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百衲光

关灯
     雪夜里的废品站亮着鬼火似的灯。

    他们翻遍三个区的金属堆,终于在报废的农机配件里找到德国产轴承钢。

    秀兰用牙咬测试硬度时,崩裂的臼齿血染红了下巴。

    卫东扯下围巾给她擦,她却将血吐在雪地上,咧着猩红的嘴笑:"够硬。

    " 黎明前的夯土房飘着铁腥气。

    秀兰将改装的砂轮机踩得火星四溅,轴承钢在砂轮下呻吟着变形。

    卫东往模具浇冷水降温,白雾腾起时看见她赤脚踩在雪水里——布鞋在翻找钢材时掉了一只,脚踝冻得青紫。

     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第五百个皮带扣终于成型。

    秀兰瘫坐在碎皮料堆里,举起伤痕累累的手掌对着光:"像不像筛子?"卫东低头给她穿鞋,发现那只丢失的布鞋竟在煤灰堆里,鞋头绣的梅花沾了机油,变成诡异的黑红色。

     送货的板车经过国营皮革厂时,下岗工人们正在堵门讨薪。

    秀兰突然跳下车,把装样品的麻袋推进卫东怀里:"你走小路。

    "她单脚蹦向人群,另一只脚上的布鞋甩在肩上——那是要留给卫东的退路。

     卫东在铁道岔口等到日暮。

    秀兰回来时鼻梁青肿,手里攥着半截皮带扣,金属面上刻着"工人万岁"的划痕。

    "他们要抢样品抵工资。

    "她轻描淡写地说着,把断掉的鞋跟塞进卫东口袋,"修修还能穿。

    " 那晚他们蜷在缝纫机旁取暖。

    秀兰的脚搭在卫东膝上,冻疮流出的黄水渗进他裤管。

    卫东用鱼胶给她补鞋,发现鞋底的百纳布竟有三十六层——每层都印着不同年份的报纸标题,最早的是1978年的《光明日报》。

     "我娘纳的。

    "秀兰摩挲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层布,"她说踩在字句上,路不会歪。

    "卫东的眼泪突然砸在鞋面上,氤氲了1979年那篇《告台湾同胞书》。

     交货那日飘着冻雨。

    港商在华侨饭店验货时,秀兰的布鞋在波斯地毯上洇出水痕。

    当对方用刀划开第十条皮带的暗袋,预先埋藏的靛蓝药水喷溅而出,在他阿玛尼西装上画出一道银河。

     "完美。

    "港商签支票时,金笔尖戳破了纸张。

    秀兰却要求兑成工业券,厚厚一沓塞进鞋底夹层。

    回程的黄包车上,她靠着卫东肩膀熟睡,断发间的鱼胶味混着他身上的铬鞣剂气息,在车窗上凝成朵霜花。

     卫东轻轻托起她冻伤的脚。

    那只修补过十七次的布鞋,此刻在夕阳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鞋头的梅花血迹已变成永恒的朱砂色。

    暮色漫过温州城时,他忽然希望这辆黄包车永远不要停,好让肩头的温度多停留片刻。

     喜欢千层浪请大家收藏:()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