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 述洪水之来源 说黄河之成因

关灯
    第五十二回 述洪水之来源 说黄河之成因 且说帝尧既遭十日并出之灾,又遭地震、火山之患,休息抚绥,喘息方定,哪知祸事又到了。

    一日,忽报孟门山大水冲发,滔滔不断,将人民房屋田畜等,冲没子不少。

    帝尧大惊! 暗想:“这时并非夏秋,何来蛟水?”忙命大司农、羲叔等前往查看。

     那孟门山在平阳之西,相距不过二百里。

    大司农等一路走去,只见路上已有水流,愈走愈西,那水流愈大。

    到得山下一看,只见那山上的水,竟同瀑布一般滚滚而下,四散分流。

    大司农至此,知道决不是蛟水了,遂和羲叔商量,到山顶上去察看。

    但是水势甚大,不能上去,后来从别处山上绕道过去,千辛万苦竟达到目的。

     只见山的北面,竟化为一个大湖,愈向北方,湖面愈大,竟有汪洋千里,一望无际的情形。

    大司农道:“那面我记得是阳纡大泽,不要是大泽的水涨溢吗?”羲叔道:“阳纡大泽,离此地至少有七八百里,就使涨溢,亦何至于如此之大。

    ”两人议论了一会,不得要领,赶快下山,星夜回到平阳,告知帝尧。

    帝尧听了,亦无法可施,只得向大司农说道:“既然如此,亦只能尽人事,赶快叫附近的百姓,迁徙开去,一面修筑堤防,将这股水驱向下流低洼之地,如此而已。

    ”大司农听了,就出去布置。

    哪知过了几日,雍州地方的奏报到,说道:“梁山之上,大水冲下,淹没民田,伤害人畜不少,现在还是滚滚不住的在那里流。

    按着情形看起来,与孟门山之水,正是相类。

    孟门山在东,梁山在西,想来这股水是两面分流的。

    ”帝尧与群臣至此,更觉无法可施,嘴里常常说道:“这个水从何处来的呢?这个水从何处来的呢?” 在下编书,编到此地,不能不先将这个水的来源,大略说一说明,庶几看书的人,可以明白。

    据在下的推想,现在的黄河,在帝尧以前,是没有的。

    何以见得呢?现在的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喇山噶达素齐老峰之下,东南流折向西北,又折向东北,入甘肃境,直向东北流,出长城,循贺兰山东麓、阴山南麓,再折而南,经龙门之峡,直到华山之北,再折而东,以人河南,经河北、山东两省,以入海,它的流向是如此的。

     再将它两岸的山脉一看,北面是祁连山、松山、贺兰山、阴山,南面是岷山、西倾山、鸟鼠同穴山、六盘山、白于山、梁山,接着龙门山,东面是管涔山,上面由洪涛山而接阴山,下面由吕梁山而亦接着龙门山。

    照这个地形看起来,从龙门以上,黄河的上源,实已包围于群山之中,无路可通。

    但是既然有这许多水,如果不成为盐湖,总须有一个出路,所以古书上说:“上古之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

    ”就是指帝尧时代之水灾而言了。

    但是这个地方,就有一个疑问:如果这个水,是向来出孟门之上的,那么已成为习惯,它的下流,当然早有了通路,何至于成灾?夏禹又何必去凿它?如果这个水,到帝尧时代,才出孟门之上,以至成灾的,那么请问帝尧以前,这个水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如果是个盐湖,向来并无出口,那么何以到了帝尧时代,忽然要寻出口?这种地方,都是可以研究之处。

     在下的推想,地壳由热而冷,冷到若干度,必须收缩一回。

     每遇收缩之时,就是地形大为改变之时,所以从有地球以来到现在,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万万年。

    但是人类的历史,却是有限。

     印度只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只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埃及亦只有七千多年的历史,都是世界最古之国了。

    便是新近发现的巴比伦古迹,据说在一万年以前已有文化,但是亦不过一万多年。

    从地球经过的寿命看来,也不过几万万分之一。

    难道一万多年以前,还没有人类吗?难道一万多年以前的人,还没有文化吗?据在下想来,一定不是如此。

    既然有人类,既然有文化,何以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呢?就是为地壳屡经收缩,地形屡经改变的原故。

     地形改变有二种:一种是全部的改变,一种是部分的改变。

     部分改变,是因为地心的热力作用。

    地球表面,虽然冷却,但是里面,却非常炽热。

    热力所冲动则涨。

    热力所不及,则地壳因之而缩。

    所以地面的土地,时有升降。

    有些地方,本在海底,渐渐能升至地面。

    有些地方,本在水平线上,渐渐能没入海中。

     但是同一土地,到处都有升降,并不限于海边,不过在海边上有水作标准,容易看得出。

    若在大陆之中,无论土地已经升到如何之高,降到如何之低,总不能看出。

    只有火山、地震之后,往往发现急激升降,那却是看得出了。

    或则平地陷成深谷,或则平地突起高山,或则海中涌现新岛,或则岛屿渐渐沉没。

    古人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这种。

    至于全部的改变,最为可怕。

    到那个时候,全球震动,海水横溢,不但所有人民财产,一概荡尽,就是各大陆形势位置,亦大大改变。

    或则竟沉下去,或则新升上来,古人所谓“沧海桑田”,这个才叫最大的沧海桑田了。

    所以查考中西各国,以及苗蛮的古史,无不是从洪水为患而来。

    这个洪水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地形大改变而来。

    地壳陡然之间,大形改变,其中所有极繁盛的人民,极文明的文化,以及一切种种,无不随洪水而去。

    幸而有几个孑遗之人,因为某种机缘,得以不死,于是再慢慢生息起来,再慢慢创造起来,就是各地人类的初祖,于是又变成一个新世界。

    大约从有这个地球到现在,这种的变化,不知经过几次,所以现在最古的古国,不过几千年。

    我想起来,或者就是这个原故。

     至于帝尧以前,中国的地形,究竟如何,虽然古书简略,考它不清,但从各处搜罗起来,约略亦可以得到几点。

    第一点,现在蒙古沙漠之地,当时是个大海。

    第二点,现在绥远、宁夏二省,当时是阳纡大泽。

    第三点,现在陕西南部和山西西南部,当时是个山海。

    第四点,现在新疆南部,当时亦全是沮洳薮泽,直通青海和后藏。

    这四点虽则是在下个人的推想,但是亦有来源。

     第一点,蒙古沙漠,亦叫作翰海。

    从古书上考起来,是群鸟解羽之所,所以称为翰。

    后人在翰字旁加了三点水是错的。

     现在北冰洋、南冰洋等处,常有鸟类大集群栖数以千万计,想起来当时的翰海亦是如此。

    既然是海,那地势必定很低。

    现在蒙古高原,高出海面三千尺至八千尺,必定不是当时的地势了。

     这个地势何时升高的呢?海中之水,又是何时渐渐涸去的呢? 在下根据这两个疑问,所以假定它是帝尧时候开始改变的,就算它作为洪水之第一个原因。

     第二点,河套之内是阳纤大泽,系根据《周礼职方氏》:“冀州之薮曰阳纡。

    ”注上说:“阳纡在山陕之交而近北。

    ” 又《穆天子传》:“天子西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为河宗氏。

    ”注云:“河宗在龙门之上流,岚、胜二州之地。

    ”岚州,在现在山西北部;胜州,在现在绥远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地。

    照这个地势看起来,现在河套平原,周围千里,在当时的确定是个大湖了,既是大湖,则那个湖水,又何时涸尽? 又何时变为黄河经过之地?在下亦假定它是地势升高之所致,作为洪水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点,山海之名,见于《法苑珠林》。

    现在这种地方,盐池甚多。

    山西解州的盐池,尤为有名。

    假使以前不是内海,咸质何来?既是内海,那么海水又是何时涸尽?又何以变为黄河经过之地?黄河流既然经过,则虽有水灾,可遏之使它注入河中,何至水患如此难治?况以现在地势看起来,冀州、雍州,地势崇高,但苦旱,不苦水,又何至闹水灾呢?所以在下的推想,种种地势,都是那时改变的,作为洪水之第三个原因,亦即是古时没有黄河的一个证据。

     第四点,黄河向来有重源之说。

    现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是黄河的第一源。

    现在青海噶达素齐老峰之下所出的,是黄河第二源。

    它的解释,是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之后,其水潜行地中,到了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