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回 大禹破三苗 骓驩窜南海
关灯
小
中
大
见三苗人民穷苦的实在不少。
还有那种遭受非刑断足缺臂、无耳少目的,到处都有。
这种人已不能自行谋生,困苦可悯。
着国哀、之交两人会同当地人民,仔细确实调查,分别赡养。
第三种是治理水患,三苗国中水患,虽比较他处略轻,但有云梦、彭蠡两处的修浚工程,所以应将余下的货财,统作修治之费,以免再取之于民。
自从这几种文告办法颁出之后,感激称颂的人固是不少,而反对不服的人亦甚多。
第一种是少年男女。
以为剥夺他们婚姻的自由,恋爱的自由,因此甚不舒服。
第二种是顽固老旧。
他们对于鬼神的迷信已深入心中。
现在不许他信奉鬼神,仿佛断绝了他们的依靠,因此亦啧有烦言。
还有一种,是三苗的走狗。
一班贪宫酷吏平日倚势作威,靠此肥其身家。
一旦冰山倾倒,根据全失,衣食饭碗无着,那个怨毒,自不消说。
还有一种,是三苗、狐功的信徒。
对于三苗、狐功的遗教是极端赞成的。
现在给文命来了全部推翻,他们以为从此天下就要大乱了,所以诽谤诅咒,亦非常之激烈。
文命本意取宽大主义与三苗之民更始,以前的一切不问。
哪知住了多日,苗民反抗的情形渐渐显著。
始则各处揭示任意诋毁;继而竟是据险图叛。
皋陶看到这种情形,就和文命说道:“古人说得好,刑乱国用重典。
我看三苗之民,陷溺已久,受毒甚深,决非‘仁惠教导’四个字所可转移。
不如严加惩处,歼其渠魁,使他们有所畏惧然后再以仁德怀之,或者可以从风而服。
若照此过去,我们去治水了,兵备一弛,难保不变生肘腋。
就使不变,永永用兵镇压,亦万无此理,恐怕总有溃决之一日。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如早点严治吧!” 文命颇以为然。
于是下令严捕反抗之人。
哪知这样一来,倒反激变了。
一时之间揭竿而起者,不下十几处,都是啸聚在湘水一带的山林之中。
文命见事已如此,知道非大张挞伐不可,于是叫苍舒、伯奋两军前往攻剿。
自己却同了皋陶、伯益等来治彭蠡。
先从东岸泛舟向南沿途考察,再转西岸。
一日,到了一处,只见一山矗立水中。
上面栖息的居民不少,文命问他们:“这山叫什么名字?”那些百姓道:“我们都是从各处避水来的,不知道它本来叫什么名字。
现在我们给它取一个新名字,叫作免水山,亦叫作圣天子山。
”文命道:“怎样又叫圣天子山呢? ”那些百姓道:“洪水为灾数十年,我们还能够逃得性命在此山中过活,全是仰赖圣天子的仁德,所以取这个名字,以做纪念。
”文命听了,奖赏他们一番,随即起身。
细看那彭蠡的为害,原不过受了风涛,遂致泛滥,并没有如此北方各地为灾之甚。
于就是叫众人在四围吃紧的地方筑起堤防来,使它与大江渐渐隔绝,减少海潮的冲突,水患自然可以平静。
一日,文命督工之暇,带了皋陶、伯益一千人乘坐船舶来到敷浅原游历。
原来那时的彭蠡大泽,虽则就是现在的鄱阳湖,但是它的面积,要比此刻要大到十几倍。
那敷浅原山就是现在的庐山,还没有全部出水,不过几个山峰自西方连绵而来,矗立于鼓蠡之中而已。
但是它的山势甚为广博,其中原田连亘,人民奠居,所以有敷浅原之名。
文命船到山边,系舟登岸。
忽见前面山上停着一辆彩车,有一道者服朱绯之袍,戴平华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飘然而来,向文命拱手道:“崇伯请了。
” 文命慌忙答礼。
便问道:“足下何人?”那道者道:“某乃庐山使者是也。
当初黄帝轩辕氏游历到此,说道此山虽小,然将来必能拔地矗天,成为中国一座风景极胜之山。
因此封某一个使者,秩比御史,主总仙官之位,盖五岳之监司也。
现闻崇伯治水到此,所以特来迎接。
”文命谦谢几句,就问道:“此山明明叫敷浅原,何以叫作庐山?此山甚小,何以能变成高大?”使者笑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两句古诗,难道崇伯没有读过吗?沧海桑田之说,难道崇伯没有听见过吗?” 文命道:“这座山须过多少年才能高大?”使者道:“亦不甚远,大概不过一二千年而已。
现在已五日不在这里继长增高,不过每日所增长的极微,而世人的寿命太短,不能觉察就是了。
据黄帝轩辕氏的推算,这座山名叫敷浅原,不过千余年。
千余年之后,有著名的七兄弟爱此山风景,来此结庐隐居。
大家敬重其人,因而敬重其庐,必须改叫庐山。
因此不封某为敷浅原使者,而封某为庐山使者,就是这个原故。
” 文命道:“某受命治水,现在对于彭蠡用四个防障,尊神看妥当吗?能够经久无弊吗?”使者道:“此法甚妥当。
天下虽无历久不敝之法,但是彭蠡之水经崇伯施治后,可以历四千年永无水患。
四千年之后却难说了。
”文命道:“某意能得千年平安足矣。
况且堤防虽固,年久必坏,哪里能到四千年呢? ”使者道:“这个不必是崇伯之功,亦是地理使然。
某刚才不是说这座山日日在那里继长增高吗。
此山升高,则附近之地而高。
到那时彭蠡面积渐渐缩小,已包围在陆地之内,仅留一口与大江相通,就使崇伯所筑的堤防尽坏,哪里还愁有水患呢! 四千年后,那却难说了。
彭蠡面积愈缩愈小,四面群山冲下之水已经不能容,再加以大江之水夏秋之间倒灌而入,哪里容得住?所以某说水患在四千年后呢。
依某的意见,最好请崇伯将彭蠡周围的丈尺里数一一刻明在这山的石壁上,使后世之人知道现在的情形,作为地理历史的考证。
未知崇伯以为如何?” 文命道:“极是,极是。
”庐山使者告辞而去。
文命就和皋陶、伯益商议,做了一篇文字,叙述修治彭蠡经过情形。
又将四周丈尺里数分记清晰。
次日,再登山,叫工人摩崖勒石,刻在上面。
刻好之后,伯益向文命道:“我看还不对。
撰文刻石,要使它垂诸久远。
现在刻在石壁之上,经过风、雨、霜、雪、烈日、空气的剥蚀,恐怕不到千年已漫漶不可辨识,岂不是和不刻一样吗?那边过去有一石室,某看再刻一分在石室中,庶几较为耐久,不知尊意如何?”文命道:“亦好。
”于是叫工人又刻了一分。
那时彭蠡已治好,北面直至霍山之阳,凡现在安徽省龙宫湖、泊湖、武昌湖等,在当时都是彭蠡的北部。
西部几乎与云梦相连,中间仅隔东陵一阜。
东面直到黟山脚下。
各处山中之水统统都汇进去。
大江之水由云梦吐出来径人彭蠡,再由彭蠡吐出去,以渐分为北中东三江。
这是当时的地形,并不是同现在一样,江是江,湖是湖,湖与江之间,另有通路的。
所以《禹贡》上说:“东汇泽为彭蠡。
”汇者,就是众水汇集之义,所以下面又说道:“东迤北会于汇。
”简直拿“汇”字来作彭蠡之代名词了。
假使当时彭蠡与现在鄱阳湖一样,仅在大江之南,江是江,湖是湖,那么夏禹导汉水,应该导到大江为止,何必要说汇为彭蠡?又说东为北江人于海?难道汉水合江水,进了鼓蠡之后,再流出来,改称北江,还认得出这股水是汉水吗? 唯其彭蠡水大,北面直到霍山,江汉两水并流进去,再分流出来,辨不出哪一条是汉水的尾闾,哪一条是长江的尾闾;所以只好以江汉二水的位置为区别。
在北的北江,就算是汉水的尾闾;在南的中江,就算是长江。
实则二水既汇之后,是江是汉,已辨不清了。
所以下文,又有“江汉朝宗于海”之说。
如果如现在地形,则汉水不过大江之一个支流,何得与江并称而入海?这个理由一想就明。
后世经学家不知道有高岸深谷桑田沧海的变异,往往喜拿了后世之地理去蛮解上古的地理,所以往往说不圆,恐怕还不及我的想当然耳不错呢!闲话不提。
且说文命治好鼓蠡之后,那时正值江南木落,天下皆秋。
长空一阵一阵的鸿雁,排着人字式,咿哑嘹唳千百为群的飞来。
看见彭蠡两岸芦荻瑟瑟,风涛不惊,都扑落来,在芦荻中渡它的夜宿。
文命看到鸟类亦受治平之惠,不觉欣然。
于是带了大众溯彭蠡而西,就是云梦大泽了。
那云梦大泽在荆州中部,面积大于彭蠡,因为离海较远,所以受海潮的影响不如彭蠡之大。
而漫溢的情形则比彭蠡为甚,因为四面大山围绕,千支万派之水奔注而下,夹带之泥沙甚多。
因此大泽受其淤填,有无数渊渚潜伏水底,无形之中已将云梦分而为二,水势格外觉得弥漫了。
文命先向各处考察一转,知道这个水患的原因,是在梁荆二州之间,遂率众西行。
路上向庚辰道:“前面渐到夫人所住的地方了。
我治水至此,已有十分之六七成功。
现在只有荆梁二州未治,不知道有无困难?我想趁此见见夫人,拜谢拜谢,并且再求帮助。
你可替我去说一声。
”庚辰答应去了。
只见苍舒、伯奋两处各有人来报告。
说奉命攻剿苗民,越过云梦大泽之西,他们分作两股分窜。
一股向西,往梁州而去。
一股向南,逃出荆州界外,直向南海窜去。
应否再行穷追,请令定夺。
文命道:“不必了。
南窜之寇已入蛮荒,听他去吧。
西窜之寇且待将来治水梁州时再看。
此时毋庸穷追,可即班师。
” 来使领命而去。
伯奋、苍舒两军遂即振旅而归,与文命合在一处。
次日,庚辰回来报命,说夫人近日已往瑶池,约有多日勾留,请崇伯努力工作,大功告成,就在指日,将来再相见。
至于困难之事当然有的。
如果有须效力之外,定来帮忙,可以放心。
文命所了,不胜怅然。
还有那种遭受非刑断足缺臂、无耳少目的,到处都有。
这种人已不能自行谋生,困苦可悯。
着国哀、之交两人会同当地人民,仔细确实调查,分别赡养。
第三种是治理水患,三苗国中水患,虽比较他处略轻,但有云梦、彭蠡两处的修浚工程,所以应将余下的货财,统作修治之费,以免再取之于民。
自从这几种文告办法颁出之后,感激称颂的人固是不少,而反对不服的人亦甚多。
第一种是少年男女。
以为剥夺他们婚姻的自由,恋爱的自由,因此甚不舒服。
第二种是顽固老旧。
他们对于鬼神的迷信已深入心中。
现在不许他信奉鬼神,仿佛断绝了他们的依靠,因此亦啧有烦言。
还有一种,是三苗的走狗。
一班贪宫酷吏平日倚势作威,靠此肥其身家。
一旦冰山倾倒,根据全失,衣食饭碗无着,那个怨毒,自不消说。
还有一种,是三苗、狐功的信徒。
对于三苗、狐功的遗教是极端赞成的。
现在给文命来了全部推翻,他们以为从此天下就要大乱了,所以诽谤诅咒,亦非常之激烈。
文命本意取宽大主义与三苗之民更始,以前的一切不问。
哪知住了多日,苗民反抗的情形渐渐显著。
始则各处揭示任意诋毁;继而竟是据险图叛。
皋陶看到这种情形,就和文命说道:“古人说得好,刑乱国用重典。
我看三苗之民,陷溺已久,受毒甚深,决非‘仁惠教导’四个字所可转移。
不如严加惩处,歼其渠魁,使他们有所畏惧然后再以仁德怀之,或者可以从风而服。
若照此过去,我们去治水了,兵备一弛,难保不变生肘腋。
就使不变,永永用兵镇压,亦万无此理,恐怕总有溃决之一日。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如早点严治吧!” 文命颇以为然。
于是下令严捕反抗之人。
哪知这样一来,倒反激变了。
一时之间揭竿而起者,不下十几处,都是啸聚在湘水一带的山林之中。
文命见事已如此,知道非大张挞伐不可,于是叫苍舒、伯奋两军前往攻剿。
自己却同了皋陶、伯益等来治彭蠡。
先从东岸泛舟向南沿途考察,再转西岸。
一日,到了一处,只见一山矗立水中。
上面栖息的居民不少,文命问他们:“这山叫什么名字?”那些百姓道:“我们都是从各处避水来的,不知道它本来叫什么名字。
现在我们给它取一个新名字,叫作免水山,亦叫作圣天子山。
”文命道:“怎样又叫圣天子山呢? ”那些百姓道:“洪水为灾数十年,我们还能够逃得性命在此山中过活,全是仰赖圣天子的仁德,所以取这个名字,以做纪念。
”文命听了,奖赏他们一番,随即起身。
细看那彭蠡的为害,原不过受了风涛,遂致泛滥,并没有如此北方各地为灾之甚。
于就是叫众人在四围吃紧的地方筑起堤防来,使它与大江渐渐隔绝,减少海潮的冲突,水患自然可以平静。
一日,文命督工之暇,带了皋陶、伯益一千人乘坐船舶来到敷浅原游历。
原来那时的彭蠡大泽,虽则就是现在的鄱阳湖,但是它的面积,要比此刻要大到十几倍。
那敷浅原山就是现在的庐山,还没有全部出水,不过几个山峰自西方连绵而来,矗立于鼓蠡之中而已。
但是它的山势甚为广博,其中原田连亘,人民奠居,所以有敷浅原之名。
文命船到山边,系舟登岸。
忽见前面山上停着一辆彩车,有一道者服朱绯之袍,戴平华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飘然而来,向文命拱手道:“崇伯请了。
” 文命慌忙答礼。
便问道:“足下何人?”那道者道:“某乃庐山使者是也。
当初黄帝轩辕氏游历到此,说道此山虽小,然将来必能拔地矗天,成为中国一座风景极胜之山。
因此封某一个使者,秩比御史,主总仙官之位,盖五岳之监司也。
现闻崇伯治水到此,所以特来迎接。
”文命谦谢几句,就问道:“此山明明叫敷浅原,何以叫作庐山?此山甚小,何以能变成高大?”使者笑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两句古诗,难道崇伯没有读过吗?沧海桑田之说,难道崇伯没有听见过吗?” 文命道:“这座山须过多少年才能高大?”使者道:“亦不甚远,大概不过一二千年而已。
现在已五日不在这里继长增高,不过每日所增长的极微,而世人的寿命太短,不能觉察就是了。
据黄帝轩辕氏的推算,这座山名叫敷浅原,不过千余年。
千余年之后,有著名的七兄弟爱此山风景,来此结庐隐居。
大家敬重其人,因而敬重其庐,必须改叫庐山。
因此不封某为敷浅原使者,而封某为庐山使者,就是这个原故。
” 文命道:“某受命治水,现在对于彭蠡用四个防障,尊神看妥当吗?能够经久无弊吗?”使者道:“此法甚妥当。
天下虽无历久不敝之法,但是彭蠡之水经崇伯施治后,可以历四千年永无水患。
四千年之后却难说了。
”文命道:“某意能得千年平安足矣。
况且堤防虽固,年久必坏,哪里能到四千年呢? ”使者道:“这个不必是崇伯之功,亦是地理使然。
某刚才不是说这座山日日在那里继长增高吗。
此山升高,则附近之地而高。
到那时彭蠡面积渐渐缩小,已包围在陆地之内,仅留一口与大江相通,就使崇伯所筑的堤防尽坏,哪里还愁有水患呢! 四千年后,那却难说了。
彭蠡面积愈缩愈小,四面群山冲下之水已经不能容,再加以大江之水夏秋之间倒灌而入,哪里容得住?所以某说水患在四千年后呢。
依某的意见,最好请崇伯将彭蠡周围的丈尺里数一一刻明在这山的石壁上,使后世之人知道现在的情形,作为地理历史的考证。
未知崇伯以为如何?” 文命道:“极是,极是。
”庐山使者告辞而去。
文命就和皋陶、伯益商议,做了一篇文字,叙述修治彭蠡经过情形。
又将四周丈尺里数分记清晰。
次日,再登山,叫工人摩崖勒石,刻在上面。
刻好之后,伯益向文命道:“我看还不对。
撰文刻石,要使它垂诸久远。
现在刻在石壁之上,经过风、雨、霜、雪、烈日、空气的剥蚀,恐怕不到千年已漫漶不可辨识,岂不是和不刻一样吗?那边过去有一石室,某看再刻一分在石室中,庶几较为耐久,不知尊意如何?”文命道:“亦好。
”于是叫工人又刻了一分。
那时彭蠡已治好,北面直至霍山之阳,凡现在安徽省龙宫湖、泊湖、武昌湖等,在当时都是彭蠡的北部。
西部几乎与云梦相连,中间仅隔东陵一阜。
东面直到黟山脚下。
各处山中之水统统都汇进去。
大江之水由云梦吐出来径人彭蠡,再由彭蠡吐出去,以渐分为北中东三江。
这是当时的地形,并不是同现在一样,江是江,湖是湖,湖与江之间,另有通路的。
所以《禹贡》上说:“东汇泽为彭蠡。
”汇者,就是众水汇集之义,所以下面又说道:“东迤北会于汇。
”简直拿“汇”字来作彭蠡之代名词了。
假使当时彭蠡与现在鄱阳湖一样,仅在大江之南,江是江,湖是湖,那么夏禹导汉水,应该导到大江为止,何必要说汇为彭蠡?又说东为北江人于海?难道汉水合江水,进了鼓蠡之后,再流出来,改称北江,还认得出这股水是汉水吗? 唯其彭蠡水大,北面直到霍山,江汉两水并流进去,再分流出来,辨不出哪一条是汉水的尾闾,哪一条是长江的尾闾;所以只好以江汉二水的位置为区别。
在北的北江,就算是汉水的尾闾;在南的中江,就算是长江。
实则二水既汇之后,是江是汉,已辨不清了。
所以下文,又有“江汉朝宗于海”之说。
如果如现在地形,则汉水不过大江之一个支流,何得与江并称而入海?这个理由一想就明。
后世经学家不知道有高岸深谷桑田沧海的变异,往往喜拿了后世之地理去蛮解上古的地理,所以往往说不圆,恐怕还不及我的想当然耳不错呢!闲话不提。
且说文命治好鼓蠡之后,那时正值江南木落,天下皆秋。
长空一阵一阵的鸿雁,排着人字式,咿哑嘹唳千百为群的飞来。
看见彭蠡两岸芦荻瑟瑟,风涛不惊,都扑落来,在芦荻中渡它的夜宿。
文命看到鸟类亦受治平之惠,不觉欣然。
于是带了大众溯彭蠡而西,就是云梦大泽了。
那云梦大泽在荆州中部,面积大于彭蠡,因为离海较远,所以受海潮的影响不如彭蠡之大。
而漫溢的情形则比彭蠡为甚,因为四面大山围绕,千支万派之水奔注而下,夹带之泥沙甚多。
因此大泽受其淤填,有无数渊渚潜伏水底,无形之中已将云梦分而为二,水势格外觉得弥漫了。
文命先向各处考察一转,知道这个水患的原因,是在梁荆二州之间,遂率众西行。
路上向庚辰道:“前面渐到夫人所住的地方了。
我治水至此,已有十分之六七成功。
现在只有荆梁二州未治,不知道有无困难?我想趁此见见夫人,拜谢拜谢,并且再求帮助。
你可替我去说一声。
”庚辰答应去了。
只见苍舒、伯奋两处各有人来报告。
说奉命攻剿苗民,越过云梦大泽之西,他们分作两股分窜。
一股向西,往梁州而去。
一股向南,逃出荆州界外,直向南海窜去。
应否再行穷追,请令定夺。
文命道:“不必了。
南窜之寇已入蛮荒,听他去吧。
西窜之寇且待将来治水梁州时再看。
此时毋庸穷追,可即班师。
” 来使领命而去。
伯奋、苍舒两军遂即振旅而归,与文命合在一处。
次日,庚辰回来报命,说夫人近日已往瑶池,约有多日勾留,请崇伯努力工作,大功告成,就在指日,将来再相见。
至于困难之事当然有的。
如果有须效力之外,定来帮忙,可以放心。
文命所了,不胜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