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心明清净法 棒喝野狐禅
关灯
小
中
大
第十回 心明清净法 棒喝野狐禅
诗曰:
瑶台皎皎一片月,玉宇棱棱千尺冰,
冷淡家风清净理,如斯方不愧为僧。
又曰: 隔花犬吠大和尚,夹岸藤缠小法师, 白昼野狐灯日盛,不知何处可无为? 话说唐半偈与小行者,辞别了唐王,出离长安大国,往西前进。
此犹是中华地界,一路平安。
不几日,过了巩州地方,行到一处,天色晚了,见路旁一个小庵,小行者扶唐半偈下马,就将行李放在马上,牵了进去借宿。
这庵儿虽小,却十分精严富丽。
二人将走到佛堂,早有一个少年和尚出来迎问道:“二位老师何来?”唐半偈忙问讯道:“贫僧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大雷音寺拜见我佛,求取真解,路过宝方。
因天色晚了,不识地名,敢求宝庵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那和尚道:“我这地方虽犹是唐朝河州卫地方,却因西番哈泌土地辽阔,已不属他管了。
老师既奉天子敕命,乃是天使大法师,怎么没有护卫跟随?却教二位师父落落而来?”唐半偈道:“佛家清净为本,淡薄为宗。
怎敢称天使?怎敢劳护卫?”那僧惊讶道:“老师怎么转如此说。
”一面邀入禅堂,施礼分主客坐下。
一面分付备斋,一面就问:“二位老师大号?”唐半偈道:“贫僧法名大颠,蒙唐天子赐号半偈。
这是小徒,俗号小行者。
敢问院主法号?”那僧道:“小僧贱号慧音,乃天花寺点石大法师第二辈法孙。
”唐半偈因问道:“这等说来,令师祖点石大法师,定是一位有道行、有辩才的善知识了。
”慧音道:“家师祖是西域人,道行辩才一时也说不尽。
只法座下的徒子法孙,以‘定、静、慧’三字排来,每一字足有上千。
这河州地界城里城外,似小僧这样的庵儿约有千余,无一庵不是他的下院。
”唐半偈道:“为何这等富盛?”慧音道:“不瞒老师说,这哈泌地方,不论官宦军民,皆好佛法,又最喜听讲经。
我这家师祖口舌圆活,讲起那因果报应来,耸动得男男女女磕头礼拜,以为活佛,无不信心。
那钱财米粮就如山水一般涌塞而来,故如此富盛。
”正说完,侍者备上斋来,请他师徒二人用过。
慧音复问道:“老师父方才说,奉天子敕命见我佛求解,不知果是真么?”唐半偈道:“现有敕书,怎敢打诳语!”慧音道:“若果是真,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佛事了,何不广为播扬,使善信尊崇,为我佛门荣幸?”唐半偈道:“清净无为,佛教之正也;庄严奢侈,佛教之魔也。
贫僧今日奉旨求解,正欲驱魔归正,安敢复为播扬以益其罪戾。
”慧音微哂道:“老师又来取笑了,播扬正是奉佛,怎么转是罪戾?小僧学微识薄,不敢诘辩。
且请安置吧,待明日家师祖再细细请教。
”遂送师徒二人到客房安歇。
正是: 至人欲扫魔归正,邪道思依正作魔, 佛法坦然平似水,黑风一阵忽生波。
原来这天花寺的点石法师是个西域人,性极贪淫,专以讲经说法哄骗愚人。
不料,今岁正聚众讲时,忽被孙大圣显形封了,揭不开,没得经讲。
一时不知其故,十分没趣,只推有病下台,约改期再讲。
过了许久,只揭经不开,讲解无时,弄得各寺清冷,布施全无。
师徒们正无法奈何,这慧音忽见唐半偈说奉敕到西天求解,似有缘故,只得连夜报知点石。
点石想道:“当今讲解正盛,为何又要求解?莫非唐朝中有甚变头!明日可请他来见一见,就问他这经揭不开的缘故,或者他知道些因由。
”慧音道:“这个唐半偈,为人一味清净冷落,全不象个和尚。
虽于佛法有功,却于大众无益,若使他苦修得志,我佛门弟子都要饿死矣!老师祖还要与子孙做主。
”点石道:“他既以苦修为宗,我偏以极乐为教。
明日等他来时,可传众子孙一时齐集,都要色相庄严,看他动心不动心!”慧音大喜,传出法旨,各各整备,然后归庵歇息。
正是: 佛原不自佛,魔岂为他魔, 一念微分别,天渊隔已多。
到次日天明,唐半偈与小行者起来,吃了早饭,就收拾行李要走。
慧音忙止住道:“我这河州外卫,虽与唐天子命令不甚相通,却犹是唐朝地界。
老师父既奉天子敕命胜此,家师祖也是佛门一位尊宿,岂可不会一面?”唐半偈道:“会一面因好,但急于西行,不敢久稽。
”慧音道:“家师祖住的天花寺去此不远,且是顺路,一会即行,也无耽搁。
”唐半偈道:“既是顺路就去。
”遂不上马,叫小行者牵着,自同慧音步行。
果不多路,不一时到了天花寺前。
定睛一看,果然好一座齐整寺宇。
但见: 层层殿宇,一望去金碧辉煌,分不出谁楼谁阁;叠叠阶墀,细看来精光璀璨,又何知为玉为珠。
钟鼓相应,闻不了仙梵经声;土木雕镂,瞻不尽庄容佛相。
僧房曲折,何止千间,真是大丛林;初地周遭,足围数里,可称小佛国。
唐半偈看见十分富丽,便不欲进去。
当不得慧音再三拱请,只得步了入去。
到了二山门,唐半偈看见内中十分洁净,就叫小行者同马住下,先自到大殿上拜了佛。
早有一班知客迎请到客堂中去坐,一面献茶,一面叙问来意。
唐半偈因说道:“贫僧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求真解。
路过宝庵,蒙慧音师兄道及点石大法师,道行辩才为当今善知识,不敢径过,特求瞻仰。
”众知客道:“原来如此。
家师祖在禅房静养,不轻易见客。
老师既是天使大法师,慧音进去禀知,自然出堂相见。
”一面说,一面就摆上许多果品、点心来吃茶,坐了足有一个时辰,方听得大殿上法鼓发擂。
众知客就对唐半偈道:“殿上擂鼓,家师祖将出堂了。
”鼓擂三通,然后,一派仙乐隐隐约约,渐次吹近堂来。
唐半偈将眼往堂外一看,只见仙乐间着一队队幢幡宝盖与那香灯净水,簇拥而来,何止有百十队。
到了堂外,都八字分开,独点石和尚带着一、二十个小和尚走入堂来。
唐半偈看那点石和尚怎生打扮: 毗卢帽方方绣佛,锦偏衫缝缝垂珠。
容肥如满月,大亏美食之功;身静若高松,深得安闲之力。
头圆颈直,外相宛然罗汉;性忍心贪,内才实是魔王。
点石进到堂中,看见唐半偈,因问众知客道:“这位可就是唐朝天使法师?”众知客道:“正是。
”点石方殷勤施礼。
唐半偈见点石和尚百般做作,心下不喜,然既到此,只得上前施礼。
二人礼毕,分宾主坐下。
点石就问道:“侍者传言不清,不知老师奉命实是何往?”唐半偈道:“贫僧实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大雷音寺见我佛如来,拜求真解,以解真经。
”点石道:“这三藏真经已流传天下久矣,天下高僧已讲解明矣,哪里还有真解?何必更求!此中必有缘故。
老师远来,定知其详,伏乞朋示。
”唐半偈道:“真经虽国流传天下,然未得真诠,将我佛万善法门,度世慈悲,俱流入讲经说法果报小因,厉民害道。
故我佛不胜怜悯,特遣旃檀功德佛陈玄奘法师,亲临长安,现形天子朝堂,大显神通,命斗战胜佛孙悟空将天下经文尽皆封了,致经一卷一张也揭不开;又明说我佛有真解未传,要天子如昔年求经故事,再遣人去求,求得真解来解真经,方得度世度人的利益。
故唐天子特命贫僧前往,只此便是实情,并无他故。
”点石听了,心下方知,经揭不开是这个缘故。
又想道:“我这法会下有三、四千人,皆靠着讲经说法穿衣吃饭,若依他这等说,我们的教法就要坏了。
”因说道:“据老师说来,句句皆有原委,据小僧听来,句句皆是荒唐。
”唐半偈道:“怎见得是荒唐?”点石道:“若说连这三藏真经都是假的,别有真解,却还说得去。
既说三藏俱是真经,经义已了然明白,解来佛法尊崇天下利益,转又
又曰: 隔花犬吠大和尚,夹岸藤缠小法师, 白昼野狐灯日盛,不知何处可无为? 话说唐半偈与小行者,辞别了唐王,出离长安大国,往西前进。
此犹是中华地界,一路平安。
不几日,过了巩州地方,行到一处,天色晚了,见路旁一个小庵,小行者扶唐半偈下马,就将行李放在马上,牵了进去借宿。
这庵儿虽小,却十分精严富丽。
二人将走到佛堂,早有一个少年和尚出来迎问道:“二位老师何来?”唐半偈忙问讯道:“贫僧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大雷音寺拜见我佛,求取真解,路过宝方。
因天色晚了,不识地名,敢求宝庵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那和尚道:“我这地方虽犹是唐朝河州卫地方,却因西番哈泌土地辽阔,已不属他管了。
老师既奉天子敕命,乃是天使大法师,怎么没有护卫跟随?却教二位师父落落而来?”唐半偈道:“佛家清净为本,淡薄为宗。
怎敢称天使?怎敢劳护卫?”那僧惊讶道:“老师怎么转如此说。
”一面邀入禅堂,施礼分主客坐下。
一面分付备斋,一面就问:“二位老师大号?”唐半偈道:“贫僧法名大颠,蒙唐天子赐号半偈。
这是小徒,俗号小行者。
敢问院主法号?”那僧道:“小僧贱号慧音,乃天花寺点石大法师第二辈法孙。
”唐半偈因问道:“这等说来,令师祖点石大法师,定是一位有道行、有辩才的善知识了。
”慧音道:“家师祖是西域人,道行辩才一时也说不尽。
只法座下的徒子法孙,以‘定、静、慧’三字排来,每一字足有上千。
这河州地界城里城外,似小僧这样的庵儿约有千余,无一庵不是他的下院。
”唐半偈道:“为何这等富盛?”慧音道:“不瞒老师说,这哈泌地方,不论官宦军民,皆好佛法,又最喜听讲经。
我这家师祖口舌圆活,讲起那因果报应来,耸动得男男女女磕头礼拜,以为活佛,无不信心。
那钱财米粮就如山水一般涌塞而来,故如此富盛。
”正说完,侍者备上斋来,请他师徒二人用过。
慧音复问道:“老师父方才说,奉天子敕命见我佛求解,不知果是真么?”唐半偈道:“现有敕书,怎敢打诳语!”慧音道:“若果是真,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佛事了,何不广为播扬,使善信尊崇,为我佛门荣幸?”唐半偈道:“清净无为,佛教之正也;庄严奢侈,佛教之魔也。
贫僧今日奉旨求解,正欲驱魔归正,安敢复为播扬以益其罪戾。
”慧音微哂道:“老师又来取笑了,播扬正是奉佛,怎么转是罪戾?小僧学微识薄,不敢诘辩。
且请安置吧,待明日家师祖再细细请教。
”遂送师徒二人到客房安歇。
正是: 至人欲扫魔归正,邪道思依正作魔, 佛法坦然平似水,黑风一阵忽生波。
原来这天花寺的点石法师是个西域人,性极贪淫,专以讲经说法哄骗愚人。
不料,今岁正聚众讲时,忽被孙大圣显形封了,揭不开,没得经讲。
一时不知其故,十分没趣,只推有病下台,约改期再讲。
过了许久,只揭经不开,讲解无时,弄得各寺清冷,布施全无。
师徒们正无法奈何,这慧音忽见唐半偈说奉敕到西天求解,似有缘故,只得连夜报知点石。
点石想道:“当今讲解正盛,为何又要求解?莫非唐朝中有甚变头!明日可请他来见一见,就问他这经揭不开的缘故,或者他知道些因由。
”慧音道:“这个唐半偈,为人一味清净冷落,全不象个和尚。
虽于佛法有功,却于大众无益,若使他苦修得志,我佛门弟子都要饿死矣!老师祖还要与子孙做主。
”点石道:“他既以苦修为宗,我偏以极乐为教。
明日等他来时,可传众子孙一时齐集,都要色相庄严,看他动心不动心!”慧音大喜,传出法旨,各各整备,然后归庵歇息。
正是: 佛原不自佛,魔岂为他魔, 一念微分别,天渊隔已多。
到次日天明,唐半偈与小行者起来,吃了早饭,就收拾行李要走。
慧音忙止住道:“我这河州外卫,虽与唐天子命令不甚相通,却犹是唐朝地界。
老师父既奉天子敕命胜此,家师祖也是佛门一位尊宿,岂可不会一面?”唐半偈道:“会一面因好,但急于西行,不敢久稽。
”慧音道:“家师祖住的天花寺去此不远,且是顺路,一会即行,也无耽搁。
”唐半偈道:“既是顺路就去。
”遂不上马,叫小行者牵着,自同慧音步行。
果不多路,不一时到了天花寺前。
定睛一看,果然好一座齐整寺宇。
但见: 层层殿宇,一望去金碧辉煌,分不出谁楼谁阁;叠叠阶墀,细看来精光璀璨,又何知为玉为珠。
钟鼓相应,闻不了仙梵经声;土木雕镂,瞻不尽庄容佛相。
僧房曲折,何止千间,真是大丛林;初地周遭,足围数里,可称小佛国。
唐半偈看见十分富丽,便不欲进去。
当不得慧音再三拱请,只得步了入去。
到了二山门,唐半偈看见内中十分洁净,就叫小行者同马住下,先自到大殿上拜了佛。
早有一班知客迎请到客堂中去坐,一面献茶,一面叙问来意。
唐半偈因说道:“贫僧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求真解。
路过宝庵,蒙慧音师兄道及点石大法师,道行辩才为当今善知识,不敢径过,特求瞻仰。
”众知客道:“原来如此。
家师祖在禅房静养,不轻易见客。
老师既是天使大法师,慧音进去禀知,自然出堂相见。
”一面说,一面就摆上许多果品、点心来吃茶,坐了足有一个时辰,方听得大殿上法鼓发擂。
众知客就对唐半偈道:“殿上擂鼓,家师祖将出堂了。
”鼓擂三通,然后,一派仙乐隐隐约约,渐次吹近堂来。
唐半偈将眼往堂外一看,只见仙乐间着一队队幢幡宝盖与那香灯净水,簇拥而来,何止有百十队。
到了堂外,都八字分开,独点石和尚带着一、二十个小和尚走入堂来。
唐半偈看那点石和尚怎生打扮: 毗卢帽方方绣佛,锦偏衫缝缝垂珠。
容肥如满月,大亏美食之功;身静若高松,深得安闲之力。
头圆颈直,外相宛然罗汉;性忍心贪,内才实是魔王。
点石进到堂中,看见唐半偈,因问众知客道:“这位可就是唐朝天使法师?”众知客道:“正是。
”点石方殷勤施礼。
唐半偈见点石和尚百般做作,心下不喜,然既到此,只得上前施礼。
二人礼毕,分宾主坐下。
点石就问道:“侍者传言不清,不知老师奉命实是何往?”唐半偈道:“贫僧实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大雷音寺见我佛如来,拜求真解,以解真经。
”点石道:“这三藏真经已流传天下久矣,天下高僧已讲解明矣,哪里还有真解?何必更求!此中必有缘故。
老师远来,定知其详,伏乞朋示。
”唐半偈道:“真经虽国流传天下,然未得真诠,将我佛万善法门,度世慈悲,俱流入讲经说法果报小因,厉民害道。
故我佛不胜怜悯,特遣旃檀功德佛陈玄奘法师,亲临长安,现形天子朝堂,大显神通,命斗战胜佛孙悟空将天下经文尽皆封了,致经一卷一张也揭不开;又明说我佛有真解未传,要天子如昔年求经故事,再遣人去求,求得真解来解真经,方得度世度人的利益。
故唐天子特命贫僧前往,只此便是实情,并无他故。
”点石听了,心下方知,经揭不开是这个缘故。
又想道:“我这法会下有三、四千人,皆靠着讲经说法穿衣吃饭,若依他这等说,我们的教法就要坏了。
”因说道:“据老师说来,句句皆有原委,据小僧听来,句句皆是荒唐。
”唐半偈道:“怎见得是荒唐?”点石道:“若说连这三藏真经都是假的,别有真解,却还说得去。
既说三藏俱是真经,经义已了然明白,解来佛法尊崇天下利益,转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