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回 重到会稽百官 官迎即位分命都蒲坂
关灯
小
中
大
喜,东邻伯伯这时知道舜就是将来的天子,不觉为名分所拘,不敢如此前心直口响的乱说,但是背地里仍旧悄悄的和那些村人说道:“你们看,如何?我说一定要他做天子的嘛。
”西溪老叔叔亦说道:“我说一定会寻得着,不怕他飞上天去,现在岂不是寻着了。
” 不提众人纷纷窃议,当下仲容说道:“太尉既然答应我们,就去吧,诸侯百官都在前面伺候迎接呢。
”舜听了,慌忙起身就走,又和晏龙说道:“你肯和我同去辅佐我吗?”晏龙答应,于是一同前行。
那些村人无论男女悉数来送。
到了一处,远远见前面车马旌旗,人聚如蚁,伯虎遥指道:“那边就是百官恭迎太尉了。
”那些百官遥见舜来,都慌忙上前迎接,舜一一与之答礼。
百官请舜升车,舜回转身与众村人话别。
众村人见舜要去了,一齐跪在尘埃。
东邻伯伯、西溪老叔叔有的竟哭起来。
舜慌忙还礼,并叫他们起来,说道:“你们记念我,我亦非常之记念你们。
不过现在答应去做天子,做了天子之后,决不能再如从前之自由,要再来望望你们,如此千山万水,恐怕有点难了。
但是我总纪念你们,假使遇到巡守之时,或有便,或者可以再来。
否则我寻到一个贤者,将天下让给他,亦可以来。
再不然,我的几个儿子之中叫他们一个到这里来,和你们一起居住,亦表明我不忘患难贫贱之交的意思。
你们亦须好好的做百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勤俭谋生,和气度日,这是我所希望的。
”大家听了,一齐说道:“太尉的话是金玉之言,我们没有不听从的。
太尉做了天子,四海之内都受到太尉的恩泽,岂但是我们呢!能够再来看看我们,固然是我们的幸福,就使不来,我们亦感激不朽了。
” 当下舜就升车,由百官簇拥径北上。
路中问怕虎道:“汝等何以知我在此地?”伯虎道:“大司马料定太尉所到的地方不过是从前耕稼陶渔的几处,就派了大章、坚亥二人去寻访。
他们回来报告说,太尉和一个人渡江而南,知道一定是到此地来了。
”舜听了,方始恍然。
走了多日,到了平阳,大司畴等率百姓郊迎,大家都是欢天喜地。
后来择了一个即位的吉日,是十一月初一日。
这日适值是甲子日,于是就以这个月为正月,这一日为元日。
到了这日,舜穿了天子的法服,乘了天子的法驾,到文祖庙里来祭祀。
从此以后,太尉舜就变成帝舜了。
自古以来的天子,总是贵族或诸侯做的,以一个耕田的匹夫而做到天子,舜要算是第一个。
且说舜即位之后,第一项政令就是改国号。
舜本是虞幕之后,从前受封于虞,后来又变了虞姓,现在就改国号叫作虞。
第二项政令,是安顿丹朱,使他得所,所以改封他一个大国,地名亦叫丹渊,叫他敬奉尧的祭祀,一切礼乐,使他齐备,待之以宾客之礼,以示不臣。
丹朱此时尚在房地,帝舜派人前往,加以册封。
丹朱听了亦大喜,就带了他的家属到丹渊去就国。
第三项政令是任命百官。
帝舜意中虽是有人,却不先发布。
一日视朝之际,问四岳道:“汝等试想想看,有哪个能够使先帝之事办得好的人,叫他居总揽百官之职。
”大家都说道:“只有伯禹,正在作司空,是他最好。
”帝舜道:“不错。
” 就向禹道:“先帝之事,无过于治水。
汝有平水土之大功,汝可以总百官之职,汝其勉之。
”禹听了,再拜稽首,让于稷、巢、皋陶三人。
帝舜道:“汝最相宜,不必让了。
”禹只能稽首受命。
弃的大司畴仍旧原官不动,不过将司畴改稷,原来稷是秋种、夏熟、历四时、备阴阳的谷类,所以最贵,而为五谷之长。
司稷与司畴、司农、司田,名异而实则同。
司畴、司田,以地而言;司农,以人而言;司稷,以物而言。
《书经舜典》:“汝司稷,播时百谷”,与上文司空,下文司徒同一体例。
不过“司”字与“后”字,一正一反,形状相似。
后人因为周朝追尊弃为后稷,把后稷二字看惯了,因此钞写《舜典》之时,将“司稷”二字误为“后稷”,以致于文理弄得不通,而生出后人多多少少的疑问。
其不知《舜典》命官,每个官职之上多加一个动词,除司空、司徒外,如士曰作,虞亦曰作,工曰共,秩宗曰作,乐曰典之类皆是。
断无有对于弃独称后者,非官名,亦非人名,万万讲不过去,在下想当然耳。
以为是写错,或许有点道路。
闲话不提。
且说帝舜改司畴为司稷之后,又将巢仍旧改任大司徒。
司马一官暂且不设。
又将皋陶的士师之官改称一个士字,三人总算都是原官,并无更动。
帝舜又问道:“如今大司空既然总揽百揆之事,公务甚繁,那个司空本职的事情恐怕不能完全顾到,朕打算画出一部分,来恢复从前共工之官,汝等想想看,何人可以胜此任务?”大家不约而同的说道:“只有倕可以,他是个五朝元老,经验学识都极丰富的。
”帝舜道:“不错。
倕,汝作共工。
”倕听了,亦再拜稽首,辞让道:“老臣精力已衰,未能肩此重职。
老臣部下殳、牂、伯舆三人随老臣多年,才于均优,请帝择一而用之。
”帝舜道:“不必,汝做吧。
他们未必肯僭你。
”倕亦只好再拜受命。
帝舜又问道:“哪个能够使我的上下草木鸟兽安顺?本来隤□是上等人物,但是他久病了,一时未能痊愈。
此外何人适宜呢?”大家齐声道:“伯益随大司空周历海内外,于草木鸟兽研究甚精,是他最宜。
” 帝舜道:“不错。
汝作朕虞。
”伯益亦再拜固辞,说道:“朱、虎、熊、罴四位,随随聵□宣力有年,勤劳卓著,请帝选择用之。
臣年幼望浅,实不敢当。
”帝舜道:“不必让了,还是汝相宜。
”伯益亦只能稽首受命。
帝舜又问道:“哪个能掌管朕的天地人三种典礼?”大家齐推道:“止有伯夷,于礼最有研究。
”帝舜道:“不错。
伯夷,朕命汝作秩宗。
”伯夷听了,亦再拜稽首,让于夔和晏龙。
帝舜道:“不必,汝去做吧。
”伯夷亦再拜受命。
帝舜叫道:“夔,朕命汝为典乐之官,并命汝去教导胄子,汝好好去做!”夔亦谨敬受命。
帝舜又叫晏龙道:“龙,朕命汝作纳言之官,早早晚晚,将朕之言传出去,传进来。
汝是朕之喉舌,汝须谨慎,不可弄错!”龙亦再拜稽首受命。
帝舜又说道:“从前黄帝之时,苍颉为左史,诅育为右史,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的言行。
这个官职非常重要,万不可缺。
现在朕命秩宗伯夷兼任史官之职,汝其钦哉!”伯夷听了,又慌忙稽首受命。
帝舜又道:“朕在先帝时,摄政二十八载,承诸位同僚竭诚匡佐,朕深感激。
诸位之忠,诸位之功,非对于朕一人之忠之功,乃对于先帝之忠之功,对于天下百姓之忠之功也。
所有诸忠臣、诸功臣、姓名事迹,朕已制有银册,一一书于其上。
现在伯夷既作史官,这亦是史官之事,朕就将这银册交给汝,汝作史之时,亦可作为根据。
”伯夷听了,又再拜稽首。
当下任官已毕,其余小官,由各大臣自行荐举委任,帝舜亦不去管它。
第四项政令是建都。
照例换一个朝代,是一定要另建新都的。
帝舜择定了一个地方,名叫蒲坂。
此地在大河东岸,从前帝舜曾在那里作陶器,后来娶帝尧之二女亦在此地。
君子不忘其初,所以择定在此。
而且近着大河,交通很便,离老家又近,便叫大司空、秩宗、共工三人率领属官工匠等前往营造,一切规模,大致与平阳相仿。
四项大政发布之后,帝舜暂时休息。
一日,忽报隤□死了。
帝舜听了,着实伤感,回想从前在野时,八元八恺之中第一个认识的就是他。
如今我新得即位,正想深加倚畀,不想就此溘逝,实属可叹!当即亲临其家,哭奠一番,又从优叙恤。
这都是照例之事,不必细说。
后来各地的百姓因为他随禹治水之时驱除猛兽、鸷鸟及毒蛇、害虫等,功绩甚大,立起庙宇来祭把他,给他取一个号,叫做百虫将军,亦可谓流芳千古了。
但是他姓伊,名益,号又叫柏翳,与皋陶的儿子伯益声音相同,并且掌管草木鸟兽,其职司同,后人往往误为一人,不可不知。
”西溪老叔叔亦说道:“我说一定会寻得着,不怕他飞上天去,现在岂不是寻着了。
” 不提众人纷纷窃议,当下仲容说道:“太尉既然答应我们,就去吧,诸侯百官都在前面伺候迎接呢。
”舜听了,慌忙起身就走,又和晏龙说道:“你肯和我同去辅佐我吗?”晏龙答应,于是一同前行。
那些村人无论男女悉数来送。
到了一处,远远见前面车马旌旗,人聚如蚁,伯虎遥指道:“那边就是百官恭迎太尉了。
”那些百官遥见舜来,都慌忙上前迎接,舜一一与之答礼。
百官请舜升车,舜回转身与众村人话别。
众村人见舜要去了,一齐跪在尘埃。
东邻伯伯、西溪老叔叔有的竟哭起来。
舜慌忙还礼,并叫他们起来,说道:“你们记念我,我亦非常之记念你们。
不过现在答应去做天子,做了天子之后,决不能再如从前之自由,要再来望望你们,如此千山万水,恐怕有点难了。
但是我总纪念你们,假使遇到巡守之时,或有便,或者可以再来。
否则我寻到一个贤者,将天下让给他,亦可以来。
再不然,我的几个儿子之中叫他们一个到这里来,和你们一起居住,亦表明我不忘患难贫贱之交的意思。
你们亦须好好的做百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勤俭谋生,和气度日,这是我所希望的。
”大家听了,一齐说道:“太尉的话是金玉之言,我们没有不听从的。
太尉做了天子,四海之内都受到太尉的恩泽,岂但是我们呢!能够再来看看我们,固然是我们的幸福,就使不来,我们亦感激不朽了。
” 当下舜就升车,由百官簇拥径北上。
路中问怕虎道:“汝等何以知我在此地?”伯虎道:“大司马料定太尉所到的地方不过是从前耕稼陶渔的几处,就派了大章、坚亥二人去寻访。
他们回来报告说,太尉和一个人渡江而南,知道一定是到此地来了。
”舜听了,方始恍然。
走了多日,到了平阳,大司畴等率百姓郊迎,大家都是欢天喜地。
后来择了一个即位的吉日,是十一月初一日。
这日适值是甲子日,于是就以这个月为正月,这一日为元日。
到了这日,舜穿了天子的法服,乘了天子的法驾,到文祖庙里来祭祀。
从此以后,太尉舜就变成帝舜了。
自古以来的天子,总是贵族或诸侯做的,以一个耕田的匹夫而做到天子,舜要算是第一个。
且说舜即位之后,第一项政令就是改国号。
舜本是虞幕之后,从前受封于虞,后来又变了虞姓,现在就改国号叫作虞。
第二项政令,是安顿丹朱,使他得所,所以改封他一个大国,地名亦叫丹渊,叫他敬奉尧的祭祀,一切礼乐,使他齐备,待之以宾客之礼,以示不臣。
丹朱此时尚在房地,帝舜派人前往,加以册封。
丹朱听了亦大喜,就带了他的家属到丹渊去就国。
第三项政令是任命百官。
帝舜意中虽是有人,却不先发布。
一日视朝之际,问四岳道:“汝等试想想看,有哪个能够使先帝之事办得好的人,叫他居总揽百官之职。
”大家都说道:“只有伯禹,正在作司空,是他最好。
”帝舜道:“不错。
” 就向禹道:“先帝之事,无过于治水。
汝有平水土之大功,汝可以总百官之职,汝其勉之。
”禹听了,再拜稽首,让于稷、巢、皋陶三人。
帝舜道:“汝最相宜,不必让了。
”禹只能稽首受命。
弃的大司畴仍旧原官不动,不过将司畴改稷,原来稷是秋种、夏熟、历四时、备阴阳的谷类,所以最贵,而为五谷之长。
司稷与司畴、司农、司田,名异而实则同。
司畴、司田,以地而言;司农,以人而言;司稷,以物而言。
《书经舜典》:“汝司稷,播时百谷”,与上文司空,下文司徒同一体例。
不过“司”字与“后”字,一正一反,形状相似。
后人因为周朝追尊弃为后稷,把后稷二字看惯了,因此钞写《舜典》之时,将“司稷”二字误为“后稷”,以致于文理弄得不通,而生出后人多多少少的疑问。
其不知《舜典》命官,每个官职之上多加一个动词,除司空、司徒外,如士曰作,虞亦曰作,工曰共,秩宗曰作,乐曰典之类皆是。
断无有对于弃独称后者,非官名,亦非人名,万万讲不过去,在下想当然耳。
以为是写错,或许有点道路。
闲话不提。
且说帝舜改司畴为司稷之后,又将巢仍旧改任大司徒。
司马一官暂且不设。
又将皋陶的士师之官改称一个士字,三人总算都是原官,并无更动。
帝舜又问道:“如今大司空既然总揽百揆之事,公务甚繁,那个司空本职的事情恐怕不能完全顾到,朕打算画出一部分,来恢复从前共工之官,汝等想想看,何人可以胜此任务?”大家不约而同的说道:“只有倕可以,他是个五朝元老,经验学识都极丰富的。
”帝舜道:“不错。
倕,汝作共工。
”倕听了,亦再拜稽首,辞让道:“老臣精力已衰,未能肩此重职。
老臣部下殳、牂、伯舆三人随老臣多年,才于均优,请帝择一而用之。
”帝舜道:“不必,汝做吧。
他们未必肯僭你。
”倕亦只好再拜受命。
帝舜又问道:“哪个能够使我的上下草木鸟兽安顺?本来隤□是上等人物,但是他久病了,一时未能痊愈。
此外何人适宜呢?”大家齐声道:“伯益随大司空周历海内外,于草木鸟兽研究甚精,是他最宜。
” 帝舜道:“不错。
汝作朕虞。
”伯益亦再拜固辞,说道:“朱、虎、熊、罴四位,随随聵□宣力有年,勤劳卓著,请帝选择用之。
臣年幼望浅,实不敢当。
”帝舜道:“不必让了,还是汝相宜。
”伯益亦只能稽首受命。
帝舜又问道:“哪个能掌管朕的天地人三种典礼?”大家齐推道:“止有伯夷,于礼最有研究。
”帝舜道:“不错。
伯夷,朕命汝作秩宗。
”伯夷听了,亦再拜稽首,让于夔和晏龙。
帝舜道:“不必,汝去做吧。
”伯夷亦再拜受命。
帝舜叫道:“夔,朕命汝为典乐之官,并命汝去教导胄子,汝好好去做!”夔亦谨敬受命。
帝舜又叫晏龙道:“龙,朕命汝作纳言之官,早早晚晚,将朕之言传出去,传进来。
汝是朕之喉舌,汝须谨慎,不可弄错!”龙亦再拜稽首受命。
帝舜又说道:“从前黄帝之时,苍颉为左史,诅育为右史,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的言行。
这个官职非常重要,万不可缺。
现在朕命秩宗伯夷兼任史官之职,汝其钦哉!”伯夷听了,又慌忙稽首受命。
帝舜又道:“朕在先帝时,摄政二十八载,承诸位同僚竭诚匡佐,朕深感激。
诸位之忠,诸位之功,非对于朕一人之忠之功,乃对于先帝之忠之功,对于天下百姓之忠之功也。
所有诸忠臣、诸功臣、姓名事迹,朕已制有银册,一一书于其上。
现在伯夷既作史官,这亦是史官之事,朕就将这银册交给汝,汝作史之时,亦可作为根据。
”伯夷听了,又再拜稽首。
当下任官已毕,其余小官,由各大臣自行荐举委任,帝舜亦不去管它。
第四项政令是建都。
照例换一个朝代,是一定要另建新都的。
帝舜择定了一个地方,名叫蒲坂。
此地在大河东岸,从前帝舜曾在那里作陶器,后来娶帝尧之二女亦在此地。
君子不忘其初,所以择定在此。
而且近着大河,交通很便,离老家又近,便叫大司空、秩宗、共工三人率领属官工匠等前往营造,一切规模,大致与平阳相仿。
四项大政发布之后,帝舜暂时休息。
一日,忽报隤□死了。
帝舜听了,着实伤感,回想从前在野时,八元八恺之中第一个认识的就是他。
如今我新得即位,正想深加倚畀,不想就此溘逝,实属可叹!当即亲临其家,哭奠一番,又从优叙恤。
这都是照例之事,不必细说。
后来各地的百姓因为他随禹治水之时驱除猛兽、鸷鸟及毒蛇、害虫等,功绩甚大,立起庙宇来祭把他,给他取一个号,叫做百虫将军,亦可谓流芳千古了。
但是他姓伊,名益,号又叫柏翳,与皋陶的儿子伯益声音相同,并且掌管草木鸟兽,其职司同,后人往往误为一人,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