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匡君失贤臣遭贬 明佛教高僧出山
关灯
小
中
大
第六回 匡君失贤臣遭贬 明佛教高僧出山
诗曰:
治世为君要圣明,圣明原赖道相成,
贤愚莫辨招灾乱,邪正无分失太平。
佞佛但知希保命,求仙也只望长生, 长生保佑何曾见,但见君亡与国倾。
却说唐三藏奉了佛旨,再上长安寻取求解之人,不敢怠慢,因与孙悟空商量道:“世道日邪,人心愈伪,不识从何处寻起?”孙悟空道:“佛门广大,虽邪魔外道堕落者多,然一灯不昧,自有真修。
我们须细细访求,何愁不遇!”唐三藏点头称善,遂仍变作两个疥癞僧人,师称大壮法师,徒号吾心侍者,终日在长安市上访求。
一日,走到正阳门,忽见朝门上大张皇榜,许多人民争看。
他师徒也杂在丛中观看,只见皇榜上写道: 为尊崇释教,敬迎佛骨,御内瞻仰,以弘大法,祈保国泰民安事:窃惟圣王御宇,虽赖治道精明,天下和宁,必仰佛恩保佑。
昔太宗皇帝信心佛宝,求取真经,阐扬大道,故历世享太平之福。
朕承大统十四年于兹,时和年丰,皆仗我佛慈悲。
兹当凤翔法门寺三十年启塔之期,万民有幸,特遣文武百官率领僧众人等,于四月八日躬诣塔下,谨奉三藏佛祖法龛遗留宝玉,迎入御内,朕亲瞻仰,以展皈依之诚,上祈国泰,下保民安。
尔文武百官其敬承朕命毋忽。
元和十四年二月吉旦 唐三藏与孙悟空看了,恐怕露相,不敢十分嗟叹,只随众到各寺观看。
只见那些和尚倚着皇帝好佛,遂各各逞弄佛法,以诓骗民财。
也有将香焚顶的,也有浇油燃指的,也有妄言断臂的,也有虚说脔身的,也有诵经拜忏的,也有装佛造像的。
这一攒数十为群,那一簇几百作队,哄得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这个散金钱,那个解簪珥,这个舍米麦,那个施布帛,全不顾父母饥寒,妻儿冻馁,满肚皮以为今日施财,明日便可获福;谁知都为这些游僧口腹私囊之用,有何功德?唐三藏看了愈觉怃然道:“怎么偌大长安,寻不出个清净无为的和尚来!”到了迎佛骨这日,天子免朝,早带了六宫嫔妃、綵女,坐于端门楼上,看文武百官俱奉旨去迎请,阖城黎庶,这日买也不买,卖也不卖,尽皆香花灯烛夹路聚观。
到了辰巳时,只见幢幡招展,宝盖纷纭,仙乐平吹,御音齐举,簇拥着八宝装成的佛龛,逶逶迤迤而来,十分齐整。
但见: 都会皆成选佛场,旃檀烟接御炉香。
连天鼓钹惊仙仗,绕地幢幡近御床。
万佛袈裟朝北阙,百官冠盖接四方。
但知夷狄多灵鬼,不识中华有帝王。
佛骨迎到阙下,竟大开了正阳门,让众僧口诵经文,手敲鼓钹,一齐拥入,直穿着龙楼凤阁,往来旋绕。
宪宗在端门楼上与嫔妃观看,以为一时胜事。
旋绕多时,随传命将佛骨仙龛高供在宝殿之上,敕众僧退出,独留生有法师伺候,又自临殿上以礼开视,视毕大加赞叹,仍纳入龛中供养。
因问生有法师道:“既成佛为何有死?既已死为何留骨?”生有法师答道:“佛原无死,涅槃者示尽也,骨何必留?留骨者表异也!今日万岁因骨生信,因信起敬,因敬信而致永祚延年,佛之垂慈广大矣!”宪宗大悦,命使殿赐斋,又赐许多合绮,然后命出。
生有法师才退出朝门,早有文武百官围绕礼拜。
布施的衣帛、米谷,堆山塞海。
离了朝门,便是阖城百姓,香花灯烛,鼓钹喧天,簇拥着直送至洪福寺中,又诵经拜忏,做法事、功德,有如鼎沸,烧香礼拜的男女拥挤不开。
真是: 舍身不已又舍财,指望抛砖引玉来。
佛法何尝全在此?贪愚堕落实堪哀! 唐三藏与孙悟空看了这些光景,不胜叹息道:“君王果是好道,只可惜被这些愚僧鼓惑,以致好道不明,行此妖妄之事,并我佛度世慈悲,救人善念,都成愆孽矣!”孙悟空道:“邪魔成极,决无不衰之理,佛师且耐心守之,自然有变。
” 果然激动了一位大臣。
这位大臣是邓州南阳人,姓韩名愈,表字退之,别号昌黎;官拜刑部侍郎,为人忠直敢言,立身行己,但以圣贤自待。
常对人说,世上若无孔子,我不当在弟子之列。
今日见了宪宗迎请佛骨入大内,不胜感愤道:“孔子斥异端,孟子辟邪说。
此非异端邪说而何?吾不斥之辟之,再有何人?”因恳恳切切上一疏道: 刑部侍郎臣韩愈为请毁佛骨事: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人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戍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
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而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创议除之。
当时群臣才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谊,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
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当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
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请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狥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佞佛但知希保命,求仙也只望长生, 长生保佑何曾见,但见君亡与国倾。
却说唐三藏奉了佛旨,再上长安寻取求解之人,不敢怠慢,因与孙悟空商量道:“世道日邪,人心愈伪,不识从何处寻起?”孙悟空道:“佛门广大,虽邪魔外道堕落者多,然一灯不昧,自有真修。
我们须细细访求,何愁不遇!”唐三藏点头称善,遂仍变作两个疥癞僧人,师称大壮法师,徒号吾心侍者,终日在长安市上访求。
一日,走到正阳门,忽见朝门上大张皇榜,许多人民争看。
他师徒也杂在丛中观看,只见皇榜上写道: 为尊崇释教,敬迎佛骨,御内瞻仰,以弘大法,祈保国泰民安事:窃惟圣王御宇,虽赖治道精明,天下和宁,必仰佛恩保佑。
昔太宗皇帝信心佛宝,求取真经,阐扬大道,故历世享太平之福。
朕承大统十四年于兹,时和年丰,皆仗我佛慈悲。
兹当凤翔法门寺三十年启塔之期,万民有幸,特遣文武百官率领僧众人等,于四月八日躬诣塔下,谨奉三藏佛祖法龛遗留宝玉,迎入御内,朕亲瞻仰,以展皈依之诚,上祈国泰,下保民安。
尔文武百官其敬承朕命毋忽。
元和十四年二月吉旦 唐三藏与孙悟空看了,恐怕露相,不敢十分嗟叹,只随众到各寺观看。
只见那些和尚倚着皇帝好佛,遂各各逞弄佛法,以诓骗民财。
也有将香焚顶的,也有浇油燃指的,也有妄言断臂的,也有虚说脔身的,也有诵经拜忏的,也有装佛造像的。
这一攒数十为群,那一簇几百作队,哄得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这个散金钱,那个解簪珥,这个舍米麦,那个施布帛,全不顾父母饥寒,妻儿冻馁,满肚皮以为今日施财,明日便可获福;谁知都为这些游僧口腹私囊之用,有何功德?唐三藏看了愈觉怃然道:“怎么偌大长安,寻不出个清净无为的和尚来!”到了迎佛骨这日,天子免朝,早带了六宫嫔妃、綵女,坐于端门楼上,看文武百官俱奉旨去迎请,阖城黎庶,这日买也不买,卖也不卖,尽皆香花灯烛夹路聚观。
到了辰巳时,只见幢幡招展,宝盖纷纭,仙乐平吹,御音齐举,簇拥着八宝装成的佛龛,逶逶迤迤而来,十分齐整。
但见: 都会皆成选佛场,旃檀烟接御炉香。
连天鼓钹惊仙仗,绕地幢幡近御床。
万佛袈裟朝北阙,百官冠盖接四方。
但知夷狄多灵鬼,不识中华有帝王。
佛骨迎到阙下,竟大开了正阳门,让众僧口诵经文,手敲鼓钹,一齐拥入,直穿着龙楼凤阁,往来旋绕。
宪宗在端门楼上与嫔妃观看,以为一时胜事。
旋绕多时,随传命将佛骨仙龛高供在宝殿之上,敕众僧退出,独留生有法师伺候,又自临殿上以礼开视,视毕大加赞叹,仍纳入龛中供养。
因问生有法师道:“既成佛为何有死?既已死为何留骨?”生有法师答道:“佛原无死,涅槃者示尽也,骨何必留?留骨者表异也!今日万岁因骨生信,因信起敬,因敬信而致永祚延年,佛之垂慈广大矣!”宪宗大悦,命使殿赐斋,又赐许多合绮,然后命出。
生有法师才退出朝门,早有文武百官围绕礼拜。
布施的衣帛、米谷,堆山塞海。
离了朝门,便是阖城百姓,香花灯烛,鼓钹喧天,簇拥着直送至洪福寺中,又诵经拜忏,做法事、功德,有如鼎沸,烧香礼拜的男女拥挤不开。
真是: 舍身不已又舍财,指望抛砖引玉来。
佛法何尝全在此?贪愚堕落实堪哀! 唐三藏与孙悟空看了这些光景,不胜叹息道:“君王果是好道,只可惜被这些愚僧鼓惑,以致好道不明,行此妖妄之事,并我佛度世慈悲,救人善念,都成愆孽矣!”孙悟空道:“邪魔成极,决无不衰之理,佛师且耐心守之,自然有变。
” 果然激动了一位大臣。
这位大臣是邓州南阳人,姓韩名愈,表字退之,别号昌黎;官拜刑部侍郎,为人忠直敢言,立身行己,但以圣贤自待。
常对人说,世上若无孔子,我不当在弟子之列。
今日见了宪宗迎请佛骨入大内,不胜感愤道:“孔子斥异端,
此非异端邪说而何?吾不斥之辟之,再有何人?”因恳恳切切上一疏道: 刑部侍郎臣韩愈为请毁佛骨事: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人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戍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
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而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创议除之。
当时群臣才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谊,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
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当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
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请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狥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