从将木板递下去,“看看这个。

    ” 老周小心翼翼地接过,指尖触到木板上细密的纹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他身旁的调墨匠张五也凑过来,眯着眼瞧了半晌,喃喃道:“这……这字是反的?” 王镜唇角微扬:“不错,正是反字。

    ” 众人面面相觑,低声议论起来。

     老周壮着胆子问道:“大人,这木板……是要做什么用?” 王镜不答,只是用刷子蘸墨,均匀地涂抹在木板上,又从案上取出一张白纸,轻轻覆在木板上。

    随后,她将纸揭起——纸上赫然现出一行端正的墨字! “这……!”老周瞪大了眼睛,手一抖,木板差点脱手。

     张五也瞠目结舌,结结巴巴道:“这、这岂不是神仙手段?”王镜摇头:“非是仙术,而是人力可为。

    ” 她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此术名为‘雕版印刷’,能以一模印百书、千书,乃至万书。

    ” 厅内一片寂静,只听得见烛火轻微的噼啪声。

    工匠们呼吸急促,眼中既有震撼,又有跃跃欲试的兴奋。

     然而,老周仍然心存疑虑,犹豫片刻后说道:“大人,这法子看似巧妙,可要刻出清晰不糊的字,绝非易事。

    木料选不好,一刀下去便崩了;墨汁调不对,印出来便是乌糟糟一片,徒费工夫。

    ” 张五闻言,脸色微变,偷眼看向王镜,生怕她动怒。

     王镜却不动声色,只是淡淡道:“周师傅说得不错,此术确有难处。

    ” 她指尖轻点案面,“可正因有难处,才需诸位协力攻克。

    若人人畏难而退,世间何来进步?”老周被噎住,一时语塞。

     王镜站起身,走到众人面前,语气坚定:“十日之内,我要见到此术真正可用。

    尔等刻字调墨,各司其职。

    若有疑难,随时来报。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工匠们纷纷应声,恭敬地拱了拱手。

     三日后清晨,匠人所后院。

     老周捧着一块新刻的木板,张五端着新调的墨汁,紧张得额头冒汗。

    其余工匠围在一旁,屏息凝神。

     一人亲自取纸覆板,轻轻按压。

    当他揭起纸张时,字迹清晰如笔书,毫无晕染。

     “成了!”老周激动得嗓音发颤。

    众人忍不住凑近细看,顿时欢呼起来。

     随后,他们开始用雕版印刷《孝经》。

    木板上密密麻麻刻满反字,墨汁刷过,纸张覆上,再揭起时,字迹清晰如新。

    老周站在一旁,微微颔首,显然对成果颇为满意。

     然而,角落里传来一个不同的声音。

     “这雕版印刷术尚有改进之处。

    ” 说话的是一名身着粗布短衣的年轻男子,约莫二十出头,面容清瘦,一双眼睛格外明亮。

    他腰间挂着几件精巧的木制机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