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巧儿入宫

关灯
    声音与祖父王祯的枣木拐杖叩击书局门槛的「嗒嗒」声重叠,让她想起《匠作书》里的话:「工者,天下之基,虽位卑而器尊。

    」 「起来吧。

    」刘娘娘伸手搀住她,袖口的锚凤纹扫过她的铁锚发簪,「从今往后,尚工局的铜料、匠人、图纸,都由你说了算。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王巧儿腕间的烫伤疤上,「但有一条——所有图纸,须经本宫过目。

    」 王巧儿抬头,撞上刘娘娘眼中的锋芒。

    那目光像极了朱厚照看《天工开物》时的炽热,却多了几分女子间的惺惺相惜。

    「民女遵旨,」她轻声道,「不过图纸上的螺旋纹,需用松烟墨才能显影……」 「本宫已让人送了徽墨去永春斋,」刘娘娘挥挥手,命人抬来木箱,「里头有景德镇细瓷粉,给你做防烫手套。

    」箱子打开,松烟香混着龙涎味扑面而来,「巧儿姑娘可知,这墨里加了麝香?画出来的图纸,百年不腐。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巧儿指尖一颤。

    松烟墨的焦香中,她闻到一丝棉油味,那是祖父养活字时的味道。

    她忽然想起永春斋箱底的半块牛皮胶,是祖父临终前塞给她的,养了七年,至今带着松烟香。

    「谢娘娘周全,」她福身道,「民女定当尽心。

    」 ※※※ 未时正,永春斋内。

    王巧儿独坐在临湖窗前,展开澄心堂纸,狼毫在砚台中蘸满松烟墨。

    窗外的太液池结着薄冰,远处豹房的击鼓声停了,取而代之的是工匠们搬运铜料的号子声。

    她摸出铁锚发簪,簪头的「工」字与纸上的火漆印轮廓重叠,恍若祖父的鲁班尺与她的铜角尺交叠。

     「姑娘,该用午膳了。

    」宫女捧着金漆食盒进来,「这是尚食局新制的炉包,里头包着松仁碎。

    」 王巧儿摇头,笔尖在纸上落下,先勾勒出火漆印的剖面图,又在「工」字中间点了个小点——那是炉甘石粉末的位置,能增强验铅灵敏度。

    她想起刘娘娘今早说的「锚凤共生」,忽然在图纸角落画下一只小凤,凤爪踩着铁锚,尾羽化作螺旋纹膛线。

     窗外忽然传来炮声——是豹房在试射新铸的神锐炮。

    王巧儿抬头,阳光穿过她的指尖,在图纸上投下锚凤交辉的影子。

    她想起朱厚照在豹房写的「铜铁需养,如养民心」,握笔的手更稳了。

    松烟墨在纸上晕开,她在图纸末端签下「巧儿」二字,墨痕未干,却已带着匠人的温度。

     申时三刻,刘娘娘站在暖阁窗前,望着永春斋方向。

    宫女呈上王巧儿的午膳账目:「姑娘只喝了碗杏仁酪,用了三钱松烟墨。

    」 「知道了。

    」她望着太液池上的冰裂纹,想起王巧儿更衣时紧握铁锚发簪的模样。

    那发簪此刻应插在她发间,与金凤簪相互映衬,如同匠人精神与皇权的合铸。

    「传旨尚工局,」她转身拨弄火漆印模子,「从今日起,火器图纸双签制——巧儿姑娘画底图,本宫盖火漆印。

    」 宫女退下后,刘娘娘取出密报——张忠探得刘瑾在山西私设铸铜坊,用「十」字废铜铸镜。

    她冷笑一声,将密报投入炭盆,火漆印在火苗中蜷曲成灰。

    永春斋的灯亮了,窗纸上映出王巧儿的剪影,她正垂首画图,铁锚发簪与金凤簪在烛火下交相辉映,恰似大明即将破晓的晨光。

     雪又停了,月光洒在永春斋的窗棂上,将王巧儿的影子投在太液池冰面。

    她握着狼毫的手起落不停,图纸上的火铳渐渐成型,螺旋纹如流水般顺畅。

    铁锚发簪偶尔滑落,她便用齿间咬着发绳重新束起,发间松烟墨香混着女儿家的皂角味,在静谧的殿内散开。

     这一夜,永春斋的烛火未曾熄灭。

    当晨雾漫过紫禁城时,王巧儿终于搁笔,伸展酸痛的肩颈。

    案几上,新画的神锐铳图纸旁,锚凤交辉的小像栩栩如生。

    她摸出铁锚发簪,簪头「工」字在晨光中闪着微光,那是匠人的魂,亦是她在这深宫中的锚。

     喜欢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请大家收藏:()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