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修建水利

关灯
    麻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东汉虽然已经有了水井,但技术落后,效率不高。

    多是三到五米深的浅井,水量小,旱季容易干涸。

     土井没支撑,挖深了会塌,砸伤人。

    用陶罐和绳子打水,提水费劲,一天也浇不了多少地。

     王镜打算对现有水井加以改良。

    她计划将井打得更深,深度达到十米以上。

    为防止井壁塌方,准备用砖、石头砌壁,或者从系统商场兑换铸铁井圈,一节节放入井中。

     提水效率也有待提升。

    她打算在辘轳上加装滑轮,这样便比单纯手拉绳子省力;还准备利用水桶搭配杠杆原理,使一人一天能提更多的水。

    改良后的深井,日常能供应50-100人的用水,还可浇灌10亩地。

     如此一来,就算遭遇大旱之年,有地下水的支撑,也能减少很多人因灾饿死。

     与此同时,徐州的春耕也与往年不同。

    在陶谦的支持下,王镜推行新法,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方法。

     …… 清晨,薄雾笼罩着彭城郊外的农田。

    老农陈禾扛着锄头走向自家田地,远远就看见田埂上站着几个人影。

    他们正围着一架奇怪的木制器械指指点点。

     陈禾满心疑惑,加快脚步赶了过去,大声问道:“你们是何人?在我这田边做甚?” 那几人闻声转过头来,为首一人拱手道,“老丈莫要见怪,我等乃是王使君派来的农官,奉命在此指导农务。

    ” 另一人笑着招呼道:“老丈来得正好。

    这是新制的翻车,用来提水灌溉的,比你们用戽斗省力多了。

    ” 陈禾放下锄头,好奇地打量着这架从未见过的器械。

     它由一个大木轮和许多小木斗组成,木轮两侧有支架固定,下方浸在水渠中。

     一个农官开始摇动手柄,木轮缓缓转动,小木斗依次舀起渠水,转到高处时自动倾倒入旁边的水槽中。

     陈禾瞪大了眼睛,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木轮,“这真是巧夺天工!老汉活了五十多年,从未见过这等好东西。

    ” 为首农官点点头,“王使君已命工匠赶制百架,将分发到各乡。

    还有这筒车,可以自动引水上山田。

    ” 他指向不远处另一架更大的器械,那是由多个竹筒连接而成的装置,随着水流自动旋转,将水提到高处。

     陈禾的儿子陈穗也赶来了,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很快就学会了操作。

    父子俩在王镜指导下,将翻车架设在自家田边的水渠上,不一会儿,清澈的渠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入田中。

     接下来,陈禾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捧着几颗红薯种块,满脸狐疑。

     “大人,这红薯和土豆种子,当真如您所说那般耐旱高产?” 一个农官从同伴手中接过一个布包,他抖开布包,露出七八个拳头大小的红薯。

     “这红薯原本在江东种植,一株便能结出许多,产量比粟米高出数倍,而且耐旱耐贫瘠。

    多亏江东王使君协理徐州事务,开恩将红薯种子引进徐州……” 陈穗凑过来,眼睛发亮:“爹,咱们试试吧!去年大旱,粟米收成不到三成,若真如大人所言……” “你懂什么!” 陈禾瞪了儿子一眼,担忧写在脸上,“祖祖辈辈都种粟米,突然改种这稀奇玩意儿,万一……” 农官理解地拍拍老农的肩膀:“老丈的顾虑我明白。

    这样,你先划出半亩地试种,若收成不好,官府补偿你的损失。

    这也是王使君的新政。

    ” 陈禾犹豫片刻,终于点头:“既然大人这么说,老汉就试试。

    ” 正午时分,农官们没有回城,而是留在田里与农民们一起吃粗粮。

    饭后,他们召集附近几个村的农户,亲自示范新的灌溉方法。

     农官卷起袖子,拿起锄头在田里划出一道浅沟,边做边说:“这是王使君传授的沟灌法。

    播种时按行距开沟,作物种在沟垄上。

    灌溉时,水从农渠流入沟中,缓慢下渗。

    ”“直接放水淹没田地,水大半都晒干或者渗下去了。

    沟灌让水直接浸润作物的根,省水又有效。

    ” 陈禾若有所思地点头:“大人说得在理。

    去年大旱,渠水不足,许多田只能浇一半……” “还有这垄作法。

    ”农官继续讲解,在另一块地上堆起高垄和低沟,“作物种在垄上,沟中蓄水。

    旱时,沟中水缓慢渗透;涝时,多余水排入沟中,避免烂根。

    ” 农民们围成一圈,认真听着。

    有人开始模仿农官的动作,在自己田里试验起来。

     日落西山,农官们才准备回城。

     临走前,为首之人嘱咐陈禾:“明日我会派人送红薯和土豆种子来,还有覆草保墒的方法也要记住,播种后要在土表盖上秸秆或干草。

    若是出了差错,使君可是要怪罪的。

    ” 陈禾恭敬地行礼,不由感叹:“王使君为民操劳至此,老汉感激不尽。

    ” 接下来的日子,徐州各乡都出现了新气象。

     翻车和筒车在田间转动,取代了传统的戽斗;红薯和土豆的嫩芽破土而出,与粟米苗并肩生长;沟灌和垄作法逐渐被更多农民接受。

     喜欢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请大家收藏:()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