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关灯
小
中
大
卷一
起义旗至发引凡四十八日
初,帝自卫尉卿转右骁卫将军,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
郡文武官治能不称职者,并委帝黜陟选补焉。
河东已来兵马仍令帝征发,讨捕所部盗贼。
隋大业十二年,炀帝之幸楼烦时也。
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
炀帝自楼烦远至雁门,为突厥始毕所围,事甚平城之急。
赖太原兵马及帝所征兵声势继进,故得解围,仅而获免。
遂向东都,仍幸江都宫。
以帝地居外戚,赴难应机,乃诏帝率太原部兵马,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北备边朔。
帝不得已而行,窃谓人曰:“匈奴为害自,古患之,周秦及汉魏,历代所不能攘,相为勍敌者也。
今上甚惮塞虏,远适江滨,反者多于猬毛,群盗所在蜂起。
以此击胡,将何以济天其或者殆以俾余。
我当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令其畏威怀惠,在兹一举。
” 既至马邑,帝与仁恭两军兵马不越五千余人,仁恭以兵少甚惧。
帝知其意,因谓之曰:“突厥所长,惟恃骑射。
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
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
队不列行,营无定所。
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
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
中国兵行,皆反于是。
与之角战,罕能立功。
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彼知无利,自然不来。
当今圣主在远,孤城绝援,若不决战,难以图存。
”仁恭以帝隋室之近亲,言而诣理,听帝所为,不敢违异。
乃简使能骑射者二千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
随逐水草,远置斥堠。
每逢突厥候骑,旁若无人,驰骋射猎,以曜威武。
帝尤善射,每见走兽飞禽,发无不中。
尝卒与突厥相遇,□骁锐者为别队,皆令持满,以伺其便。
突厥每见帝兵,咸谓似其所为,疑其部落。
有引帝而战者,常不敢当,辟易而去。
如此再三,众心乃安,咸思奋击。
帝知众欲决战,突厥畏威,后与相逢,纵兵击而大破之,获其特勤所乘骏马,斩首数百千级。
自尔厥后,突厥丧胆,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
时有贼帅王漫天别党,众逾数万,自号历山飞。
结营于太原之南境上党、西河,京都道路断绝。
炀帝后十三年,敕帝为太原留守,仍遣兽贲郎将王威、兽牙郎将高君雅为副。
帝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
今我来斯,是为天与。
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既而历山飞众数不少,劫掠多年,巧于攻城,勇于力战。
南侵上党,已破将军慕容、将军罗侯之兵。
北寇太原,又斩将军潘长文首,频胜两将,所向无前。
于是帝率王威等,及河东、太原兵马往讨之,于河西雀鼠谷口与贼相遇。
贼众二万余人。
帝时所统步骑才五六千而已。
威及三军,咸有惧色,帝笑而谓威等曰:“此辈群盗,惟财是视。
频恃再胜,自许万全。
斗力而取,容未能克。
以智图之,事无不果。
所忧不战,战必破之,幸无忧也。
”须臾,贼阵齐来,十许里间,首尾相继。
去帝渐近,帝乃分所将兵为二阵。
以羸兵居中,多张幡帜,尽以辎重继后,従旌旗鼓角,以为大阵。
又以麾下精兵数百骑,分置左右队为小阵。
军中莫识所为。
及战,帝遣王威领大阵居前,旌旗従。
贼众遥看,谓为帝之所在,乃帅精锐,竞来赴威。
及见辎驮,舍鞍争取,威怖而落马,従者挽而得脱。
帝引小阵左右二队,大呼而前,夹而射之。
贼众大乱,因而纵击,所向摧陷,斩级获生,不可胜数。
而余贼党老幼男女数万人并来降附。
于是郡境无虞,年谷丰稔,感帝恩德,若亢阳之逢膏雨焉。
后突厥知帝已还太原,仁恭独留无援,数侵马邑。
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将兵,与仁恭并力拒之。
仁恭等违帝指踪,遂为突厥所败。
既而隋主远闻,以帝与仁恭不时捕虏,纵为边患,遂遣司直驰驿,系帝而斩仁恭。
帝自以姓名著于图箓,太原王者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颇有所晦。
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
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
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帝曰:“今遇时来,逢兹锢絷。
虽睹机变,何能为也。
然天命有在,吾应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
今吾励谨,当敬天之诫,以卜兴亡。
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尔后数日,果有诏使驰驿而至,释帝而免仁恭,各依旧检校所部。
炀帝之幸江都也,所在路绝。
兵马讨捕,来往不通,信使行人,无能自达。
惟有使自江都至于太原,不逢劫掠,依程而至,众咸异焉。
初,使以夜至太原,温彦将宿于城西门楼上,首先见之。
喜其灵速,报兄彦弘,驰以启帝。
帝时方卧,闻而惊起,执彦弘手而笑曰:“此后余年,实为天假。
“退谓秦王曰:“吾闻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此使之行,可谓神也。
天其以此使促吾,当见机而作。
”雄断英谟,従此遂定。
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
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
山川冲要,一览便忆。
远近承风,咸思托附。
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
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
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
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十三岁,岁在丁亥,正月丙子夜,晋阳宫西北有光夜明,自地属天,若大烧火。
飞焰炎赫,正当城西龙山上,直指西南,极望竟天。
俄而山上当童子寺左右,有紫气如虹,横绝火中,上冲北斗,自一更至三更而火。
城上守更人咸见,而莫能辨之,皆不敢道。
大业初,帝为楼烦郡守,时有望气者云:“西北乾门有天子气,连太原甚盛。
”故隋主于楼烦置宫,以其地当东都西北,因过太原,取龙山风俗道,行幸以厌之云。
后又拜代王为郡守以厌之。
二月己丑,马邑军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据其郡而自称天子,国号定杨。
武周窃知炀帝于楼烦筑宫厌当时之意,故称天子,规以应之。
帝闻而叹曰:“顷来群盗遍于天下,攻略郡县,未有自谓王侯者焉。
而武周竖子,生于塞上,一朝欻起,轻窃大名。
可谓陈涉狐鸣,为沛公驱除者也。
“然甚欲因此起兵,难于先发。
私谓王威、高君雅等曰:“武周虽无所能,僭称尊号。
脱其进入汾源宫,我辈不能剪除,并当灭族矣。
”雅大惧,固请集兵。
帝察威等情切,谬谓之曰:“待据楼烦,可微为之备。
宜示宽闲,以宁所部。
”三月丁卯,武周南破楼烦郡,进据汾源宫。
帝谓官僚曰:“兵可戒严,城可守备,粮可赈给。
三者当今废一不可,须预部分,惟诸公断之。
”威等计无所出,拜而请帝曰:“今日太原士庶之命,悬在明公。
公以为辞,孰能预此“帝知众情归己,乃更従容谓之曰:“朝廷命将出师,皆禀节度,未有阃外敢得专之。
贼据离宫,自称天子,威福赏罚,随机相时。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汾源去此数百里间,江都悬隔三千余里。
关河襟带,他贼据之。
闻奏往来,还期莫测。
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咨文人以救火,其可扑灭乎公等国之爪牙,心如铁石,欲同戮力,以除国难。
公家之利,见则须为,俾其无猜,期于报效。
所以询议,择善行之,是非惮于治兵,敢辞戎首。
”威等对曰:“公之明略,远近备知,地在亲贤,与国休戚。
公不竭力,谁尽丹诚若更逡巡,群情疑骇。
”帝若不得已而従之,众皆悦服,欢而听命。
帝以王威兼任太原郡丞,为人清恕,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相知检校仓粮,赈给军户口。
高君雅尝守高阳,得无失脱,遣巡行城池及捍御器械。
以兵马铠仗,战守事机,召募劝赏,军民征发,皆须决于帝。
太原左近闻帝部分募兵备边,所在影赴。
旬日之顷,少长得数千人。
兵司总帐以闻,请安营处。
帝指兴国寺曰:“勤王之师,不谋而至,此其兴国者焉。
宜于此寺安处。
”恐威、雅猜觉,亦不之阅问。
私谓秦王等曰:“纪纲三千,足成霸业。
处之兴国,可谓嘉名。
”仍遣密使往蒲州,催追皇太子等。
是月也,朔方郡人梁师都又杀郡官而称天子。
初,帝遣兽牙郎将高君雅与马邑守王仁恭防遏突厥,雅违帝旨,失利而还。
帝恐炀帝有责,便欲据法绳雅。
雅是炀帝旧左右,虑被猜嫌,忍而弗问。
雅性庸佷,不知惭屈。
帝甚得太原内外人心,瞻仰龙颜,疑有异志。
每与王威密伺帝隙。
有乡长刘龙者,晋阳之富人也。
先与宫监裴寂引之谒帝,帝虽知其微细,亦接待之,以招客。
君雅又与龙相善,龙感帝恩眄,窃知雅等密意,具以启闻。
帝谓龙曰:“此辈下愚,暗于时事,同恶违众,必自毙也。
然卿能相报,深有至诚。
幸勿有多言,我为之所。
” 夏五月癸亥夜,帝遣长孙顺德、赵文恪等率兴国寺所集兵五百人,总取秦王部分,伏于晋阳宫城东门之左以自备。
甲子旦,命晋阳县令刘文静异开阳府司马刘正会,辞告高君雅、王威等与北蕃私通,引突厥南寇。
帝集文武官僚,收威等系狱。
丙寅,而突厥数万骑抄逼太原,入自罗郭北门,取东门而出。
帝分命裴寂,文静等守备诸门,并令大开,不得辄闭,而城上不张旗帜。
守城之人,不许一人外看,亦不得高声,示以不测。
众咸莫知所以。
仍遣首贼帅王康达率其所部千余人,与志节府鹰扬郎将杨毛等,潜往北门隐处设伏。
诫之:“待突厥过尽,抄其马群,拟充军用。
”然突厥多,帝登宫城东南楼望之,旦及日中,骑尘不止。
康达所部,并是骁锐,勇于抄劫。
日可食时,谓贼过尽,出抄其马。
突厥前后夹击,埃尘涨天,逼临汾河。
康达等无所出力,并坠汾而死,唯杨毛等一二百人浮而得脱。
城内兵数无几,已丧千人。
军民见此势,私有危惧,皆疑王威、君雅召而至焉,恨之愈切。
帝神色自若,欢甚于常,顾谓
郡文武官治能不称职者,并委帝黜陟选补焉。
河东已来兵马仍令帝征发,讨捕所部盗贼。
隋大业十二年,炀帝之幸楼烦时也。
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
炀帝自楼烦远至雁门,为突厥始毕所围,事甚平城之急。
赖太原兵马及帝所征兵声势继进,故得解围,仅而获免。
遂向东都,仍幸江都宫。
以帝地居外戚,赴难应机,乃诏帝率太原部兵马,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北备边朔。
帝不得已而行,窃谓人曰:“匈奴为害自,古患之,周秦及汉魏,历代所不能攘,相为勍敌者也。
今上甚惮塞虏,远适江滨,反者多于猬毛,群盗所在蜂起。
以此击胡,将何以济天其或者殆以俾余。
我当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令其畏威怀惠,在兹一举。
” 既至马邑,帝与仁恭两军兵马不越五千余人,仁恭以兵少甚惧。
帝知其意,因谓之曰:“突厥所长,惟恃骑射。
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
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
队不列行,营无定所。
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
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
中国兵行,皆反于是。
与之角战,罕能立功。
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彼知无利,自然不来。
当今圣主在远,孤城绝援,若不决战,难以图存。
”仁恭以帝隋室之近亲,言而诣理,听帝所为,不敢违异。
乃简使能骑射者二千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
随逐水草,远置斥堠。
每逢突厥候骑,旁若无人,驰骋射猎,以曜威武。
帝尤善射,每见走兽飞禽,发无不中。
尝卒与突厥相遇,□骁锐者为别队,皆令持满,以伺其便。
突厥每见帝兵,咸谓似其所为,疑其部落。
有引帝而战者,常不敢当,辟易而去。
如此再三,众心乃安,咸思奋击。
帝知众欲决战,突厥畏威,后与相逢,纵兵击而大破之,获其特勤所乘骏马,斩首数百千级。
自尔厥后,突厥丧胆,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
时有贼帅王漫天别党,众逾数万,自号历山飞。
结营于太原之南境上党、西河,京都道路断绝。
炀帝后十三年,敕帝为太原留守,仍遣兽贲郎将王威、兽牙郎将高君雅为副。
帝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
今我来斯,是为天与。
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既而历山飞众数不少,劫掠多年,巧于攻城,勇于力战。
南侵上党,已破将军慕容、将军罗侯之兵。
北寇太原,又斩将军潘长文首,频胜两将,所向无前。
于是帝率王威等,及河东、太原兵马往讨之,于河西雀鼠谷口与贼相遇。
贼众二万余人。
帝时所统步骑才五六千而已。
威及三军,咸有惧色,帝笑而谓威等曰:“此辈群盗,惟财是视。
频恃再胜,自许万全。
斗力而取,容未能克。
以智图之,事无不果。
所忧不战,战必破之,幸无忧也。
”须臾,贼阵齐来,十许里间,首尾相继。
去帝渐近,帝乃分所将兵为二阵。
以羸兵居中,多张幡帜,尽以辎重继后,従旌旗鼓角,以为大阵。
又以麾下精兵数百骑,分置左右队为小阵。
军中莫识所为。
及战,帝遣王威领大阵居前,旌旗従。
贼众遥看,谓为帝之所在,乃帅精锐,竞来赴威。
及见辎驮,舍鞍争取,威怖而落马,従者挽而得脱。
帝引小阵左右二队,大呼而前,夹而射之。
贼众大乱,因而纵击,所向摧陷,斩级获生,不可胜数。
而余贼党老幼男女数万人并来降附。
于是郡境无虞,年谷丰稔,感帝恩德,若亢阳之逢膏雨焉。
后突厥知帝已还太原,仁恭独留无援,数侵马邑。
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将兵,与仁恭并力拒之。
仁恭等违帝指踪,遂为突厥所败。
既而隋主远闻,以帝与仁恭不时捕虏,纵为边患,遂遣司直驰驿,系帝而斩仁恭。
帝自以姓名著于图箓,太原王者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颇有所晦。
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
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
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帝曰:“今遇时来,逢兹锢絷。
虽睹机变,何能为也。
然天命有在,吾应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
今吾励谨,当敬天之诫,以卜兴亡。
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尔后数日,果有诏使驰驿而至,释帝而免仁恭,各依旧检校所部。
炀帝之幸江都也,所在路绝。
兵马讨捕,来往不通,信使行人,无能自达。
惟有使自江都至于太原,不逢劫掠,依程而至,众咸异焉。
初,使以夜至太原,温彦将宿于城西门楼上,首先见之。
喜其灵速,报兄彦弘,驰以启帝。
帝时方卧,闻而惊起,执彦弘手而笑曰:“此后余年,实为天假。
“退谓秦王曰:“吾闻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此使之行,可谓神也。
天其以此使促吾,当见机而作。
”雄断英谟,従此遂定。
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
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
山川冲要,一览便忆。
远近承风,咸思托附。
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
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
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
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十三岁,岁在丁亥,正月丙子夜,晋阳宫西北有光夜明,自地属天,若大烧火。
飞焰炎赫,正当城西龙山上,直指西南,极望竟天。
俄而山上当童子寺左右,有紫气如虹,横绝火中,上冲北斗,自一更至三更而火。
城上守更人咸见,而莫能辨之,皆不敢道。
大业初,帝为楼烦郡守,时有望气者云:“西北乾门有天子气,连太原甚盛。
”故隋主于楼烦置宫,以其地当东都西北,因过太原,取龙山风俗道,行幸以厌之云。
后又拜代王为郡守以厌之。
二月己丑,马邑军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据其郡而自称天子,国号定杨。
武周窃知炀帝于楼烦筑宫厌当时之意,故称天子,规以应之。
帝闻而叹曰:“顷来群盗遍于天下,攻略郡县,未有自谓王侯者焉。
而武周竖子,生于塞上,一朝欻起,轻窃大名。
可谓陈涉狐鸣,为沛公驱除者也。
“然甚欲因此起兵,难于先发。
私谓王威、高君雅等曰:“武周虽无所能,僭称尊号。
脱其进入汾源宫,我辈不能剪除,并当灭族矣。
”雅大惧,固请集兵。
帝察威等情切,谬谓之曰:“待据楼烦,可微为之备。
宜示宽闲,以宁所部。
”三月丁卯,武周南破楼烦郡,进据汾源宫。
帝谓官僚曰:“兵可戒严,城可守备,粮可赈给。
三者当今废一不可,须预部分,惟诸公断之。
”威等计无所出,拜而请帝曰:“今日太原士庶之命,悬在明公。
公以为辞,孰能预此“帝知众情归己,乃更従容谓之曰:“朝廷命将出师,皆禀节度,未有阃外敢得专之。
贼据离宫,自称天子,威福赏罚,随机相时。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汾源去此数百里间,江都悬隔三千余里。
关河襟带,他贼据之。
闻奏往来,还期莫测。
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咨文人以救火,其可扑灭乎公等国之爪牙,心如铁石,欲同戮力,以除国难。
公家之利,见则须为,俾其无猜,期于报效。
所以询议,择善行之,是非惮于治兵,敢辞戎首。
”威等对曰:“公之明略,远近备知,地在亲贤,与国休戚。
公不竭力,谁尽丹诚若更逡巡,群情疑骇。
”帝若不得已而従之,众皆悦服,欢而听命。
帝以王威兼任太原郡丞,为人清恕,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相知检校仓粮,赈给军户口。
高君雅尝守高阳,得无失脱,遣巡行城池及捍御器械。
以兵马铠仗,战守事机,召募劝赏,军民征发,皆须决于帝。
太原左近闻帝部分募兵备边,所在影赴。
旬日之顷,少长得数千人。
兵司总帐以闻,请安营处。
帝指兴国寺曰:“勤王之师,不谋而至,此其兴国者焉。
宜于此寺安处。
”恐威、雅猜觉,亦不之阅问。
私谓秦王等曰:“纪纲三千,足成霸业。
处之兴国,可谓嘉名。
”仍遣密使往蒲州,催追皇太子等。
是月也,朔方郡人梁师都又杀郡官而称天子。
初,帝遣兽牙郎将高君雅与马邑守王仁恭防遏突厥,雅违帝旨,失利而还。
帝恐炀帝有责,便欲据法绳雅。
雅是炀帝旧左右,虑被猜嫌,忍而弗问。
雅性庸佷,不知惭屈。
帝甚得太原内外人心,瞻仰龙颜,疑有异志。
每与王威密伺帝隙。
有乡长刘龙者,晋阳之富人也。
先与宫监裴寂引之谒帝,帝虽知其微细,亦接待之,以招客。
君雅又与龙相善,龙感帝恩眄,窃知雅等密意,具以启闻。
帝谓龙曰:“此辈下愚,暗于时事,同恶违众,必自毙也。
然卿能相报,深有至诚。
幸勿有多言,我为之所。
” 夏五月癸亥夜,帝遣长孙顺德、赵文恪等率兴国寺所集兵五百人,总取秦王部分,伏于晋阳宫城东门之左以自备。
甲子旦,命晋阳县令刘文静异开阳府司马刘正会,辞告高君雅、王威等与北蕃私通,引突厥南寇。
帝集文武官僚,收威等系狱。
丙寅,而突厥数万骑抄逼太原,入自罗郭北门,取东门而出。
帝分命裴寂,文静等守备诸门,并令大开,不得辄闭,而城上不张旗帜。
守城之人,不许一人外看,亦不得高声,示以不测。
众咸莫知所以。
仍遣首贼帅王康达率其所部千余人,与志节府鹰扬郎将杨毛等,潜往北门隐处设伏。
诫之:“待突厥过尽,抄其马群,拟充军用。
”然突厥多,帝登宫城东南楼望之,旦及日中,骑尘不止。
康达所部,并是骁锐,勇于抄劫。
日可食时,谓贼过尽,出抄其马。
突厥前后夹击,埃尘涨天,逼临汾河。
康达等无所出力,并坠汾而死,唯杨毛等一二百人浮而得脱。
城内兵数无几,已丧千人。
军民见此势,私有危惧,皆疑王威、君雅召而至焉,恨之愈切。
帝神色自若,欢甚于常,顾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