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回 董父豢于雷夏 尧崩葬于谷林

关灯
    第一百四十回 董父豢于雷夏 尧崩葬于谷林 且说帝尧的游宫城阳在陶邑北面,近着雷夏泽,地势平旷。

    洪水既退,居民渐多,帝尧除出到庆都庙中去瞻谒外,总在他的花园中看那些从人莳花种木,饲兽调禽。

    有二双仙鹤,羽毛纯白,翩跹能舞。

    每当秋高露下,月白天空的时候,它们往往引颈长鸣,声音烧亮,响彻四近。

    帝尧很爱它们,有时放它们飞出园外,或翔步于水边,或飞腾于云表。

    到得夕阳将下,它们就连翩归来,甚为有趣。

     那雷夏泽中又有两条大龙,是董父在那里豢养的。

    原来董父自经伯禹荐给了舜之后,舜就叫他在帝都西南一个董泽之中豢龙。

    后来帝尧作宫成阳,一切花木禽兽观赏之品禹都给他备齐。

    舜想起龙亦是帝王所畜的一种,变化腾跃,亦可以娱乐心目。

    因此叫董父携了两龙,到此地来豢养。

    所以帝尧于仙鹤之外,又有这一项悦目之物,亦时常来观看。

    有时则往来郊野,看百姓耕种工作,亦颇有意味。

    如此闲适的生涯,不知不觉,在游宫之中一住十年。

    这十年,可算是帝尧作天子后最舒畅的时日了。

     当初西王母说:洪水平后,还有二十年太平之福可享,这句话到此已应验。

    然而帝尧在这种闲适的生涯之中,却创造了一种文字,就是龟书。

    这创造龟书的动机,远在那年洛水灵龟负图来献的时候。

    帝尧看见那龟甲之上斑驳错落,纹理极为可爱,因而心中想起:“从前伏羲氏得到景龙之瑞,就创造一种龙书。

    神农氏因上党地方嘉禾生了八重穗,就创造一种穗书。

     高祖考轩辕黄帝因卿云呈现,就创造一种云书。

    少昊帝因凤凰来仪,创造一种鸾凤书。

    颛顼帝曾创造一种科斗书,虽不知道他为什么原故,但总必有一个动机。

    现在我何妨也创造他一种呢?”但是当时虽如此想,终究因为政治事务之牵掣,不能分心。

    自从到了城阳之后,一无所事,趁此就把前数年所立的志愿再鼓舞起来,殚精极思,不到一年,居然制造成功。

    当时太尉舜等知道了,纷纷呈请将这个龟书颁布天下,令人民全体学习,就作为大唐朝的国书,以为统一文字之用。

    但是帝尧以为这个不过遗兴游戏的东西,哪里就可作为不易之楷模,一定不肯答应,这也可见帝尧之谦德了。

    闲话不提。

     且说这年,正是帝尧在位的第一百年。

    帝尧已经一百十七岁了,自夏秋以后,筋力忽觉稍衰,倦于行动,渐渐病作。

    那时丹朱和其他几个兄弟早已前来伺候。

    娥皇、女英亦来伏侍。

     便是舜、禹等大小臣工,亦轮流的前来问候。

    就是远近各州百姓听见了这个消息,亦个个担忧,替帝尧向天祈祷,祝帝尧长生延寿。

     无奈帝尧年纪太大了,药石无灵。

    帝尧平日看得那养生之事又极淡,从来不学那服食导引的神仙生活,因此支持不住,到了立冬之后,竟呜呼殂落了。

    这时九男二女、大小臣工无不赶到,悲伤哭泣,固不必说最奇怪的,就是这个消息传布之后,天下百姓无不痛悼,罢市巷哭,如同死了他的父母一般。

    后来三年之内,普天下的百姓不奏音乐,以表哀痛,这个真可谓难得之极。

     阅者诸君听着:在下是从专制时代过来的一个人,从前君主或为什么首领的人,在他死了、或奉安落葬的时候,要强迫人民服他的丧,并且禁止人民的娱乐奏乐及婚嫁等等吉礼。

    他的意思一半固然是表示他们的排场,显显他们的威风,一半亦因为书经上有两句说尧的,叫作“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的原故,他们以为这个是很难得的,不可以不学他一学。

    但是百姓对于他的感情不但不能及尧,简直得到一个反面,哪个肯替他服丧?那个肯替他遏密八音?他们也知道做不到,只有用强迫之一法,或者派几个人,到处劝导发起,或者定一个刑罚,不如此的,要怎样怎样严办。

    那些臣民为了这种利害关系,无可奈何,只得服丧,只得停止音乐娱乐。

    试问:他们的心里是否真个悲悼吗?不要说被强迫的人决不悲悼,并且还要咒骂;就是那个天天穿素、日日哭临的人,试问他心里果然悲悼吗?亦不过虚伪而已矣。

    照这样看起来,只要有威权,有势力,就可以做得到,何足为稀奇。

    帝尧那时候的百姓是出于真心,所以叫作难得。

    何以见得他真。

    动呢?有二层可以想到:一层是四千年前,人心尚是古朴,这种狡诈无理的虚荣心、能欺自己而不能欺人的事情当然没有,当然不肯做。

    一层是百姓如果不是真心,这种举动殊属无谓。

    帝尧死了,如果丹朱是袭位的,还可以说巴结死的给活的看。

    现在帝尧既以天下让舜,出外十年,大家都知道天下已是舜的,巴结已死的尧有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一层,如果是舜、禹这班人强迫百姓如此的,那么舜死之后,禹死之后,当然仍旧抄这篇老文章。

    这个故事必定奉行,何以并没有听见?所以从种种方面看来,当时百姓的确是出于真心,并非虚伪,亦绝无强迫。

    史书上记载尧的至德,说他:“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瞻之如云,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照这几句看起来,当时百姓之所以如此,真是应该之事了。

    闲话不提。

     且说尧崩之后,薄海同悲,而尤其是舜,舜的对尧,不仅是因为翁婿之亲,也不仅仅是君臣之义,最感激的是知己之恩。

     舜本来是一个匹夫,沾体涂足,困在草莽之中。

    尧独能赏识他,叫自己的九个儿子去养他,将两个爱女嫁他,后来索性连天下都让给他。

    这种虽说不是尧之私心,但是遇到这种知己,能无感刻?所以众人同是悲哀,而舜尤为伤心,思慕之极,竟有一刻不能忘的光景。

    后人记载上说,舜自从尧死了之后,随处都看见尧,吃饭的时候,看见尧在羹汤之中;立在那里的时候,看见尧在墙壁之上。

    以情理推想起来,这种情形,大约是有的。

     一日,帝尧刚要举殡,舜率领群臣进去哭奠,又不觉过于悲哀。

    大家恐怕他成疾,就拉了他,到游宫外的花园里去散散。

     这时正值隆冬,天气奇寒,为从来所未有。

    雪花飘舞,已经下了一日,然而还是搓绵扯絮的下个不止。

    举头一看,大地河山二房屋树木,无不变成白色,仿佛天地亦哀悼帝尧,为他挂孝似的。

    园林之中草木凋谢,黯淡无色,那禽兽亦都畏惧这股寒气,潜伏深藏,不敢出来。

     大众走到一处,忽听得一声长唤,其响震耳。

    接着,又是一声。

    仔细一看,原来是两只鹤在那里叫。

    守园的人向大众说道:“先帝在时,日日来看它们,有时且亲自喂它们。

    自从先帝病后,没有来过,它们听见人声,就引颈长鸣,仿佛盼望先帝再来的样子,很可怜的。

    ”大众听了,无不凄然。

    舜就向二鹤说道:“你们还纪念先帝吗?先帝已晏驾,从此再不能来看你们了。

    ”二鹤听了,仿佛似乎知道,顿时哀鸣不已,引得大众格外泪流。

    呆呆的立了一响,方才回去。

     次日,灵车发引,百官恭送,直到谷林地方安葬。

    那谷林地方的左右是个极热闹之所在,但是群臣仰体帝尧爱民的厚德,一点不铺排,一点不骚扰,谨谨慎慎的就将帝柩葬好。

    所以后世有两句记事的史文,叫作“尧葬谷林,市不改肆”。

    比到那后世之人,一无功德于民,而安葬的时候,拆民房屋,占民田地,毁人坟墓,弄得来人民流离失所,忿怨自杀,那个仁暴,真有天渊之别了。

    闲话不提。

     且说葬事办好,百官回到平阳,最紧要的,就是这个君主继承问题。

    但是大家都属意于舜,不过此时正值居丧,不忍提及,细细考察舜的言语举动,除出悲悼帝尧之外,一切无异于平时,究竟不知道他的心思对于这君主大位是有意呢?是无意呢?亦不好探问。

    忽忽三年,帝尧丧毕,大家正要提议这桩事情,伯益适因有事,到舜那边去商量。

     舜的家人回复道:“太尉昨日亲自背了包裹出门了,不许我们跟随,说道要到一个地方去转一转就来。

    临行时,有一封信交出,说如有政府里的人员来,可将此信交与他。

    ”家人说罢,将信呈上。

    伯益听了,大为诧异。

    展开一看,原来信上的大意说道:某受先帝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