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旁参无正道 归来得真师
关灯
小
中
大
丹田灵府直透尾关,再冲过夹脊关、醍醐顶,方可相见。
此时如何便生妄想?”小石猴就道:“立地成仙便好,既不能够,便慢慢做去也罢。
但不知定心堂在何处?就烦仙师领我去定心。
”道士说道:“既要去,随我来。
”遂转身领了小石猴入去。
小石猴只道是廊房偏屋,不料却是大殿;正中间灵台之上,八宝砌成,好似瑶宫金阙。
道士走上前把门开了,道:“进去,进去。
”小石猴见庄严华丽,不管好歹,竟将身钻了进去。
才钻进去,道士早把门关了。
小石猴进到内里,指望有窗有户,见天见日。
不期这堂中孔窍全无,黑暗暗不辨东西南北,四周一摸尽是墙壁,气闷不过;欲待走了出来,却又没处寻门。
乱了一会,没法奈何,坐在地下想道:“堂名定心,却又如此黑暗,正是弄人意思。
我既要定心,便当一念不生,一尘不染,管什么黑不黑,亮不亮。
”便以心观心,在内中存想。
过了许久,只觉灵机天趣,流盎满前。
再睁眼看时,忽一室生明,须眉俱见。
喜得个小石猴抓耳揉腮,却原来定心中有如许光明。
古语云:虚室生白。
信不诬矣。
起初还只是光明,又约略坐了几日,只觉光明中别有一种灵慧之气,使人彻首彻尾的都照见。
小石猴正在欣欣得意之时,忽一声响,两扇堂门开了。
道士在外面叫道:“修仙的,闷得慌么?”小石猴从从容容的走将出来答道:“倒好耍子,不闷不闷。
”道士道:“里面黑么?”小石猴道:本性光明,不黑不黑。
”道士道:“既定了心,随我到养气堂去。
”小石猴道:“去去去。
”跟着道士就走。
原来这养气堂不在观中,转在山上,却只是间屋儿。
走将进去,也不知有几多层数,委委曲曲,竟没处寻入路。
急回身看时,那道士已将大门紧紧闭上,惟门上左右两个大孔,可以出入。
小石猴已得了定心之妙,便安安静静坐在里面,看那阴阳,就似穿梭一般的出出入入。
到了子、午、卯、酉四时,真觉阴阳往来中,上气下降,下气上升,津津有味。
坐到那无间断时,不觉满身松快,举体皆轻。
坐了些时,正想着要往内里去看看,只见道士又开了门,叫道:“那养气的,出来吧。
”小石猴笑嘻嘻走出来道:“养气正好快活,为何要出来?”道士说:“七七四十九日,养足则气自能调,不必养矣。
”小石猴道:“既如此,便该驱龙驾虎了。
求仙师指引。
”那道士初时,只指望将定心、养气两件事难倒小石猴;定心心定,养气气调,便有些妒忌起来。
因问道:“你来了许久,并不曾问你是何处人,姓甚名谁?”小石猴道:“我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人氏,姓孙名履真。
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便是我嫡派祖宗。
我祖道行高,今已证果成了斗战胜佛。
我恐怕败坏家风,故出来修仙了道,要做个世家。
”道士听了愈加妒忌,说道:“你人虽丑陋,却是个有来历的,须得祖师亲传道法方妙。
但祖师正要产育婴儿,不肯见人。
你须耐心守候,自有好处。
”小石猴道:“既有好处,甘心守候。
”自此之后,何住在观中,虽不能够面见祖师,而祖师动静却时时得以察听。
一日,在山巅上顽耍,望见观后园中一个老婆子,引着几个少年女子在那里看花耍子,个个穿红着绿,打扮得袅娜娉婷,十分俏丽。
小石猴看了,心下惊讶道:“出家人如何有此?”因从后山转到后园门外来窥看,只见一个小道童在溪边洗菜。
小石猴因挨上前,问道:“小师兄,这园中许多女子,是谁家宅眷?”小道童笑道:“孙师兄,你既学修仙,这些事也还不知道?”小石猴道:“我是个初学,实不知道,望师兄指教。
”小道童道:“修仙家要产婴儿,少不得用黄婆、姹女。
那一个老婆子,便是黄婆;那几个后生女子,便是姹女。
这就是祖师的鼎炉药器。
”说罢,竟提着洗的菜进后园去了。
小石猴暗想道:“这祖师不肯见人,又养着这些少艾,定是个邪道了。
我且偷看他一看。
”到了夜深黑暗,拿出他的猿猴旧手段,轻轻的从前殿屋上直爬到后殿菩提阁边,从窗眼里往内一张,只见两支红烛点得雪亮。
一个皮黄肌瘦的老道士,拥着三、四个粉白黛绿的少年女子,在那里饮酒作乐;又一个黄衣老妇,在中间插科打诨道:“老祖师少吃些酒,且请一碗人参肉桂汤壮壮阳,好产婴儿。
”小石猴听了,忙爬了出来,叹口气道:“果然是个邪道,可惜空费了许多工夫。
”到第二日天明,也不辞道士,竟自下山去了。
一路上想道:“这祖师享如此大名,却是假的,其余料也有限,不如到别处去吧。
”依旧走到海边,又编了个筏子坐在上面,顺着西北风,直吹到南瞻部洲地界。
他在参同观虽未得真诠,却亏了定心养气的功夫,只觉心性灵慧了许多,精神强健了数倍,不象前番迟钝。
每日欢欢喜喜,穿州过县的求真访道。
原来这南瞻部洲虽然是儒祖孔圣人君臣礼乐治教的地方,怎奈人心好异,却崇信佛法;凡是名山胜境,皆有佛寺,缁流法侣,遍满四方,或是讲经,或是开会。
不过借焚修名色,各处募化钱粮,以长旺山门,并无一位高僧、善知识究及身心性命。
小石猴访求了许久,见处处皆然。
心下想道:“求来求去,无非是旁门外道,有何利益?前日定心养气中,自家转觉有些光景,与其在外面千山万水的流荡,莫若回头归去,到方寸地上做些功夫,或有实际也未可知。
”算计定了,遂走到海上编个筏子,乘着西南风,依旧飘回东胜神洲。
四海求仙不见仙,口皮问破脚跟穿; 谁知道法无枝蔓,一个人心一个天。
小石猴舍了筏子上了岸,欣欣然走回花果山来,看见本地风光,满心欢喜。
正思量另寻个存身所在,早被众猴看见,迎着问道:“你回来了,求的仙如何?”小石猴竟不答应,只是走。
一头走一头想道:“这洞里嘈杂,如何修得道?倒是后山无漏洞好。
”竟不进洞,往后山无漏洞走去。
原来这无漏洞正是花果山的灵窍,上面只一个小口,下面黑魆魆的,也不知有多少深,从来没一个人敢下去。
此时,小石猴进道之心勇猛,走到洞口住下一张,道:“妙,妙!”也不思想进去怎生出来,竟涌身跳了下来。
那些跟着看的猴子见了,惊的惊,喜的喜,都以为奇事,来报知通臂仙。
通臂仙道:“由他由他,自有妙处。
”众猴散去不题。
且说小石猴跳到底下,只说乱砖碎石,定是高低不平;谁想茸茸细草,就象锦茵绣褥一般,十分温软。
小石猴坐在上面,甚是快活。
虽然黑暗,他却不以为事,原照定心堂旧例,放下众缘,存想了一周时,忽灵光透露,照得洞中雪亮,再存想了几日,只见灵光闪闪烁炼,若有形象;存想到七七四十九日,只见灵光中隐隐约约现出一个火眼金睛尖嘴缩腮的老猴子,手提着根如意金箍棒,将口对着他耳朵边,默传了许多仙机秘旨,真如甘露洒心,醍醐灌顶。
霎时间早已超凡入圣。
急欲再问时,那老猴子早逼近身,合而为一矣。
小石猴大悟道:“原来自己心性中原有真师,特人不知求耳!”一霎时,便觉举体皆轻,神力充足,七十二段变化,俱朗朗心头。
心中犹恐不真,暗想道:“且出去试试金箍棒,看是如何?”将身轻轻一纵,早已飞出洞外。
正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知出来使得动这条金箍棒否,且听下回分解。
此时如何便生妄想?”小石猴就道:“立地成仙便好,既不能够,便慢慢做去也罢。
但不知定心堂在何处?就烦仙师领我去定心。
”道士说道:“既要去,随我来。
”遂转身领了小石猴入去。
小石猴只道是廊房偏屋,不料却是大殿;正中间灵台之上,八宝砌成,好似瑶宫金阙。
道士走上前把门开了,道:“进去,进去。
”小石猴见庄严华丽,不管好歹,竟将身钻了进去。
才钻进去,道士早把门关了。
小石猴进到内里,指望有窗有户,见天见日。
不期这堂中孔窍全无,黑暗暗不辨东西南北,四周一摸尽是墙壁,气闷不过;欲待走了出来,却又没处寻门。
乱了一会,没法奈何,坐在地下想道:“堂名定心,却又如此黑暗,正是弄人意思。
我既要定心,便当一念不生,一尘不染,管什么黑不黑,亮不亮。
”便以心观心,在内中存想。
过了许久,只觉灵机天趣,流盎满前。
再睁眼看时,忽一室生明,须眉俱见。
喜得个小石猴抓耳揉腮,却原来定心中有如许光明。
古语云:虚室生白。
信不诬矣。
起初还只是光明,又约略坐了几日,只觉光明中别有一种灵慧之气,使人彻首彻尾的都照见。
小石猴正在欣欣得意之时,忽一声响,两扇堂门开了。
道士在外面叫道:“修仙的,闷得慌么?”小石猴从从容容的走将出来答道:“倒好耍子,不闷不闷。
”道士道:“里面黑么?”小石猴道:本性光明,不黑不黑。
”道士道:“既定了心,随我到养气堂去。
”小石猴道:“去去去。
”跟着道士就走。
原来这养气堂不在观中,转在山上,却只是间屋儿。
走将进去,也不知有几多层数,委委曲曲,竟没处寻入路。
急回身看时,那道士已将大门紧紧闭上,惟门上左右两个大孔,可以出入。
小石猴已得了定心之妙,便安安静静坐在里面,看那阴阳,就似穿梭一般的出出入入。
到了子、午、卯、酉四时,真觉阴阳往来中,上气下降,下气上升,津津有味。
坐到那无间断时,不觉满身松快,举体皆轻。
坐了些时,正想着要往内里去看看,只见道士又开了门,叫道:“那养气的,出来吧。
”小石猴笑嘻嘻走出来道:“养气正好快活,为何要出来?”道士说:“七七四十九日,养足则气自能调,不必养矣。
”小石猴道:“既如此,便该驱龙驾虎了。
求仙师指引。
”那道士初时,只指望将定心、养气两件事难倒小石猴;定心心定,养气气调,便有些妒忌起来。
因问道:“你来了许久,并不曾问你是何处人,姓甚名谁?”小石猴道:“我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人氏,姓孙名履真。
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便是我嫡派祖宗。
我祖道行高,今已证果成了斗战胜佛。
我恐怕败坏家风,故出来修仙了道,要做个世家。
”道士听了愈加妒忌,说道:“你人虽丑陋,却是个有来历的,须得祖师亲传道法方妙。
但祖师正要产育婴儿,不肯见人。
你须耐心守候,自有好处。
”小石猴道:“既有好处,甘心守候。
”自此之后,何住在观中,虽不能够面见祖师,而祖师动静却时时得以察听。
一日,在山巅上顽耍,望见观后园中一个老婆子,引着几个少年女子在那里看花耍子,个个穿红着绿,打扮得袅娜娉婷,十分俏丽。
小石猴看了,心下惊讶道:“出家人如何有此?”因从后山转到后园门外来窥看,只见一个小道童在溪边洗菜。
小石猴因挨上前,问道:“小师兄,这园中许多女子,是谁家宅眷?”小道童笑道:“孙师兄,你既学修仙,这些事也还不知道?”小石猴道:“我是个初学,实不知道,望师兄指教。
”小道童道:“修仙家要产婴儿,少不得用黄婆、姹女。
那一个老婆子,便是黄婆;那几个后生女子,便是姹女。
这就是祖师的鼎炉药器。
”说罢,竟提着洗的菜进后园去了。
小石猴暗想道:“这祖师不肯见人,又养着这些少艾,定是个邪道了。
我且偷看他一看。
”到了夜深黑暗,拿出他的猿猴旧手段,轻轻的从前殿屋上直爬到后殿菩提阁边,从窗眼里往内一张,只见两支红烛点得雪亮。
一个皮黄肌瘦的老道士,拥着三、四个粉白黛绿的少年女子,在那里饮酒作乐;又一个黄衣老妇,在中间插科打诨道:“老祖师少吃些酒,且请一碗人参肉桂汤壮壮阳,好产婴儿。
”小石猴听了,忙爬了出来,叹口气道:“果然是个邪道,可惜空费了许多工夫。
”到第二日天明,也不辞道士,竟自下山去了。
一路上想道:“这祖师享如此大名,却是假的,其余料也有限,不如到别处去吧。
”依旧走到海边,又编了个筏子坐在上面,顺着西北风,直吹到南瞻部洲地界。
他在参同观虽未得真诠,却亏了定心养气的功夫,只觉心性灵慧了许多,精神强健了数倍,不象前番迟钝。
每日欢欢喜喜,穿州过县的求真访道。
原来这南瞻部洲虽然是儒祖孔圣人君臣礼乐治教的地方,怎奈人心好异,却崇信佛法;凡是名山胜境,皆有佛寺,缁流法侣,遍满四方,或是讲经,或是开会。
不过借焚修名色,各处募化钱粮,以长旺山门,并无一位高僧、善知识究及身心性命。
小石猴访求了许久,见处处皆然。
心下想道:“求来求去,无非是旁门外道,有何利益?前日定心养气中,自家转觉有些光景,与其在外面千山万水的流荡,莫若回头归去,到方寸地上做些功夫,或有实际也未可知。
”算计定了,遂走到海上编个筏子,乘着西南风,依旧飘回东胜神洲。
四海求仙不见仙,口皮问破脚跟穿; 谁知道法无枝蔓,一个人心一个天。
小石猴舍了筏子上了岸,欣欣然走回花果山来,看见本地风光,满心欢喜。
正思量另寻个存身所在,早被众猴看见,迎着问道:“你回来了,求的仙如何?”小石猴竟不答应,只是走。
一头走一头想道:“这洞里嘈杂,如何修得道?倒是后山无漏洞好。
”竟不进洞,往后山无漏洞走去。
原来这无漏洞正是花果山的灵窍,上面只一个小口,下面黑魆魆的,也不知有多少深,从来没一个人敢下去。
此时,小石猴进道之心勇猛,走到洞口住下一张,道:“妙,妙!”也不思想进去怎生出来,竟涌身跳了下来。
那些跟着看的猴子见了,惊的惊,喜的喜,都以为奇事,来报知通臂仙。
通臂仙道:“由他由他,自有妙处。
”众猴散去不题。
且说小石猴跳到底下,只说乱砖碎石,定是高低不平;谁想茸茸细草,就象锦茵绣褥一般,十分温软。
小石猴坐在上面,甚是快活。
虽然黑暗,他却不以为事,原照定心堂旧例,放下众缘,存想了一周时,忽灵光透露,照得洞中雪亮,再存想了几日,只见灵光闪闪烁炼,若有形象;存想到七七四十九日,只见灵光中隐隐约约现出一个火眼金睛尖嘴缩腮的老猴子,手提着根如意金箍棒,将口对着他耳朵边,默传了许多仙机秘旨,真如甘露洒心,醍醐灌顶。
霎时间早已超凡入圣。
急欲再问时,那老猴子早逼近身,合而为一矣。
小石猴大悟道:“原来自己心性中原有真师,特人不知求耳!”一霎时,便觉举体皆轻,神力充足,七十二段变化,俱朗朗心头。
心中犹恐不真,暗想道:“且出去试试金箍棒,看是如何?”将身轻轻一纵,早已飞出洞外。
正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知出来使得动这条金箍棒否,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