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杨丞相陈疏乞养 真上人返本还原
关灯
小
中
大
第三十五回 杨丞相陈疏乞养 真上人返本还原
且说魏王对英阳、兰阳两公主说道:“我今有一件心曲之事,要与公主说道久矣。
未知公主盛意何如?”两公主齐道:“丞相有言便说,何有于妾等?” 丞相道:“今章儿八人,俱为荣显。
今我年逾四旬,鹤发相亲,俱跻八旬。
喜惧之忱,日深一日。
正是古人所云,事亲日短。
吾欲上一表陈恳,要为退休乞养,以尽反哺之诚,以遂林壑之愿,以娱余生。
公主以为何如?”两公主敛衽俱道:“丞相之意,妾等岂有不知。
富贵而不知退,古人谓之不知足。
惟丞相早为之?” 丞相大喜,遂取文房四友,手写一表,自诣金马门以上表云:丞相、驸马都尉、魏王臣杨少游斋沐谨上表为乞养事:富贵而不归故乡,古人比之为衣绣夜行;仕宦而不知休退,智者戒之为不能知足。
臣本咸宁一布衣,上有双亲,终鲜兄弟。
所愿只在于得进仕路,斗禄供亲,庶竭鲁钝,芹忱事君,不陷罪戾,得免饥寒,足矣。
幸际盛世,原蒙鸿休,荣及父母,位极人臣,只是孝心之万不近似者也。
况又如臣疏逖,进选禁脔之亲,恩出格外,荣动一世,禀俸逾分,身居青云之上,赏赍相续,口厌珍羞之味,是岂臣梦寐之所及也哉。
臣昼宵戒惧,过福之灾,不能自安于食息之间。
且臣之父母,年俱八十,臣内外扶将,身不得自由者,亦已数年于兹矣。
臣本才湔识蔑,曾未报涓埃之万一,而事君之日长,事亲之日短,正是臣今日之情也。
臣庸是焦迫,敢不避屑越,胃进乞养之章,伏乞圣明特垂孝理之政,许臣丘壑之志,罢臣丞相之职,收臣魏王之绶,臣将父母退归田庐,歌咏圣德,粗伸至情,为圣世之逸民,免亢龙之有悔,臣不胜感激冀恳之至。
天子览表嘉赏,手赐恩批,辞意勤挚,特解丞相之职,只命奉朝请,五日一朝,参听朝廷大事;又赐黄金三百镒,彩缎三百匹,以为养亲之资。
魏王感激恩数,诣阙谢恩。
自此日侍留守、庾夫人,燕安欢乐。
暇日,又同两公主、六娘子,登楼邀月,赏花对酌。
有时与杨少琏、郑云镐邀约韩、越诸姻亲,或寻梅赋诗,或坐松听琴。
如此,过了十余星霜,虞氏八媳妇、绣蕙六姑娘各生子女,内外孙曾不啻百十人,留守夫妻年逾九旬。
一日,魏王、公主开宴陪侍,诸孙内外满前欢乐。
酒过数巡,留守忽愀然嘘唏,命进一杯,饮毕,道:“吾家世守清白,我身早举孝廉,但不欲仕宦,志在林壑,教子一经,以述家声。
不自意吾儿们极人臣,戚联帝家,富贵封爵目,已是太滥。
又是诸孙八人,一时荣显,居然为一世之所艳慕。
满盈之戒,于斯为极。
但愿吾子孙向国尽忠,在家守礼,以继祖先之令名,无坠家声之清白而已。
若曹戒之,勉之。
”丞相再拜受命,翰林兄弟俯伏铭佩。
少刻,留守、庾夫人神色忽然少变,不似平常。
丞相惊异遑焦。
须臾,脸上发了红,有似回光返照。
丞相大惧,即忙进上参汤。
留守、庾夫人同时牙关已经紧闭了。
一室遑遑,秦淑人、贾孺人各自轻轻扶着脚步,婆子们又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
只见留守夫妇合了一回眼,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双双去了。
两人享年同是九十三岁。
众婆子急忙停床。
于是魏王、祭酒、翰林等在外,一边跪着;公主诸人在内,一边跪着,一齐举起哀来。
外面家人,各样预备齐全,只听里头儿一传出来,从魏府大门起,至内宅门,扇扇大开,一色净白纸糊了,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时坚起。
上下一等,登时成服。
魏王报了丁忧,礼部奏闻。
皇上深仁厚泽,念及魏王功勋,杨氏世代清白,又系两公主舅姑之丧,赏银三千两,谕礼部主祭。
家人们各处报丧,从亲友姻戚又见圣恩隆重,都来问丧之中,另有别谊。
魏府择了吉时成敛,停灵正寝。
杨章诸兄弟带着家人办事。
内里两公主、秦、贾两娘、虞氏等,分头应灵傍哭泣。
虞氏系是冢妇,照关里头的事。
英阳心中为是虞氏未经过丧事的,怕他料理不来,被人见笑,悄悄的问道:“外面的事,已经长儿料理,你可以办的里面事么?”虞氏素是有慧有德,谙练有体,便对道:“事有不知,禀问太太就是了。
”英阳见说得有理,暗自欢喜。
府中已过了三天,去请钦天监涓吉人来,按了法历,推译出殡的日子。
涓吉人道:“这四月十八日,是上吉日了。
”于是更定干事的两人,各处经纪的事,专听虞氏并用。
住持忙备午斋端上,两人略为用过,吃茶,赶忙的进城,回来料理出殡的事。
一面又派人先往铁槛寺,连夜另办修饰停灵之处,并厨茶等项、接灵人口。
及至四月十八日,魏府大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
郑司徒、李都尉、张丞相、谢尚书,一般姻亲,你来我去,不能计数。
天子屡遣太监吊慰。
魏王以下,一般家人,俯伏庭下领旨。
又礼部官员,自来接应。
那一夜,灯明火彩,客送官迎,百般热闹。
及至天明吉日,临街大门洞开,两边起了鼓乐。
一般六十四名青衣先请留守灵,前面铭旌上大书道:“中都留守司留守杨公讳某之灵柩。
”次又一般的六十四名青衣,请庾夫人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咸宁郡夫人杨门庾氏之灵柩。
”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
外面斋人到了,辰初发引。
魏王斩衰,一身孝服,哭泣极尽孝子之道。
灵柩出了门,祭酒、翰林、舍人诸服人,次第随后。
便有一个老太监,带着三、五个太监,奉天子慰旨,摆立路上。
魏王以下诸人下了骑,设香案,顶礼叩头。
太监致慰劝粥毕,太监等复命。
又太子千岁爷,命太监吊慰致祭。
然后,越王、琅琊王,一是姻亲,一是娇客,因此不以王位自居,如今设了路奠,换了素服,坐着大轿,呜锣张伞,到了棚前落轿,手下各官各各两傍拥待。
魏王、翰林诸人,连忙迎上来,以国礼相见。
越王、琅琊王俱轿内欠身答礼,并不自大。
翰林兄弟在魏王跟前俯首道:“今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越王道:“世交何出此言?”遂回头,令长府官主祭代奠。
魏王等一傍还礼,亲身来谢。
两王爷十分谦逊。
翰林复前来请回舆,越王道:“令尊亲已登仙界,而今碌碌尘寰中人,岂可越仙?[而进呢?”魏王等见两王爷执意不从,只得谢恩回来,命手下人掩乐停音,将两殡过完,方让越王、琅琊王过去。
又不满行了一里多远,一路热闹非常。
刚至城门,又有各亲家祭棚接祭,一一的谢过,然后出城,竟奔铁槛寺大路。
走了半日,来到寺前,早又前面法鼓金饶,幢幡宝盖,寺中众僧摆列室傍。
少时,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之室之中。
然后一应亲友,各自告辞。
翰林诸人一一谢了。
至午末,方散尽了。
所有孝男等,俱应在庙伴宿。
做过三日道常自此,又渭日??返两柩,还了咸宁先茔,安葬吉地,竖碑守坟,以了丧事。
不必细述。
光阴倏忽,奄过了三霜。
此后,翰林十四兄弟姊妹,连生子女。
尧庆、舜庆诸兄弟,连诞重孙、内外孙曾一百十余人,大半是登科,高官显秩。
魏王年跻六旬,富贵福禄,古往今来,罕无比伦。
一日,魏王朝觐登殿,天子赐锦墩坐下,优礼恩数,倾动朝廷。
天子又赐御酒三杯,谢恩退朝,俱道圣眷隆盛,因与两公主、六娘子,携了儿孙几个,同意九云楼,更进杯酌,评古论今。
酒至半酣,时值九秋,落木萧瑟,雁侣叫霜,西风落照,好生凄楚。
魏王把杯望远,忽愀然不乐,嘘唏一声,就命堂下的取来匣中古琴,置诸膝上,手调琴弦,弹起一套古调。
这便是孟尝君泫然泪下、于雍门周踯躅歌之一曲也。
声韵呜咽,一座惨淡。
魏王便道:“今我有一个定论,欲与我子孙讲讲,咸来听我。
”于是众丫鬟及堂下的,分头去告翰林诸昆季绣蕙、虞氏众妯娌,一齐来侍。
魏王起身还坐,便说道:’古人说的最好。
他道:他行好事,莫问前程。
又道:善恶昭彰,如影随形。
无论事之大小,只凭这个‘理’字做去,对得天地君亲,就可俯仰无愧了。
今日大家在此相聚,总是子女孙曾。
为我子孙的,不嫌絮烦,我还有几句话:即如为人在世,那做人的一切,举止言谈,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荆若要撮其大略,只有四句,可以做得一生一世良规。
这四句就是圣人所说的: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能依了这个处世,也可算得第一等贤人。
这是为人存心应该如此,不应妾为的话。
至若每日应分当行的事,即如父母尊长跟前,自应和容悦色,侍奉承欢,诸务仰体,曲尽孝道:“古来相传孝子、孝女甚多,如老莱子斑衣舞彩之欢,子路百里负米之诚,孰不钦仰?又如缇索赎父除刑,木兰代身戍边,以孝女著焉。
崔澹妻之升堂乳姑,郑义妇之冒
未知公主盛意何如?”两公主齐道:“丞相有言便说,何有于妾等?” 丞相道:“今章儿八人,俱为荣显。
今我年逾四旬,鹤发相亲,俱跻八旬。
喜惧之忱,日深一日。
正是古人所云,事亲日短。
吾欲上一表陈恳,要为退休乞养,以尽反哺之诚,以遂林壑之愿,以娱余生。
公主以为何如?”两公主敛衽俱道:“丞相之意,妾等岂有不知。
富贵而不知退,古人谓之不知足。
惟丞相早为之?” 丞相大喜,遂取文房四友,手写一表,自诣金马门以上表云:丞相、驸马都尉、魏王臣杨少游斋沐谨上表为乞养事:富贵而不归故乡,古人比之为衣绣夜行;仕宦而不知休退,智者戒之为不能知足。
臣本咸宁一布衣,上有双亲,终鲜兄弟。
所愿只在于得进仕路,斗禄供亲,庶竭鲁钝,芹忱事君,不陷罪戾,得免饥寒,足矣。
幸际盛世,原蒙鸿休,荣及父母,位极人臣,只是孝心之万不近似者也。
况又如臣疏逖,进选禁脔之亲,恩出格外,荣动一世,禀俸逾分,身居青云之上,赏赍相续,口厌珍羞之味,是岂臣梦寐之所及也哉。
臣昼宵戒惧,过福之灾,不能自安于食息之间。
且臣之父母,年俱八十,臣内外扶将,身不得自由者,亦已数年于兹矣。
臣本才湔识蔑,曾未报涓埃之万一,而事君之日长,事亲之日短,正是臣今日之情也。
臣庸是焦迫,敢不避屑越,胃进乞养之章,伏乞圣明特垂孝理之政,许臣丘壑之志,罢臣丞相之职,收臣魏王之绶,臣将父母退归田庐,歌咏圣德,粗伸至情,为圣世之逸民,免亢龙之有悔,臣不胜感激冀恳之至。
天子览表嘉赏,手赐恩批,辞意勤挚,特解丞相之职,只命奉朝请,五日一朝,参听朝廷大事;又赐黄金三百镒,彩缎三百匹,以为养亲之资。
魏王感激恩数,诣阙谢恩。
自此日侍留守、庾夫人,燕安欢乐。
暇日,又同两公主、六娘子,登楼邀月,赏花对酌。
有时与杨少琏、郑云镐邀约韩、越诸姻亲,或寻梅赋诗,或坐松听琴。
如此,过了十余星霜,虞氏八媳妇、绣蕙六姑娘各生子女,内外孙曾不啻百十人,留守夫妻年逾九旬。
一日,魏王、公主开宴陪侍,诸孙内外满前欢乐。
酒过数巡,留守忽愀然嘘唏,命进一杯,饮毕,道:“吾家世守清白,我身早举孝廉,但不欲仕宦,志在林壑,教子一经,以述家声。
不自意吾儿们极人臣,戚联帝家,富贵封爵目,已是太滥。
又是诸孙八人,一时荣显,居然为一世之所艳慕。
满盈之戒,于斯为极。
但愿吾子孙向国尽忠,在家守礼,以继祖先之令名,无坠家声之清白而已。
若曹戒之,勉之。
”丞相再拜受命,翰林兄弟俯伏铭佩。
少刻,留守、庾夫人神色忽然少变,不似平常。
丞相惊异遑焦。
须臾,脸上发了红,有似回光返照。
丞相大惧,即忙进上参汤。
留守、庾夫人同时牙关已经紧闭了。
一室遑遑,秦淑人、贾孺人各自轻轻扶着脚步,婆子们又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
只见留守夫妇合了一回眼,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双双去了。
两人享年同是九十三岁。
众婆子急忙停床。
于是魏王、祭酒、翰林等在外,一边跪着;公主诸人在内,一边跪着,一齐举起哀来。
外面家人,各样预备齐全,只听里头儿一传出来,从魏府大门起,至内宅门,扇扇大开,一色净白纸糊了,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时坚起。
上下一等,登时成服。
魏王报了丁忧,礼部奏闻。
皇上深仁厚泽,念及魏王功勋,杨氏世代清白,又系两公主舅姑之丧,赏银三千两,谕礼部主祭。
家人们各处报丧,从亲友姻戚又见圣恩隆重,都来问丧之中,另有别谊。
魏府择了吉时成敛,停灵正寝。
杨章诸兄弟带着家人办事。
内里两公主、秦、贾两娘、虞氏等,分头应灵傍哭泣。
虞氏系是冢妇,照关里头的事。
英阳心中为是虞氏未经过丧事的,怕他料理不来,被人见笑,悄悄的问道:“外面的事,已经长儿料理,你可以办的里面事么?”虞氏素是有慧有德,谙练有体,便对道:“事有不知,禀问太太就是了。
”英阳见说得有理,暗自欢喜。
府中已过了三天,去请钦天监涓吉人来,按了法历,推译出殡的日子。
涓吉人道:“这四月十八日,是上吉日了。
”于是更定干事的两人,各处经纪的事,专听虞氏并用。
住持忙备午斋端上,两人略为用过,吃茶,赶忙的进城,回来料理出殡的事。
一面又派人先往铁槛寺,连夜另办修饰停灵之处,并厨茶等项、接灵人口。
及至四月十八日,魏府大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
郑司徒、李都尉、张丞相、谢
天子屡遣太监吊慰。
魏王以下,一般家人,俯伏庭下领旨。
又礼部官员,自来接应。
那一夜,灯明火彩,客送官迎,百般热闹。
及至天明吉日,临街大门洞开,两边起了鼓乐。
一般六十四名青衣先请留守灵,前面铭旌上大书道:“中都留守司留守杨公讳某之灵柩。
”次又一般的六十四名青衣,请庾夫人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咸宁郡夫人杨门庾氏之灵柩。
”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
外面斋人到了,辰初发引。
魏王斩衰,一身孝服,哭泣极尽孝子之道。
灵柩出了门,祭酒、翰林、舍人诸服人,次第随后。
便有一个老太监,带着三、五个太监,奉天子慰旨,摆立路上。
魏王以下诸人下了骑,设香案,顶礼叩头。
太监致慰劝粥毕,太监等复命。
又太子千岁爷,命太监吊慰致祭。
然后,越王、琅琊王,一是姻亲,一是娇客,因此不以王位自居,如今设了路奠,换了素服,坐着大轿,呜锣张伞,到了棚前落轿,手下各官各各两傍拥待。
魏王、翰林诸人,连忙迎上来,以国礼相见。
越王、琅琊王俱轿内欠身答礼,并不自大。
翰林兄弟在魏王跟前俯首道:“今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越王道:“世交何出此言?”遂回头,令长府官主祭代奠。
魏王等一傍还礼,亲身来谢。
两王爷十分谦逊。
翰林复前来请回舆,越王道:“令尊亲已登仙界,而今碌碌尘寰中人,岂可越仙?[而进呢?”魏王等见两王爷执意不从,只得谢恩回来,命手下人掩乐停音,将两殡过完,方让越王、琅琊王过去。
又不满行了一里多远,一路热闹非常。
刚至城门,又有各亲家祭棚接祭,一一的谢过,然后出城,竟奔铁槛寺大路。
走了半日,来到寺前,早又前面法鼓金饶,幢幡宝盖,寺中众僧摆列室傍。
少时,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之室之中。
然后一应亲友,各自告辞。
翰林诸人一一谢了。
至午末,方散尽了。
所有孝男等,俱应在庙伴宿。
做过三日道常自此,又渭日??返两柩,还了咸宁先茔,安葬吉地,竖碑守坟,以了丧事。
不必细述。
光阴倏忽,奄过了三霜。
此后,翰林十四兄弟姊妹,连生子女。
尧庆、舜庆诸兄弟,连诞重孙、内外孙曾一百十余人,大半是登科,高官显秩。
魏王年跻六旬,富贵福禄,古往今来,罕无比伦。
一日,魏王朝觐登殿,天子赐锦墩坐下,优礼恩数,倾动朝廷。
天子又赐御酒三杯,谢恩退朝,俱道圣眷隆盛,因与两公主、六娘子,携了儿孙几个,同意九云楼,更进杯酌,评古论今。
酒至半酣,时值九秋,落木萧瑟,雁侣叫霜,西风落照,好生凄楚。
魏王把杯望远,忽愀然不乐,嘘唏一声,就命堂下的取来匣中古琴,置诸膝上,手调琴弦,弹起一套古调。
这便是孟尝君泫然泪下、于雍门周踯躅歌之一曲也。
声韵呜咽,一座惨淡。
魏王便道:“今我有一个定论,欲与我子孙讲讲,咸来听我。
”于是众丫鬟及堂下的,分头去告翰林诸昆季绣蕙、虞氏众妯娌,一齐来侍。
魏王起身还坐,便说道:’古人说的最好。
他道:他行好事,莫问前程。
又道:善恶昭彰,如影随形。
无论事之大小,只凭这个‘理’字做去,对得天地君亲,就可俯仰无愧了。
今日大家在此相聚,总是子女孙曾。
为我子孙的,不嫌絮烦,我还有几句话:即如为人在世,那做人的一切,举止言谈,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荆若要撮其大略,只有四句,可以做得一生一世良规。
这四句就是圣人所说的: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能依了这个处世,也可算得第一等贤人。
这是为人存心应该如此,不应妾为的话。
至若每日应分当行的事,即如父母尊长跟前,自应和容悦色,侍奉承欢,诸务仰体,曲尽孝道:“古来相传孝子、孝女甚多,如老莱子斑衣舞彩之欢,子路百里负米之诚,孰不钦仰?又如缇索赎父除刑,木兰代身戍边,以孝女著焉。
崔澹妻之升堂乳姑,郑义妇之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