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叹三载宣统

关灯
    在我登基后的这三年里,紫禁城依旧庄严肃穆,可宫外的局势却如暴风雨前的海面,波涛汹涌,暗潮涌动。

    在这三年时间里,我在那冰冷的皇位上冷眼旁观,看着这些变化,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摄政王载沣在这期间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他依赖着张之洞等一众老臣,试图稳住这摇摇欲坠的王朝。

    张之洞,这位历经风雨的肱骨之臣,虽已年迈体衰,却依旧怀着对大清的忠诚,为摄政王出谋划策。

    然而,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的角逐从未停歇。

     随着时间推移,隆裕太后也开始在权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她的权力逐渐扩大。

    宫廷之内,摄政王与隆裕太后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让整个宫廷的氛围愈发微妙。

     摄政王深知大清面临的困境,于是联合张之洞、袁世凯等大臣,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改革。

    他们期望通过改革,增强国力,挽救王朝于既倒。

    可在这改革的背后,摄政王内心深处的算盘,却是将权力进一步集中,强化皇权排挤汉人忌惮袁世凯,欲杀袁世凯而后快,希望能够收拢地方权力回归中央。

    最终,他推出了皇族内阁,内阁成员大多为皇族宗亲,这一举措无疑将其他汉族大臣排除在外,这一虚假的立宪政体引发了诸多不满。

     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在我登基之初,汪精卫、陈璧君等人就策划了针对摄政王的暗杀行动,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廷中掀起轩然大波。

    他们怀揣着革命理想,试图以极端手段改变这腐朽的王朝。

    那一日,当暗杀的消息传来,整个紫禁城都陷入了恐慌。

    我虽身处深宫,却也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紧张与不安。

    摄政王等人更是如惊弓之鸟,加强了宫廷内外的戒备。

     而这一切,都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

    武昌起义的枪声,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烽火。

    消息传来,朝堂之上乱作一团。

    摄政王面色苍白,手足无措,往日的威严荡然无存。

    大臣们也都慌了神,彼此争论不休,却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应对之策。

     我坐在那冰冷的龙椅上,听着宫外传来的消息,心中满是恐惧与迷茫。

    这三年来,我看着摄政王为了巩固皇权而努力,看着改革在各方势力的拉扯下艰难前行,却未曾料到,这一切最终都无法阻挡革命的浪潮。

    如今,面对这来势汹汹的起义,大清王朝的命运,仿佛悬在了一根细线上,摇摇欲坠,而我,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却依旧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

    心中却相信这些都是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必经历程。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在紫禁城的上空。

    当听闻起义军占领武昌城,并宣布成立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随后汉阳、汉口等地也纷纷响应起义时,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

     我端坐在龙椅之上,虽年仅六岁,却因知晓这便是改变历史走向的辛亥革命开端,心中既紧张又充满忧虑。

    看着殿下的隆裕太后、摄政王与众大臣,他们的表现正如历史所记载的那般,方寸大乱却又急于想出抵抗之招。

     隆裕太后面色苍白,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无助。

    她不停地绞着手中的帕子,声音颤抖地说道:“这可如何是好?这江山社稷,难道就要毁于一旦了吗?”说罢,便忍不住落下泪来。

     摄政王载沣则强作镇定,可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慌张。

    他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说道:“立刻调集北洋新军,前去镇压叛军,务必尽快平息这场叛乱,绝不能让革命的火焰蔓延开来!” 然而朝廷起用于他,袁世凯却以足疾为由几番推辞。

    袁世凯当面对摄政王载沣时却面露难色的说:“王爷,北洋新军向来只听微臣调遣,如今微臣已赋闲在家,恐怕……”袁世凯此举,无疑是在趁机索要权力。

    面对如此情形,遗命大臣的张之洞,虽已重病在身,仍强撑着精神进言:“此时应恩威并施,一方面派兵镇压,另一方面也可适当做出一些让步,以安抚民心。

    ”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坚决镇压,有的则提议与起义军和谈,朝堂上争论声此起彼伏。

    我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心中明白,大清王朝已站在了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

    这场革命来势汹汹,如同汹涌的潮水,试图冲垮这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统治。

    而眼前的众人,虽都在竭力想办法抵抗,可我却隐隐感觉到,这一切或许都只是徒劳,历史的车轮似乎已无法阻挡,正朝着未知的方向滚滚驶去。

     我内心知道现在已经是最重要的时刻已经到来。

    从我死亡重生到这里以崭新的身份生活的那一刻,深深的知道现在活着的我有真实感受就是最重要的。

    要为自己而活。

    当确认所了重生的时代与身份(所处清朝末年重生成为溥仪),知道这个身份所代表的不过是落后封建,愚昧的帝制,诚然,我虽然依照这个身份得到了许多奢华享受的生活与无上的权力。

    但我是知道这历史的走向,且历史不容个人改变而受影响。

    在登基这三年来我也意图影响周围的权利者,但对于历史所趋的趋势变化微乎其微。

    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影响,相比于原历史也不知是偏好还是偏坏。

    但依照心中信仰,我也想去改变孱弱的中国,不被列强所欺负。

    但事与愿违。

    我表现的再好。

    在当权者看来,我始终不过是一个小孩子。

    只是皇帝宝座上的一个傀儡尊宠物。

    对于外朝政治的无力感,我只有深根于紫禁城内宫,以种种方法方式树立我一个皇帝的威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登基后的日子,我虽年幼,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日晨起,我都会刻意挺直小小的脊梁,端坐在铜镜前,任由太监们为我梳洗穿戴。

    穿衣时,若有小太监动作稍慢,我不会立刻发怒,而是用平静却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侍奉天子,当需勤勉,往后手脚可要麻利些。

    ”小太监惶恐跪地谢罪,自那以后,再无拖沓。

     平日里,我在宫中漫步,身后跟着一群宫女太监。

    若是瞧见地上有杂物,我会停下脚步,轻声问身旁的大宫女:“宫中这般杂乱,成何体统?这该是谁的差事?”大宫女忙不迭地安排人清理,从那以后,宫中道路时刻保持整洁。

    通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