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回 息慎氏进贡 大频国来朝
关灯
小
中
大
第一百五十回 息慎氏进贡 大频国来朝
有一年春天,照例又是儿童入学之期。
帝舜与君臣商议道:“教孝教弟,明礼习让,这种科目固然是做人基本的要事,但是恐怕将来有两种缺点:一种是关于儿童本身的,专让静,不让动,身体发育恐受影响。
一种是关于国家前途的,专尚文,不尚武,民气逐渐委靡,易流于积弱。
这两种流弊似乎不能不预先防到。
”群臣听了,都以为然。
于是大家讨论起来,有的主张增加射箭一科,有的主张增加御车一科,纷纷不一。
大司徒道:“臣以为射、御二科固然是好的。
射可以观德,可以习勤,不但能够养成武士,而且仍不失教育原则。
但是只可施之于已经成年的生徒,若是儿童,体力未足,恐怕不甚相宜。
现在规定七岁入小学,十五岁人入太学。
七岁的儿童,叫他射御,固然万万不能胜任,就是十五岁的儿童,亦似乎尚早。
臣的意思,最好添一种舞的科目。
从前阴康氏的时代,因为阴多滞伏,民气壅闭,于是创出这种舞法,以教百姓,后来民气果然多发扬了。
所以舞这个方法于人身极有价值。
舞有两种:一种是徒手舞,盘旋进退,俯仰高下,演出种种的节目,与儿童兴趣极相合,凡七岁初入小学的儿童都可以用的。
一种是器械舞,又可以别为二类:一类是文,一类是武。
文舞用籥用羽;武舞用于用戚。
羽籥较轻,易于挥洒,凡年在十二岁以上之儿童可用之。
干戚较重,舞动不易,凡十五以上入大学之学生可用之。
如此排定程序,以次而进,练习到后来,不但技艺娴熟,而且力气亦可以增加。
古人有两句诗,叫作“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就是说这个舞的效果。
所以臣的愚见以为要提倡武事,振作士气,寓之于教育之中,以入学之初添加舞干戚羽籥一科为最宜。
这科名目定为万舞,未知帝意如何?”大众听了都赞成。
于是就叫乐正夔等预备起来。
从十七年二月入学起,以后都用万舞了。
又过了多年,忽报息慎国君来朝,帝舜即命百官按照典礼招待。
到了觐见的那一日,行礼既毕,息慎国君献上弓矢,说道:“小国僻处远方,无物可以呈贡,只此土产,聊表微忱,请赏收吧!”帝舜一看,只见那弓长四尺,矢长尺又五寸,弓矢的材料非铁非石。
矢镞长约二寸,亦非铁非石,正不知是何物造成。
再看那弓弦上,有一张隆起一个结,仿佛曾经断了接过似的,料想必有原故,一时不便就问,照例谦谢一番收下。
到得次日,设席款待,帝舜和群臣相陪。
因为大司空从前是到过息慎国的,就叫他坐在旁边,以便谈话。
渐渐说到息慎国的风土,帝舜便问那弓矢材料的来历。
息慎国君道:“这种材料名叫楛木。
颜色有黑,有黄,或微白,而有纹理。
实在并不是木类,出于水中,坚硬可以削铁,不轻易折断的。
这种做矢镞的材料名叫石砮有两种:一种出于山,取的时候,必先祭山神。
一种亦出于水,相传系松树之脂人水千年,化成此物。
有纹理如木质,绀碧色,坚胜于铁。
小国那边山林多禽兽猛鸷,人民以射猎为生,非此种坚硬的材料不能适用。
听说此种材料各处都没有的。
” 帝舜道:“那么弓弦的材料与各处亦不同吗?”息慎国君道:“弓弦材料与各处相同,不过有一种续弦膏亦是各处所没有的。
小国因为瘠苦,无贵重之物可献,单单选了这几张弓矢,拣而又拣,试而又试,以求完善。
不料有一张弓弦竟试断了,行期已促,不及更换,就用续弦膏接续,形式虽然难看,但是格外坚久,清帝试试。
”帝舜道:“那续弦膏是什么东西做的? ”息慎国君道:“小国山里有一种蛇,名叫胶蛇。
长不过三四尺,用刀斩作三四段,顷刻之间,复连合为一。
再斩作五六段,亦复合为一,而行走愈速。
取之之法,斩断之后,每段赶快用木条夹住,掷之墉外,或悬之树上,才不能复连。
将此蛇捣碎成膏,去接续断弦,坚韧异常,用了长久,虽他处断,而此接续之处永不断,真可宝贵的。
” 帝舜君臣听了,都以为异。
息慎国君又向大司空道:“那年大驾辱临,实在简慢得很。
某久想前来,因为路途不熟,屡屡愆期。
不想匆匆已几十年了。
今朝再见,欣幸之至。
”大司空道:“某当日因君命在身,未能久留,深以为恨。
某当年到贵国的时候,正值隆冬,贵国多穴土而居,但不知夏天如何? 是否仍是穴居?”肃慎国君道:“夏天穴居易致疾病,所以多改为巢居。
” 帝舜道:“贵国禽兽既多,不知其中有可以为人利用的吗?”息慎国君想了一想道:“有的。
小国东部一处山上产生一种兽,非牛、非马、非犀、非象,大家叫它四不像。
它性极灵,能代人做一切事务,如运物、打磨、掘上等类。
它平时住在山上,不轻易下来,偶然下来,亦不损人一草一木。
人如要它做事,但将乐器一吹,它就成群而来。
假使要它做的事务只须一兽可了,那么它就独留一兽,其余都上山而去。
这兽给人做事,必待做完后才肯归去,否则不肯去。
做完之后,就是要留它,它亦不肯留。
做完事之后,人倘使怜其辛苦,给它食物,它亦决不肯食。
这种真是奇兽呢。
” 众人听了,都诧异之至,说道:“天下竟有如此替人尽义务而不贪酬报的异兽!那种争权夺利、草菅人命的人对了真要愧死呢。
”这时宾主劝酬,馔已数上,中有咸肉一味,息慎国君尝了,不绝的道好,并且问是用何种材料烹成。
大司空道:“并无别物,不过用盐渍起来而已。
”说着,就指指席上所列制成虎形之盐给他看。
息慎国君道:“这种异物,敝国那边是没有的。
小国那边和味的方法,只有用木材烧成灰,取汁而饮之,那种滋味万不能如此肉之佳。
” 帝舜道:“贵国东边亦临大海,海水可以制盐,贵国人何以不制呢?”息慎国君道:“小国那边去海尚远,夏天跑过去,处处隔着弱水,交通不便。
冬时遍地冻结,交通虽便,但是海水亦结冰了。
所以小国人民屡次想去制造,终于不能,想来饮食之微,亦有幸福的呢。
”帝舜道:“贵国既然弱水为患,当时大司空到贵国之时,何不令其施治?”息慎国君道:“当时亦有此意,以时值隆冬,弱水统统冰结,无从施治。
待要等到长夏,时日太长,料想天使不能久待,只好不说了。
” 帝舜道:“贵国弱水泛滥的情形如何?损失大吗?”息慎国君道:“并不泛滥,只是不便于交通。
小国的弱水大概分为两种:一红一黑。
春夏之际,山中水泉下注,到处成为沮洳,并不甚深。
但是人涉其上,则半身顿时陷没其中,在那时忍耐勿动,呼人救援,尚有更生之望。
倘若自逞其能,用力挣扎,则愈陷愈深,立刻可以灭顶。
这个最是可怕。
小国土音叫这种弱水名曰哈汤,恐怕无法可施呢。
” 帝舜便问大司空,大司空道:“臣当日访问到此,亦曾研究过,其原因是土为患,不是水为患。
那种土亦不是原有之土,是无数大树亿万落叶经水泉涵濡所化成之土,所以既软又腻,年代愈久,堆积愈深,因此可以没人。
施治之法,只有将大树砍去,风吹日炙,久之自能干硬,但是旷日持久。
而且这种千年大木一旦尽行砍去,亦未免可惜,所以恐怕做不到呢。
”息慎国君听了,亦点点头。
当下宾主又谈了些他事,宴罢归馆,帝舜优加赏赐,息慎国君欢欣鼓舞而去。
又过了两年,忽报大频之国来朝。
帝舜君臣听了“大频国”三个字,都不知道。
连游历偏海外的大司空亦莫名其妙,想来总是极远的地方了。
帝舜吩咐招待礼节格外从优,不负他远来的一番盛意。
早有乐正夔是主宾之官,前去招待,才知道大频远在北极之外,从古未曾通过中国。
因为大司空远到北极,风声所播,他才慕义千辛万苦而来,真是难得之至。
朝觐之礼既毕,照例宴饮并奏《韶》乐以娱宾。
酒过三巡,乐过三成,暂时停止,帝舜便探询他国内的民情风俗。
据大频国一君说,他国之人民善于灾祥之数,不但可以验本国之灾祥,并能够验外国之灾样。
帝舜便问他怎样验法,大频国君道:“北极之外有一大海,名叫潼海。
这海水不时荡涌,高可隐日。
其中有巨鱼大蚊,从来无人见过,所以它们的真形亦无人知道。
但知道它们一吐气
帝舜与君臣商议道:“教孝教弟,明礼习让,这种科目固然是做人基本的要事,但是恐怕将来有两种缺点:一种是关于儿童本身的,专让静,不让动,身体发育恐受影响。
一种是关于国家前途的,专尚文,不尚武,民气逐渐委靡,易流于积弱。
这两种流弊似乎不能不预先防到。
”群臣听了,都以为然。
于是大家讨论起来,有的主张增加射箭一科,有的主张增加御车一科,纷纷不一。
大司徒道:“臣以为射、御二科固然是好的。
射可以观德,可以习勤,不但能够养成武士,而且仍不失教育原则。
但是只可施之于已经成年的生徒,若是儿童,体力未足,恐怕不甚相宜。
现在规定七岁入小学,十五岁人入太学。
七岁的儿童,叫他射御,固然万万不能胜任,就是十五岁的儿童,亦似乎尚早。
臣的意思,最好添一种舞的科目。
从前阴康氏的时代,因为阴多滞伏,民气壅闭,于是创出这种舞法,以教百姓,后来民气果然多发扬了。
所以舞这个方法于人身极有价值。
舞有两种:一种是徒手舞,盘旋进退,俯仰高下,演出种种的节目,与儿童兴趣极相合,凡七岁初入小学的儿童都可以用的。
一种是器械舞,又可以别为二类:一类是文,一类是武。
文舞用籥用羽;武舞用于用戚。
羽籥较轻,易于挥洒,凡年在十二岁以上之儿童可用之。
干戚较重,舞动不易,凡十五以上入大学之学生可用之。
如此排定程序,以次而进,练习到后来,不但技艺娴熟,而且力气亦可以增加。
古人有两句诗,叫作“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就是说这个舞的效果。
所以臣的愚见以为要提倡武事,振作士气,寓之于教育之中,以入学之初添加舞干戚羽籥一科为最宜。
这科名目定为万舞,未知帝意如何?”大众听了都赞成。
于是就叫乐正夔等预备起来。
从十七年二月入学起,以后都用万舞了。
又过了多年,忽报息慎国君来朝,帝舜即命百官按照典礼招待。
到了觐见的那一日,行礼既毕,息慎国君献上弓矢,说道:“小国僻处远方,无物可以呈贡,只此土产,聊表微忱,请赏收吧!”帝舜一看,只见那弓长四尺,矢长尺又五寸,弓矢的材料非铁非石。
矢镞长约二寸,亦非铁非石,正不知是何物造成。
再看那弓弦上,有一张隆起一个结,仿佛曾经断了接过似的,料想必有原故,一时不便就问,照例谦谢一番收下。
到得次日,设席款待,帝舜和群臣相陪。
因为大司空从前是到过息慎国的,就叫他坐在旁边,以便谈话。
渐渐说到息慎国的风土,帝舜便问那弓矢材料的来历。
息慎国君道:“这种材料名叫楛木。
颜色有黑,有黄,或微白,而有纹理。
实在并不是木类,出于水中,坚硬可以削铁,不轻易折断的。
这种做矢镞的材料名叫石砮有两种:一种出于山,取的时候,必先祭山神。
一种亦出于水,相传系松树之脂人水千年,化成此物。
有纹理如木质,绀碧色,坚胜于铁。
小国那边山林多禽兽猛鸷,人民以射猎为生,非此种坚硬的材料不能适用。
听说此种材料各处都没有的。
” 帝舜道:“那么弓弦的材料与各处亦不同吗?”息慎国君道:“弓弦材料与各处相同,不过有一种续弦膏亦是各处所没有的。
小国因为瘠苦,无贵重之物可献,单单选了这几张弓矢,拣而又拣,试而又试,以求完善。
不料有一张弓弦竟试断了,行期已促,不及更换,就用续弦膏接续,形式虽然难看,但是格外坚久,清帝试试。
”帝舜道:“那续弦膏是什么东西做的? ”息慎国君道:“小国山里有一种蛇,名叫胶蛇。
长不过三四尺,用刀斩作三四段,顷刻之间,复连合为一。
再斩作五六段,亦复合为一,而行走愈速。
取之之法,斩断之后,每段赶快用木条夹住,掷之墉外,或悬之树上,才不能复连。
将此蛇捣碎成膏,去接续断弦,坚韧异常,用了长久,虽他处断,而此接续之处永不断,真可宝贵的。
” 帝舜君臣听了,都以为异。
息慎国君又向大司空道:“那年大驾辱临,实在简慢得很。
某久想前来,因为路途不熟,屡屡愆期。
不想匆匆已几十年了。
今朝再见,欣幸之至。
”大司空道:“某当日因君命在身,未能久留,深以为恨。
某当年到贵国的时候,正值隆冬,贵国多穴土而居,但不知夏天如何? 是否仍是穴居?”肃慎国君道:“夏天穴居易致疾病,所以多改为巢居。
” 帝舜道:“贵国禽兽既多,不知其中有可以为人利用的吗?”息慎国君想了一想道:“有的。
小国东部一处山上产生一种兽,非牛、非马、非犀、非象,大家叫它四不像。
它性极灵,能代人做一切事务,如运物、打磨、掘上等类。
它平时住在山上,不轻易下来,偶然下来,亦不损人一草一木。
人如要它做事,但将乐器一吹,它就成群而来。
假使要它做的事务只须一兽可了,那么它就独留一兽,其余都上山而去。
这兽给人做事,必待做完后才肯归去,否则不肯去。
做完之后,就是要留它,它亦不肯留。
做完事之后,人倘使怜其辛苦,给它食物,它亦决不肯食。
这种真是奇兽呢。
” 众人听了,都诧异之至,说道:“天下竟有如此替人尽义务而不贪酬报的异兽!那种争权夺利、草菅人命的人对了真要愧死呢。
”这时宾主劝酬,馔已数上,中有咸肉一味,息慎国君尝了,不绝的道好,并且问是用何种材料烹成。
大司空道:“并无别物,不过用盐渍起来而已。
”说着,就指指席上所列制成虎形之盐给他看。
息慎国君道:“这种异物,敝国那边是没有的。
小国那边和味的方法,只有用木材烧成灰,取汁而饮之,那种滋味万不能如此肉之佳。
” 帝舜道:“贵国东边亦临大海,海水可以制盐,贵国人何以不制呢?”息慎国君道:“小国那边去海尚远,夏天跑过去,处处隔着弱水,交通不便。
冬时遍地冻结,交通虽便,但是海水亦结冰了。
所以小国人民屡次想去制造,终于不能,想来饮食之微,亦有幸福的呢。
”帝舜道:“贵国既然弱水为患,当时大司空到贵国之时,何不令其施治?”息慎国君道:“当时亦有此意,以时值隆冬,弱水统统冰结,无从施治。
待要等到长夏,时日太长,料想天使不能久待,只好不说了。
” 帝舜道:“贵国弱水泛滥的情形如何?损失大吗?”息慎国君道:“并不泛滥,只是不便于交通。
小国的弱水大概分为两种:一红一黑。
春夏之际,山中水泉下注,到处成为沮洳,并不甚深。
但是人涉其上,则半身顿时陷没其中,在那时忍耐勿动,呼人救援,尚有更生之望。
倘若自逞其能,用力挣扎,则愈陷愈深,立刻可以灭顶。
这个最是可怕。
小国土音叫这种弱水名曰哈汤,恐怕无法可施呢。
” 帝舜便问大司空,大司空道:“臣当日访问到此,亦曾研究过,其原因是土为患,不是水为患。
那种土亦不是原有之土,是无数大树亿万落叶经水泉涵濡所化成之土,所以既软又腻,年代愈久,堆积愈深,因此可以没人。
施治之法,只有将大树砍去,风吹日炙,久之自能干硬,但是旷日持久。
而且这种千年大木一旦尽行砍去,亦未免可惜,所以恐怕做不到呢。
”息慎国君听了,亦点点头。
当下宾主又谈了些他事,宴罢归馆,帝舜优加赏赐,息慎国君欢欣鼓舞而去。
又过了两年,忽报大频之国来朝。
帝舜君臣听了“大频国”三个字,都不知道。
连游历偏海外的大司空亦莫名其妙,想来总是极远的地方了。
帝舜吩咐招待礼节格外从优,不负他远来的一番盛意。
早有乐正夔是主宾之官,前去招待,才知道大频远在北极之外,从古未曾通过中国。
因为大司空远到北极,风声所播,他才慕义千辛万苦而来,真是难得之至。
朝觐之礼既毕,照例宴饮并奏《韶》乐以娱宾。
酒过三巡,乐过三成,暂时停止,帝舜便探询他国内的民情风俗。
据大频国一君说,他国之人民善于灾祥之数,不但可以验本国之灾祥,并能够验外国之灾样。
帝舜便问他怎样验法,大频国君道:“北极之外有一大海,名叫潼海。
这海水不时荡涌,高可隐日。
其中有巨鱼大蚊,从来无人见过,所以它们的真形亦无人知道。
但知道它们一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