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关灯
小
中
大
卷七
○起自寒苦(不第即贵附)
武德五年,李义琛与弟义琰、?弟上德,三人同举进士。
义琛等陇西人,世居邺城。
国初,草创未定,家素贫乏,与上德同居,事?姑,定省如亲焉。
随计至潼关,遇大雪,逆旅不容。
有咸阳商人见而怜之,延与同寝处。
居数日,雪霁而去。
琛等议鬻驴,以一醉酬之;商人窃知,不辞而去。
义琛后宰咸阳,召商人,与之抗礼。
琛位至刑部侍郎、雍州长史;义琰,相高宗皇帝;上德,司门郎中。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
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
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
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贽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 郑朗相公初举,遇一僧,善气色,谓公曰:“郎君贵极人臣,然无进士及第之分。
若及第,即一生厄塞。
”既而状元及第,贺客盈门,惟此僧不至。
及重试,退黜,唁者甚众,而此僧独贺,曰:“富贵在里。
”既而竟如其所卜。
李绛,赵郡赞皇人。
曾祖贞简;祖冈,官终襄帅。
绛为名相。
绛子璋,宣州观察。
杨相公造白檀香亭子初成,会亲宾落之。
先是璋潜遣人度其广狭,织一地毯,其日,献之。
及收败,璋?坐。
璋子德?名过其实,入梁终夕拜。
徐商相公常于中条山万固寺泉入院读书。
家庙碑云:“随僧洗钵。
” 韦令公昭度少贫窭,常依左街僧录净光大师,随僧斋粥。
净光有人伦之鉴,常器重之。
○好放孤寒 元和十一年,岁在丙申,李谅公下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
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 李太尉德裕颇为寒?开路,及谪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 昭宗皇帝颇为寒?开路。
崔合州榜放,但是子弟,无问文章厚薄,邻之金瓦,其间屈人不少。
孤寒中惟程晏、黄滔擅场之外,其余以呈试考之,滥得亦不少矣。
然如王贞白、张?诗、赵观文古风之作,皆臻前辈之阃域者也。
○升沈后进 太和中,苏景胤、张元夫为翰林主人,杨汝士与弟虞卿为汉公,尤为文林表式。
故后进相谓曰:“欲入举场,先问苏张;苏张犹可,三杨杀我。
” 大中、咸通中,盛传崔慎由相公尝寓尺题于知闻。
或曰:王凝、裴瓒、舍弟安潜,朝中有无呼字知闻,厅里绝脱靴宾客。
凝,终宣城;瓒,礼部尚书;潜,侍中。
太平王崇、窦贤二家,率以科目为资,足以升沈后进,故科目举人相谓曰:“未见王窦,徒劳漫走。
” 奇章公始举进士,致琴书于灞?间,先以所业谒韩文公、皇甫员外。
时首造退之,退之他适,第留卷而已。
无何,退之访?,遇奇章亦及门。
二贤见刺,欣然同契,延接询及所止。
对曰:“某方以薄技卜妍丑于崇匠,进退惟命。
一囊犹置于国门之外。
”二公披卷,卷首有《说乐》一章,未阅其词,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为什麽?”对曰:“谓之乐句。
”二公相顾大喜曰:“斯高文必矣!”公因谋所居。
二公沈默良久,曰:“可于客户坊税一庙院。
”公如所教,造门致谢。
二公复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
”二公其日联镳至彼,因大署其门曰:“韩愈、皇甫?同谒几官先辈。
”不过翌日,辇毂名士咸往观焉。
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
论曰: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
苟华而不实,以比周鼓誉者,不为君子腹诽,鲜矣!” ○知己 张燕公知房太尉,独孤常州知梁补阙,二君子之美,出于李翱。
《上杨中丞书》云:“窃以朝廷之士,文行光明,可以为后进所依归者,不过十人。
翱亦常伏其门下,举其五人则无;无诱劝之心,虽有卓荦奇怪之贤,固不可得而知也。
其余或虽知,欲为荐言于人,复惧人不我信;因人之所不信,复生疑而不信;自信犹且不固,矧曰能人之固是以再往见之,或不如其初;三往复,不如其载。
若张燕公之于房太尉,独孤常州之于梁补阙者,万不见一人焉!” 李翱《感知己赋序》:“贞元九年,翱始就州序之贡与人事。
其九月,执文章一通,谒右补阙梁君。
当此时,梁君誉塞天下,属词求进士,奉文章走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
梁君知人之过也,亦既相见,遂于翱有相知之道焉,谓翱得古人之遗风,期翱之名不朽于无穷;许翱以拂试吹嘘。
翱初谓其面相进也。
亦未幸甚。
十一月,梁君遘疾而殁,翱渐游于朋友公卿间,往往皆曰:“吾既籍子姓名于补阙梁君也。
\'翱乃知其非面进也。
当时意谓先进者遇人特达,皆合有此心,亦未谓知己之难得也。
梁君殁,于兹五年,翱学圣人经籍教训文句之为文,将数万言,愈昔年见梁君之文,弗啻数倍,虽不敢同德于古人,然亦幸无怍于中心。
每岁试于礼部,连以文章罢黜,名声晦昧于时,俗人皆谓之固宜,然后知先进者遇人特达,亦不皆有此心,乃知己之难得也。
夫见善而不能知,虽善何为!知而不能誉,则如弗知;誉而不能深,则如勿誉;深而不能久,则如弗深;久而不能终,则如勿久。
翱虽不肖,幸辱梁君所知。
君为之言于人,岂非誉欤!谓其得古人之遗风,岂非深欤!而逮及终身,岂非久欤!不幸梁君短命遽殁,是以翱未能有成也。
其谁将继梁君之志而成之欤!已焉哉,天之遽丧梁君也!是使予之命久??厄穷也!遂赋知己以自伤。
”其言怨而不乱,盖《小雅》骚人之余风也。
李元宾曰:“观有倍年之友朱巨源。
” 李华撰《三贤论》(刘齐虚,萧颖士,元德秀)或曰:“吾读古人之书,而求古人之贤,未获。
”遐叔谓曰:“无世无贤人,其或世教不至,沦于风波,虽贤不能自辨,况察者未之究尔。
郑卫方奏,正声间发。
极知无味,至文无采。
听
义琛等陇西人,世居邺城。
国初,草创未定,家素贫乏,与上德同居,事?姑,定省如亲焉。
随计至潼关,遇大雪,逆旅不容。
有咸阳商人见而怜之,延与同寝处。
居数日,雪霁而去。
琛等议鬻驴,以一醉酬之;商人窃知,不辞而去。
义琛后宰咸阳,召商人,与之抗礼。
琛位至刑部侍郎、雍州长史;义琰,相高宗皇帝;上德,司门郎中。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
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
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
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贽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 郑朗相公初举,遇一僧,善气色,谓公曰:“郎君贵极人臣,然无进士及第之分。
若及第,即一生厄塞。
”既而状元及第,贺客盈门,惟此僧不至。
及重试,退黜,唁者甚众,而此僧独贺,曰:“富贵在里。
”既而竟如其所卜。
李绛,赵郡赞皇人。
曾祖贞简;祖冈,官终襄帅。
绛为名相。
绛子璋,宣州观察。
杨相公造白檀香亭子初成,会亲宾落之。
先是璋潜遣人度其广狭,织一地毯,其日,献之。
及收败,璋?坐。
璋子德?名过其实,入梁终夕拜。
徐商相公常于中条山万固寺泉入院读书。
家庙碑云:“随僧洗钵。
” 韦令公昭度少贫窭,常依左街僧录净光大师,随僧斋粥。
净光有人伦之鉴,常器重之。
○好放孤寒 元和十一年,岁在丙申,李谅公下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
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 李太尉德裕颇为寒?开路,及谪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 昭宗皇帝颇为寒?开路。
崔合州榜放,但是子弟,无问文章厚薄,邻之金瓦,其间屈人不少。
孤寒中惟程晏、黄滔擅场之外,其余以呈试考之,滥得亦不少矣。
然如王贞白、张?诗、赵观文古风之作,皆臻前辈之阃域者也。
○升沈后进 太和中,苏景胤、张元夫为翰林主人,杨汝士与弟虞卿为汉公,尤为文林表式。
故后进相谓曰:“欲入举场,先问苏张;苏张犹可,三杨杀我。
” 大中、咸通中,盛传崔慎由相公尝寓尺题于知闻。
或曰:王凝、裴瓒、舍弟安潜,朝中有无呼字知闻,厅里绝脱靴宾客。
凝,终宣城;瓒,礼部
太平王崇、窦贤二家,率以科目为资,足以升沈后进,故科目举人相谓曰:“未见王窦,徒劳漫走。
” 奇章公始举进士,致琴书于灞?间,先以所业谒韩文公、皇甫员外。
时首造退之,退之他适,第留卷而已。
无何,退之访?,遇奇章亦及门。
二贤见刺,欣然同契,延接询及所止。
对曰:“某方以薄技卜妍丑于崇匠,进退惟命。
一囊犹置于国门之外。
”二公披卷,卷首有《说乐》一章,未阅其词,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为什麽?”对曰:“谓之乐句。
”二公相顾大喜曰:“斯高文必矣!”公因谋所居。
二公沈默良久,曰:“可于客户坊税一庙院。
”公如所教,造门致谢。
二公复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
”二公其日联镳至彼,因大署其门曰:“韩愈、皇甫?同谒几官先辈。
”不过翌日,辇毂名士咸往观焉。
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
论曰: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
苟华而不实,以比周鼓誉者,不为君子腹诽,鲜矣!” ○知己 张燕公知房太尉,独孤常州知梁补阙,二君子之美,出于李翱。
《上杨中丞书》云:“窃以朝廷之士,文行光明,可以为后进所依归者,不过十人。
翱亦常伏其门下,举其五人则无;无诱劝之心,虽有卓荦奇怪之贤,固不可得而知也。
其余或虽知,欲为荐言于人,复惧人不我信;因人之所不信,复生疑而不信;自信犹且不固,矧曰能人之固是以再往见之,或不如其初;三往复,不如其载。
若张燕公之于房太尉,独孤常州之于梁补阙者,万不见一人焉!” 李翱《感知己赋序》:“贞元九年,翱始就州序之贡与人事。
其九月,执文章一通,谒右补阙梁君。
当此时,梁君誉塞天下,属词求进士,奉文章走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
梁君知人之过也,亦既相见,遂于翱有相知之道焉,谓翱得古人之遗风,期翱之名不朽于无穷;许翱以拂试吹嘘。
翱初谓其面相进也。
亦未幸甚。
十一月,梁君遘疾而殁,翱渐游于朋友公卿间,往往皆曰:“吾既籍子姓名于补阙梁君也。
\'翱乃知其非面进也。
当时意谓先进者遇人特达,皆合有此心,亦未谓知己之难得也。
梁君殁,于兹五年,翱学圣人经籍教训文句之为文,将数万言,愈昔年见梁君之文,弗啻数倍,虽不敢同德于古人,然亦幸无怍于中心。
每岁试于礼部,连以文章罢黜,名声晦昧于时,俗人皆谓之固宜,然后知先进者遇人特达,亦不皆有此心,乃知己之难得也。
夫见善而不能知,虽善何为!知而不能誉,则如弗知;誉而不能深,则如勿誉;深而不能久,则如弗深;久而不能终,则如勿久。
翱虽不肖,幸辱梁君所知。
君为之言于人,岂非誉欤!谓其得古人之遗风,岂非深欤!而逮及终身,岂非久欤!不幸梁君短命遽殁,是以翱未能有成也。
其谁将继梁君之志而成之欤!已焉哉,天之遽丧梁君也!是使予之命久??厄穷也!遂赋知己以自伤。
”其言怨而不乱,盖《小雅》骚人之余风也。
李元宾曰:“观有倍年之友朱巨源。
” 李华撰《三贤论》(刘齐虚,萧颖士,元德秀)或曰:“吾读古人之书,而求古人之贤,未获。
”遐叔谓曰:“无世无贤人,其或世教不至,沦于风波,虽贤不能自辨,况察者未之究尔。
郑卫方奏,正声间发。
极知无味,至文无采。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