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产业发展

关灯
    1912年5月3日·沪上·晴 卯时六刻(6:30)·苏州河老宅 荣宗敬掀开靛青帐子,脚踏木屐走到天井,晨露在青瓦上凝成水珠,顺着马头墙滴落。

     他接过仆人递来的青布长衫,领口还带着樟木香。

     荣宗敬用手接过长衫仔细摸了摸,拿起凑近鼻子闻了闻。

     对仆人感叹道,这料子拿来做衣衫正合适。

    经纬密度紧实,料子结实耐用,又细腻柔软。

     这是德生前几日从无锡运来的新料子。

    这批新料子采用了新的机械加工纺织,确实比以往的工艺更加好了。

     料子的制作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荣宗敬听着西厢房传来算盘珠子的脆响,三弟德生总比他早起半个时辰,惯爱在晨光里核计账目。

     荣宗敬快速换好衣衫洗漱,便领着仆人前往西厢房。

     荣德生见大哥进来,立马停掉手上的算盘。

     “阿兄,昨日闸北纱厂送来的棉花,潮湿度比清明前高了两成。

    ” 荣德生拿起一旁的账本站起身来,镜片上还蒙着层白雾,走近荣宗敬,向阿兄说道。

     “洋行的买办说利物浦的船期又延了,怕是要改道从香港走。

    ” 荣宗敬接过婢女端来的排骨年糕,用竹筷戳了戳碗里的糟毛豆,边吃边吩咐着。

     “让账房给益新洋行去封信,就说再拖船期,下次就改向宁波帮拿现货。

    ” 这帮洋行仗着自己势力大,长期以来拖延日期,以为咱们国家这边没有别的船帮能顶替吗? 说罢,荣宗敬快速对付了几口早餐,对三弟德生说道,咱们去趟码头看看。

     辰时三刻(8:00)·苏州河码头 黄包车碾过石子路,荣宗敬的铜制怀表在马甲口袋里发烫。

     兄弟二人来到码头。

     看见码头栈桥上,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盛京号”正卸下成捆的美孚煤油,苦力们的号子声混着黄浦江水的腥咸扑面而来。

     兄弟二人走进自己家的码头仓库。

     荣德生蹲在地上,看着这成堆成堆的货物。

    仆人地来小刀,荣德生用小刀刮开棉包,从中扯出棉绒用手捻了捻纤维。

     回头对着大哥荣宗敬说道“这批次棉绒短,只合做粗纱,倒是可以和南通大生纱厂的细绒掺着用。

    ” 荣宗敬附和着点头,每批货物都要仔细检查,找出相对应最合适的做工,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棉纱布。

     荣宗敬忽然瞥见码头上挤着群穿学生装的年轻人,举着“实业救国”的木牌向货船招手。

     荣宗敬嘴角微微扬起自从去年武昌枪响,沪上的学生便常来码头“欢迎国货船”,倒也暗合了他们兄弟“抵洋货、兴实业”的心思。

     荣德生走出库房,对大哥荣宗敬说道,看此情形,我们兄弟俩发展实业,增强民族事业乃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如今面粉厂与纱厂接连改革,正好促进销售,占领市场份额。

     幸而有醇亲王入股,这先行的10万两款项,倒是解了如今的燃眉之急。

    只是不知余款项何时能够到账? 荣宗敬对着荣德生微微点点头,说的对,如今正是蓬勃发展的好时机。

    阿弟放心,醇亲王爷好歹也是大清朝的王爷。

     这先行十万两款项都已支付,他又怎会不积极?难道不担心打了水漂?只需静待佳音便可。

     看来这码头的货运生意一时也耽搁不了,库存还有这么多。

     咱们去面粉厂看看。

     巳时初(9:00)·福新面粉厂账房 账房先生老周捧着一摞红条账册,鼻尖沁着细汗:“荣老板,沪宁铁路的面粉订单又加了三成,可小麦库里只剩七日存粮了。

    ” 荣德生铺开江苏地图,指尖划过无锡、镇江的粮产区:“去电无锡茂新厂,把陈麦先调过来应急,再派船去芜湖,找青帮的刘老大匀五吨新麦——价钿高两成也无妨。

    ” 荣宗敬靠在酸枝木椅上,听着窗外蒸汽机的轰鸣。

     厂房新换的英国磨粉机正在试运行,铜制的齿轮在阳光里泛着冷光,比起三年前从德国进口的旧机器,出粉率能高上一成半。

     荣德生忽然听见楼下传来争吵声,是管工在训斥迟到的童工。

     荣德生搁下算盘:“让厨房给学徒们加碗豆腐汤,卯时开工,辰时一刻前到厂的,每人多发半块灶糖。

    ” 荣宗敬听着阿弟荣德生如此安排,从椅子上坐起,给这些工人许以利益,倒是能提起几分积极性。

     给工人加餐,正所谓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嘛。

     荣宗敬调侃着说道,既如此也查了一上午的账了,看了看手中的怀表,走咱们也去吃点。

     荣德生见状收起账本,对着账房先生说你先去安排吧,先生也该去吃午饭了。

     对阿兄荣宗敬说道,既如此,咱们去寻一家好吃的菜馆,也享受享受这口腹之欲。

     午时正(12:00)·九江路“老正兴”菜馆 兄弟二人在菜馆点了一桌,江南特色名菜。

     青瓷碗里的油爆虾还在滋滋作响,荣宗敬夹起一筷扣三丝,忽然看见玻璃窗户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有报童拿着报纸用力呼喊着《申报》号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商业注册章程》,免了三年注册费?” 仆人见状,慌忙出了菜馆,随手递出两毛,从报童手中接过两份报纸。

    转身便回来递给两位老板。

     荣德生接过报纸,放下碗筷,双眼冒着金光般的死死盯住报纸上的内容:“早该如此,去年本想拓宽厂子的产能,申请建立新厂,光是衙门规费就耗了两千两。

    ” 荣宗敬夹着菜笑道,如今民国政府,十分在意民间的商业资本发展。

     可不同于从前,如今的政府领导人,都是接触过西洋经济学说。

     自然是要出台各种法律法规,促进商业资本发展。

     跑堂的伙计捧着蟹粉豆腐过来,对着兄弟二人说道,两位老板,您要的菜齐了。

     荣宗敬点点头,对阿弟说道,快尝尝这家的特色菜。

     荣德生却打趣的道,阿兄还是只关注吃食,都不关心工厂的业务啊。

     荣德生做势便说,“荣大老板,法租界的麦兰捕房又要涨保护费了,说最近闹工潮,得加派安南巡捕巡逻。

    ” 荣宗敬咬开一只油面筋塞肉,汤汁顺着指缝滴落,不在意的说道,这有什么? 哪次重要事件这些洋人巡捕房不做些文章? “告诉捕房的翻译,下月先送两箱面粉过去,就说等新厂开工,自然忘不了各位的照应。

    ” 荣德生对荣宗敬点头说道,阿兄心里有成算就好,这事儿一年还不知道要闹几回呢。

     咱们还是加快新厂的建设进度,尽快投产为好。

     那咱们去一趟银行会会这周买办吧,看他究竟打的什么心思。

     未时初(13:00)·浙江兴业银行 兄弟二人及仆人分别乘坐黄包车一路匆匆急行。

     进入银行后直接询问工作人员,寻找周作民买办。

     工作人员将荣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