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回 改封丹朱商均 作乐雕俎臣谏
关灯
小
中
大
,一项是簋,一项是嶡俎,一项是鸡彝,一项是龙勺,都是前代所无的。
夏禹看了,非常欢喜,说道:“致孝鬼神之物,朕不厌其华。
这几种祭器,可谓华美了。
但是朕意还要施以雕刻,方为尽美,现在仅用墨染其表,朱画其里,似乎还有点欠缺。
” 这时群臣列席者知道夏禹平日极俭的,现在忽然有这个表示,都非常诧异。
皋陶首先谏道:“这个未免太侈靡了。
从前先帝仅仅将祭器加漆,非但为美观计,亦为经久起见。
但是群臣谏阻的已经甚多,现在于加漆之外,还要加之以雕刻,恐怕不可以示后世呢!”皋陶说完,一时大小臣工起而谏止的足有十余人。
施黯独说道,:“这有什么要紧呢?大概自奉与奉先是两项事情。
自奉宜薄,而奉先则不妨过厚。
即如帝尧和先帝,都可谓盛德之君。
论到帝尧,堂高三尺,士阶三等,茅茨不剪,住的是白屋,穿的是大布鹿裘,吃的是粝饭、菜粥、藜霍之羹。
用的是土簋、土瓮,乘的是素车、朴马,可谓俭之至矣!但是他祭祀之服却用冰蚕之丝做成,华贵美丽,稀世所无,岂不是奉先不妨过厚吗?论到先帝,甑盆无华,饭乎土簋,啜乎土型,亦可谓俭之至了!但是他穿的祭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腙、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亦是华美无伦,岂不是奉先不妨过厚吗?现在我王平日宫室极卑,衣服极恶,饮食极菲,俭德与二帝相晖映。
为奉先起见,所用之祭器奢侈些,正见我王之孝敬,有什么妨害呢?”大家给他这番话一说,倒也无可批驳,那提议竟就此通过。
夏禹又提议道:“先帝在位,封弟象于有庳,而对于瞽叟未有尊号,以致民间有卑父之谤,朕甚惜之。
朕先考崇伯治水九载,劳苦备尝,不幸失败,赍志九原。
朕每一念及,摧折肝肠。
今朕上承皇天脊佑,并荷二帝盛德之感,又获诸臣僚翊助,得将此洪水平治。
但是回念皆缵修先考之绩,即治水方略,亦大半禀承先考平日之训诲。
朕成功而先考失败,皆时、运、命三者为之耳。
今朕忝膺大宝,而先考犹负屈未伸,朕清夜以思,真不可为子!不可为人!现在对于先考宜如何尊崇之处,汝等其细议之,加入天子祭礼之中。
但如果于理未合,即行作罢,朕不敢以私恩而废公议也。
” 皋陶道:“老臣思之,窃以为不可。
先崇伯是曾奉先帝尧。
先帝舜之命诛殛之人。
假使先崇伯果然无罪,则二帝之诛殛为失刑;假使不免于罪,则今日之尊崇即不合。
况且尊崇之法,不过爵位、名号而已。
爵位、名号,是天下之公器,不是可以滥给人的。
人子对于父母但能尽其孝养之诚,决不能加父母以名爵。
如果加父母以名爵,则是人子尊而父母卑,名为尊父母,实则反轻父母了。
先帝不尊瞽叟,不但是天下为公之心,亦是不敢轻父母之意,所以老臣以为不可。
” 皋陶说时,那张削瓜之面上颇露出一种肃杀之气,大家望而生畏。
夏禹忙道:“朕原说于理不可,即行作罢。
现在既然士师以为不可,毋庸议吧。
” 轻玉站起来说道:“臣意不是如此。
臣闻圣人之训,母以子贵。
母既可以子而贵,当然父亦可以因子而贵了。
除非圣人之言不足为训,否则父以子贵即不成问题。
况且平心论之,子贵为天子,享天下之尊崇,而其父母犹是平民,反之良心,未免有点不安。
先帝之不尊瞽叟,是否无暇议到此处,或者是瞽叟的不愿意,或者别有苦衷,不得而知。
然而先帝所作的,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上之滨,莫非王臣’这四句诗,小臣无状,诽谤先帝:窃以为总是错的!试问瞽叟在不在率土之滨?是不是王臣?如是王臣,则诗句错了,这个恐怕不能为先帝讳的呢!当时东方的野人曾有一种谣言,说道:“先帝在位的时候,每日视朝,瞽叟总是随着臣工一体觐见。
’皋陶君当日身列朝班,想必知道这种谣言之不可信。
但是何以有此谣言?就是为不尊瞽叟之故。
现在我王想追尊先崇伯,固然是不匮之孝恩,亦为要避免这种无谓之谰言。
为人子者,固不可以封其父母,然而臣民推尊,总无不可。
古人说:‘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之乌’,乌尚应推爱,而况及于天子之父呢!天子有功德于万民,万民因感戴天子,并感戴天子之父,尊以天子之名爵,是真所谓大公,岂是私情呢?如说先崇伯以罪为先帝所诛,无论当日所犯是公罪,非私罪,就使是私罪,而既已有人干蛊,有人盖愆,多做善事来赎罪,那么其罪早已消灭,与先帝的失刑不失刑更无关系。
假使有罪者总是有罪,虽有圣子干蛊盖愆,亦属无益!那么何以劝善?何以对得住孝子呢?” 夏禹听到此处,伤心之极,忍不住纷纷泪下。
皋陶听了,明知轻玉是一片强词,然而看见夏禹如此情形,亦不忍再说。
其余群臣亦不敢再说。
只有杜业站起来说道:“现在此事不必由我王主张,由某等臣下连合万民,共同追尊就是了。
”夏禹忙道:“这个不可。
这个不可。
”既将道:“自古有君行意臣行制之说,现在就由臣等议定手续,加入祀礼之中,请我王勿再干涉吧。
”夏禹听了,亦不再说。
于是再将伯夷所拟的礼制看下去,看到丧礼中有两条:“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桐棺三寸,制丧三日,无得而逾。
”国哀立起说道:“从前洪水方盛,这种制度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天下治平,再说短丧薄葬,恐于人心过不去吧!况且至亲骨肉,最怕分离,人情所同,生死一理,应当归葬祖墓,使之魂魄相依。
俗语说:‘狐死正丘首,仁也,不忘其本也。
’今规定死于何处,即葬于何处,岂非使人忘本而不能尽孝吗?” 季宁道:“不然。
孝的原则,生前是奉养,死后是祭祀,与坟墓无关。
披发祭于野,是夷狄之俗,不可为训。
从前神农氏葬茶陵,黄帝葬桥山,都是死在何处即葬在何处,并无葬必依祖墓之说。
千山万水,一定要搬柩回去,既然伤财,而且使死者之遗骸亦濒于危殆而不安。
孝之本原,似乎不在此!况且现在丧礼宗旨以俭为主,如要搬柩回去,势必用坚美的材木,桐棺三寸,万万不可!那么丧礼的根本一齐推翻了,如何使得呢?古人说得好:“形魄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
’可见得父母的形骸虽葬在他处,而父母魂气仍可依着人子而行,何嫌于不能尽孝呢?至于制丧三日,并非短丧,乃是在父母初死,三日之中,诸事不作,专办大事,以尽慎终之礼。
三日之后,农者仍农,工者仍工,商者仍商,不以父母死而废其所应做之事。
有种制度,父母死了,限定几日不出门,几年不作事,甚且在父母墓前结庐居住,自以为孝,实则讲不过去。
圣人制礼,须使其彻上彻下,无人不可行,方为允当。
几日不出门,几年不作事,庐墓而居,在有赀财的人可以做得到,倘使靠力作以度日的,那么怎样呢?都是无礼不孝之人吗?制丧三日,所谓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使彻上彻下,人人可行,如此而已。
况且孝之为道,在于真心,不可伪托。
外面装得极像,而心中一无实际,何苦来呢?现在是尚忠时代,以诚实为主。
与其定得过分,使大家不能遵行,而又不敢不遵行,弄得来全是虚伪骗人,还不如索性短丧,到也爽直!从前有一位大圣人,他一个弟子问他道:“三年之丧未免太久,一年恐怕已够了。
’大圣人反问他道:‘父母死了,你穿的是锦,吃的是稻,你中心安吗?’那弟子答道:‘安的。
’大圣人道:“既然你心里安,那么你去短丧就是了。
君子居丧,因为居处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所以不肯短丧的。
现在你既然心中安,那么你去短丧吧。
’照此看来,这个弟子虽则不能为孝,尚不失为直。
比到那苫块昏迷,罪孽深重,一味饰词骗人,而实则一无哀痛之心的人究竟好些!所以大圣人亦就许他短丧,就是这个意思。
” 国哀听了,亦不言语。
夏禹又看下去,只见写着道:“祝余鬻饭,九具,作苇荒茭而墙置翣,绸练设旐立凶门,用明器,有金革则殡而致事。
”便问道:“怎样叫明器?”季宁道:“就是寻常日用之物,如盂、盘、巾、栉等,埋之于土中,亦是事死如事生之意。
”夏禹听了,亦不再说。
时已不早,即便退朝。
夏禹看了,非常欢喜,说道:“致孝鬼神之物,朕不厌其华。
这几种祭器,可谓华美了。
但是朕意还要施以雕刻,方为尽美,现在仅用墨染其表,朱画其里,似乎还有点欠缺。
” 这时群臣列席者知道夏禹平日极俭的,现在忽然有这个表示,都非常诧异。
皋陶首先谏道:“这个未免太侈靡了。
从前先帝仅仅将祭器加漆,非但为美观计,亦为经久起见。
但是群臣谏阻的已经甚多,现在于加漆之外,还要加之以雕刻,恐怕不可以示后世呢!”皋陶说完,一时大小臣工起而谏止的足有十余人。
施黯独说道,:“这有什么要紧呢?大概自奉与奉先是两项事情。
自奉宜薄,而奉先则不妨过厚。
即如帝尧和先帝,都可谓盛德之君。
论到帝尧,堂高三尺,士阶三等,茅茨不剪,住的是白屋,穿的是大布鹿裘,吃的是粝饭、菜粥、藜霍之羹。
用的是土簋、土瓮,乘的是素车、朴马,可谓俭之至矣!但是他祭祀之服却用冰蚕之丝做成,华贵美丽,稀世所无,岂不是奉先不妨过厚吗?论到先帝,甑盆无华,饭乎土簋,啜乎土型,亦可谓俭之至了!但是他穿的祭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腙、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亦是华美无伦,岂不是奉先不妨过厚吗?现在我王平日宫室极卑,衣服极恶,饮食极菲,俭德与二帝相晖映。
为奉先起见,所用之祭器奢侈些,正见我王之孝敬,有什么妨害呢?”大家给他这番话一说,倒也无可批驳,那提议竟就此通过。
夏禹又提议道:“先帝在位,封弟象于有庳,而对于瞽叟未有尊号,以致民间有卑父之谤,朕甚惜之。
朕先考崇伯治水九载,劳苦备尝,不幸失败,赍志九原。
朕每一念及,摧折肝肠。
今朕上承皇天脊佑,并荷二帝盛德之感,又获诸臣僚翊助,得将此洪水平治。
但是回念皆缵修先考之绩,即治水方略,亦大半禀承先考平日之训诲。
朕成功而先考失败,皆时、运、命三者为之耳。
今朕忝膺大宝,而先考犹负屈未伸,朕清夜以思,真不可为子!不可为人!现在对于先考宜如何尊崇之处,汝等其细议之,加入天子祭礼之中。
但如果于理未合,即行作罢,朕不敢以私恩而废公议也。
” 皋陶道:“老臣思之,窃以为不可。
先崇伯是曾奉先帝尧。
先帝舜之命诛殛之人。
假使先崇伯果然无罪,则二帝之诛殛为失刑;假使不免于罪,则今日之尊崇即不合。
况且尊崇之法,不过爵位、名号而已。
爵位、名号,是天下之公器,不是可以滥给人的。
人子对于父母但能尽其孝养之诚,决不能加父母以名爵。
如果加父母以名爵,则是人子尊而父母卑,名为尊父母,实则反轻父母了。
先帝不尊瞽叟,不但是天下为公之心,亦是不敢轻父母之意,所以老臣以为不可。
” 皋陶说时,那张削瓜之面上颇露出一种肃杀之气,大家望而生畏。
夏禹忙道:“朕原说于理不可,即行作罢。
现在既然士师以为不可,毋庸议吧。
” 轻玉站起来说道:“臣意不是如此。
臣闻圣人之训,母以子贵。
母既可以子而贵,当然父亦可以因子而贵了。
除非圣人之言不足为训,否则父以子贵即不成问题。
况且平心论之,子贵为天子,享天下之尊崇,而其父母犹是平民,反之良心,未免有点不安。
先帝之不尊瞽叟,是否无暇议到此处,或者是瞽叟的不愿意,或者别有苦衷,不得而知。
然而先帝所作的,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上之滨,莫非王臣’这四句诗,小臣无状,诽谤先帝:窃以为总是错的!试问瞽叟在不在率土之滨?是不是王臣?如是王臣,则诗句错了,这个恐怕不能为先帝讳的呢!当时东方的野人曾有一种谣言,说道:“先帝在位的时候,每日视朝,瞽叟总是随着臣工一体觐见。
’皋陶君当日身列朝班,想必知道这种谣言之不可信。
但是何以有此谣言?就是为不尊瞽叟之故。
现在我王想追尊先崇伯,固然是不匮之孝恩,亦为要避免这种无谓之谰言。
为人子者,固不可以封其父母,然而臣民推尊,总无不可。
古人说:‘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之乌’,乌尚应推爱,而况及于天子之父呢!天子有功德于万民,万民因感戴天子,并感戴天子之父,尊以天子之名爵,是真所谓大公,岂是私情呢?如说先崇伯以罪为先帝所诛,无论当日所犯是公罪,非私罪,就使是私罪,而既已有人干蛊,有人盖愆,多做善事来赎罪,那么其罪早已消灭,与先帝的失刑不失刑更无关系。
假使有罪者总是有罪,虽有圣子干蛊盖愆,亦属无益!那么何以劝善?何以对得住孝子呢?” 夏禹听到此处,伤心之极,忍不住纷纷泪下。
皋陶听了,明知轻玉是一片强词,然而看见夏禹如此情形,亦不忍再说。
其余群臣亦不敢再说。
只有杜业站起来说道:“现在此事不必由我王主张,由某等臣下连合万民,共同追尊就是了。
”夏禹忙道:“这个不可。
这个不可。
”既将道:“自古有君行意臣行制之说,现在就由臣等议定手续,加入祀礼之中,请我王勿再干涉吧。
”夏禹听了,亦不再说。
于是再将伯夷所拟的礼制看下去,看到丧礼中有两条:“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桐棺三寸,制丧三日,无得而逾。
”国哀立起说道:“从前洪水方盛,这种制度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天下治平,再说短丧薄葬,恐于人心过不去吧!况且至亲骨肉,最怕分离,人情所同,生死一理,应当归葬祖墓,使之魂魄相依。
俗语说:‘狐死正丘首,仁也,不忘其本也。
’今规定死于何处,即葬于何处,岂非使人忘本而不能尽孝吗?” 季宁道:“不然。
孝的原则,生前是奉养,死后是祭祀,与坟墓无关。
披发祭于野,是夷狄之俗,不可为训。
从前神农氏葬茶陵,黄帝葬桥山,都是死在何处即葬在何处,并无葬必依祖墓之说。
千山万水,一定要搬柩回去,既然伤财,而且使死者之遗骸亦濒于危殆而不安。
孝之本原,似乎不在此!况且现在丧礼宗旨以俭为主,如要搬柩回去,势必用坚美的材木,桐棺三寸,万万不可!那么丧礼的根本一齐推翻了,如何使得呢?古人说得好:“形魄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
’可见得父母的形骸虽葬在他处,而父母魂气仍可依着人子而行,何嫌于不能尽孝呢?至于制丧三日,并非短丧,乃是在父母初死,三日之中,诸事不作,专办大事,以尽慎终之礼。
三日之后,农者仍农,工者仍工,商者仍商,不以父母死而废其所应做之事。
有种制度,父母死了,限定几日不出门,几年不作事,甚且在父母墓前结庐居住,自以为孝,实则讲不过去。
圣人制礼,须使其彻上彻下,无人不可行,方为允当。
几日不出门,几年不作事,庐墓而居,在有赀财的人可以做得到,倘使靠力作以度日的,那么怎样呢?都是无礼不孝之人吗?制丧三日,所谓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使彻上彻下,人人可行,如此而已。
况且孝之为道,在于真心,不可伪托。
外面装得极像,而心中一无实际,何苦来呢?现在是尚忠时代,以诚实为主。
与其定得过分,使大家不能遵行,而又不敢不遵行,弄得来全是虚伪骗人,还不如索性短丧,到也爽直!从前有一位大圣人,他一个弟子问他道:“三年之丧未免太久,一年恐怕已够了。
’大圣人反问他道:‘父母死了,你穿的是锦,吃的是稻,你中心安吗?’那弟子答道:‘安的。
’大圣人道:“既然你心里安,那么你去短丧就是了。
君子居丧,因为居处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所以不肯短丧的。
现在你既然心中安,那么你去短丧吧。
’照此看来,这个弟子虽则不能为孝,尚不失为直。
比到那苫块昏迷,罪孽深重,一味饰词骗人,而实则一无哀痛之心的人究竟好些!所以大圣人亦就许他短丧,就是这个意思。
” 国哀听了,亦不言语。
夏禹又看下去,只见写着道:“祝余鬻饭,九具,作苇荒茭而墙置翣,绸练设旐立凶门,用明器,有金革则殡而致事。
”便问道:“怎样叫明器?”季宁道:“就是寻常日用之物,如盂、盘、巾、栉等,埋之于土中,亦是事死如事生之意。
”夏禹听了,亦不再说。
时已不早,即便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