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回引蟾仙师露本相阿丹小国抗天兵
关灯
小
中
大
第八十四回引蟾仙师露本相阿丹小国抗天兵
诗曰:
作曲是佳人,制名由巧匠。
鹍弦时莫并,凤管还相向。
随歌唱更发,逐舞声弥亮。
宛转度云笼,逶迤出蕙帐。
长随画堂里,承恩无所让。
却说国师老爷接着笛儿在手里,点两点头,说道:“我认得了。
”元帅道:“认得是那里来的?”国师道:“且从容告诉你。
待等仙师出来,贫僧亲眼见他见儿,一总才实。
”道犹未了,蓝旗官报道:“引蟾仙师骑了一匹青牛,挎了两口双刀,声声叫道:“是那个又偷了他的铁笛,是那个又串拐了他的地里鬼,在那里恨上恨下,咬牙切齿,好不利害也!”国师道:“待贫僧出去看他看儿。
”国师站在船头上看了一会,说道:“这畜生在这里这等维持,全然迷失了真性!”众人只说国师老爷骂那仙师坐下的青牛,那晓得说得就是那个仙师。
国师老爷说道:“你们都站着,我去就来。
” 国师轻移几步,只见白云惨惨的围住了国师,一会儿就不看见在那里去了。
去到了敌楼之下,把个圆帽旋一旋,除将下来,头顶上就透出一道金光。
金光里面就现出了佛爷爷的丈六紫金身,左有阿难,右有释伽,前有青狮白象,后有韦驮天尊。
佛爷喝声道:“畜生!你在这里做甚么?”引蟾仙师听见说“畜生”两个字,心下就虚,抬起头来,猛空的是个佛爷爷在上,心里吃好一大惊,想说道:“怪得这些宝船来下西洋,抚夷取宝,原来是我佛爷爷在上面。
”未及开口答应,佛爷爷又叫声:“利名星何在?”只见一声响,吊下一个牧童来,一手一条鞭,喝声:“那里走!”恰好在青牛背上,驮的也是一条牛,只是颜色是个纯白的。
一个牧童骑着一只白牛,腾空而起,止剩得一条青牛在这里,没发落处。
国师收了金光,云收雾卷,又在船头上。
二位元帅说道:“敢问国师老爷,这是一段甚么缘故?”国师道:“这个话尽长哩!”天师道:“难得国师这等妙用,也要请教一番。
”国师道:“当原先佛母怀了佛爷爷在身上,未及生育之时,归宁母家。
过婆罗山上,行了几里,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只白牛,吹着一管铁笛。
佛母听见他吹得腔调不凡,心上有些骇异。
渐渐的牧童儿骑着白牛,抹身而过,佛母接过他的铁笛来看一看,原来又是个没孔的笛儿。
佛母说道:‘娃娃,你这个笛儿又是铁的,又是没孔的,怎么吹得这等响哩?’牧童道:‘我佛母,你有所不知,短笛横牛背,各人传授不同。
’佛母道:‘假如我们也吹得响么?’牧童笑一笑儿,说道:‘我佛母,你吹得响时,你就是个治世老母,我就把这管铁笛和这只白牛,都送了你罢。
’佛母拿起来吹上一声,声音响亮;吹上几声,几声按律。
牧童跳下牛来,磕两个头,连铁笛连白牛,都送与佛母,牧童腾空而去。
佛母得了白牛不至紧,生下佛爷爷来没有乳,就把这个白牛乳养了佛爷爷。
故此传到至今,世上吃斋的吃乳饼,就是这个缘故。
”元帅道:“似此之时,这条白牛的功德不小。
”国师道:“白牛岂是等闲!按天上的(革乞)鞈星。
那牧童儿又是个等闲的!按天上的利名星。
只有利名星牵得(革乞)鞈星动。
后来白牛归了佛道,这如今睡在佛爷爷莲台之下。
牧童脱了凡骨,快活天堂之上。
只有牧童儿牵得这个白牛动。
”元帅道:“适来牧童儿骑着白牛上天去,可就是这两个么?”国师道:“引蟾仙师就是莲台之下的白牛,思凡住世,托为仙师。
那管铁笛,就是佛母吹得响的铁笛。
故此贫僧一见铁笛,就晓得他的来历;一见仙师,就认得他是个白牛。
”元帅道:“牧童儿是那里来的?”国师道:“是贫僧叫他下来,收服这个白牛上去。
”元帅道:“铁笛何不还他去罢?”国师道:“牧童儿手里拿的鞭,就是那管铁笛。
”元帅道:“他怎么得去?”国师道:“是贫僧与他去的。
”天师道:“佛爷妙用,功德无量。
”老爷道:“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不去拜请国师,空费了这许多手脚。
” 王爷道:“我学生初到山下,意思要捉住百里雁。
我写在石板上,说道:“雁飞不到处,人被利名牵。
’怎么今日牧童果是个利名牵,仙师又是牧童收去?偶尔中耳如此。
”当有地里鬼听见王爷讲话,跪上前来,说道:“前日仙师看见王爷题这两句诗,心中闷闷不快,原来也是这等一个缘故。
”天师道:“即此一事,可见得天下的事,都非是偶然。
” 老爷道:“还有那条青牛,不知是个甚么出外?”国师道:“叫来我问他。
”即时叫过青牛来。
国师道:“你是个牛么?”青牛道:“小的是戴嵩画的青牛,修行这几百年,才略有些意思,就被那位仙师老爷骑将来,左要变化,右要飞腾,吃许多亏苦。
那里晓得他是条白牛!”天师道:“你可脱化么?”青牛道:“还是个牛,不曾脱化。
”国师道:“你还有一牛轮回,到了双泯,自然脱化。
”青牛道:“千载难逢,望乞佛爷爷指教!”国师道:“初然是个未牧,未经童儿牧养之时,浑身上是玄色: 生狞头角怒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嘉苗。
第二就是初调,初穿鼻之时,鼻上才有些白色: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治,犹得山童尽力牵。
第三是受割,为童儿所制,头是白的: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四是回首晓得,转头之时,连颈脖子都是白色: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求肯全相许,犹把芒绳日系留。
第五是驯伏,性渐顺习之时,和童儿相亲相伴,半身俱变白色: 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第六是无碍,到了无拘无束的田地,浑身都白得来,只是后豚一条黑色: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第七到任运,任意运动,无不适宜,浑身都变得是白,只有一个尾子还是本色: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飧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第八到相忘,牛与童儿,两下相忘,是不识不知的境界,浑身都是白色,脱化了旧时皮袋子。
牛白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第九是独照,不知生之所在,止剩得一个童儿: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第十是双泯,牛不见人,人不见牛,彼此浑化,了无渣滓:人牛不见了无踪,明月光寒万里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说了十牛,国师又问道:“你可晓得么?”青牛道:“晓得了。
”“晓得”两个字,还不曾说得了,只见青牛身子,猛空间是白。
国师道:“你是晓得已自到了相忘的田地。
”道犹未了,一声响,一只白牛就变做一个白衣童儿朝着老爷礼拜皈依。
国师道:“再进一步就是了。
”一阵清风,就不见了那个童儿。
只见天上一轮月,月白风清,悠悠荡荡。
天师道:“佛力无边,广度众生。
这个青牛何幸!得遇老爷超凡入圣。
”国师道:“阿弥陀佛!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那牧童即是人,牛即是心。
双泯即人心俱浑化,而证于本然之道。
阿弥陀佛!心孰不有?有则当修。
道孰不具?具则当证。
牛用可驯,心岂不可修。
心既可修,道岂不可证。
不修心,不证道:“即牛之不苦。
阿弥陀佛!” 道犹未了,蓝旗官报道:“诸将统领军马,攻破了四门,拿住国王及大小番官番吏,都在帐前,请元帅钧旨定夺。
”元帅道:“无道之君,上逆天命,下虐生民。
叫刀斧手过来,一概都砍了他的头,把这满城番子都血洗了他。
”三宝老爷怒发雷霆,双眉直竖。
王爷也不好劝得天师也不好劝得。
只有国师慈悲为本,说道:“元帅在上,看贫僧薄面,饶了他们罢!”国师比别人不同,凡事多得他的佛力,元帅不好违拗,只得吩咐且住。
国师又叫过那一干人来,吩咐道:“怪不得你们负固不服,本等你们是个白眼无珠,不识好列。
也罢,自今以后,也不许在这里立国,也不许你们在这里为王,也不许你们众人在这里做甚么番官番吏。
”番王道:“我们若不自为一国,我们这个银眼,却入不得那些番子的帮。
”国师道:“不立国,自然都是乌眼珠儿,自然入得邦。
”——佛爷的言语,就是金口玉言。
后来银眼国果真的白眼睛却都变做了乌珠儿,故此银眼国不见经传。
——元帅发放那番王番官番吏回去。
元帅又查他国中。
原有两个左右头目,是个知天命的,叫他来受赏。
却都远去了,无踪迹可查,一面收营拔寨,一面传令开船。
叙功颁赏,各各有差。
船行无事,行了二十多日,蓝旗官来报道:“前面又是一个国。
”元帅道:“先收船,收船之后,却差游击将军传上虎头牌去。
”元帅有令,各自收船。
刚收得船住,只见一个番官头上缠着一幅布,身上穿着一件细布长衫,脚下着的是双靴,走上船来,自称为总兵官,要见元帅。
蓝旗官禀明,放他进来参见元帅,行跪拜之礼,元帅道:“你这国叫做甚么国?”番官道:“小国叫做阿丹国。
”元帅道:“你国王叫做甚么名字?”番官道:“叫做昌吉刺。
”元帅道:“大小官员有多少哩?”番官道:“文武两班共有五百多员。
”元帅道:“军马有多少?”番官道:“马步兵有八千之多。
”元帅道:“可有城池么?”番官道:“枕山襟海,城小而坚。
”元帅道:“你国王还是好文?‘还是好武?”番官道:“树德怀仁,务农讲武。
”元帅道:“你此来奉国王之命么?”番官道:“人臣无外境之交,岂有不奉王命者!”元帅道:“国王此来,是个甚么意思?”番官道:“也不过是个送往迎来之常道,苦无他意。
”元帅道:“你叫甚么名字?”番官道:“我叫做来摩阿。
”元帅道:“你回去拜上你的国王,我们是大明国朱皇帝驾下钦差,来这里抚夷取宝。
如有我中朝元宝,取将回去;如无,只用一纸降表,此外别无事端。
我有一面虎头牌,是个头行来历,你带去你国王看着,就见明白。
倘蒙礼让相先,明日再会。
即拒以兵戈,亦不出三日之外。
”来摩阿唯唯而去。
老爷道:“番官此来何意?”王爷道:“来意不善。
”老爷道:“怎么得?”王爷道:“既有好意,国王亲自会来。
国王不来,便以礼来,岂有单差一个官!况兼应对之间,尽觉得便利,其来意可知矣。
”老爷道:“只有八千兵,怕他做甚么。
”王爷道:“再
鹍弦时莫并,凤管还相向。
随歌唱更发,逐舞声弥亮。
宛转度云笼,逶迤出蕙帐。
长随画堂里,承恩无所让。
却说国师老爷接着笛儿在手里,点两点头,说道:“我认得了。
”元帅道:“认得是那里来的?”国师道:“且从容告诉你。
待等仙师出来,贫僧亲眼见他见儿,一总才实。
”道犹未了,蓝旗官报道:“引蟾仙师骑了一匹青牛,挎了两口双刀,声声叫道:“是那个又偷了他的铁笛,是那个又串拐了他的地里鬼,在那里恨上恨下,咬牙切齿,好不利害也!”国师道:“待贫僧出去看他看儿。
”国师站在船头上看了一会,说道:“这畜生在这里这等维持,全然迷失了真性!”众人只说国师老爷骂那仙师坐下的青牛,那晓得说得就是那个仙师。
国师老爷说道:“你们都站着,我去就来。
” 国师轻移几步,只见白云惨惨的围住了国师,一会儿就不看见在那里去了。
去到了敌楼之下,把个圆帽旋一旋,除将下来,头顶上就透出一道金光。
金光里面就现出了佛爷爷的丈六紫金身,左有阿难,右有释伽,前有青狮白象,后有韦驮天尊。
佛爷喝声道:“畜生!你在这里做甚么?”引蟾仙师听见说“畜生”两个字,心下就虚,抬起头来,猛空的是个佛爷爷在上,心里吃好一大惊,想说道:“怪得这些宝船来下西洋,抚夷取宝,原来是我佛爷爷在上面。
”未及开口答应,佛爷爷又叫声:“利名星何在?”只见一声响,吊下一个牧童来,一手一条鞭,喝声:“那里走!”恰好在青牛背上,驮的也是一条牛,只是颜色是个纯白的。
一个牧童骑着一只白牛,腾空而起,止剩得一条青牛在这里,没发落处。
国师收了金光,云收雾卷,又在船头上。
二位元帅说道:“敢问国师老爷,这是一段甚么缘故?”国师道:“这个话尽长哩!”天师道:“难得国师这等妙用,也要请教一番。
”国师道:“当原先佛母怀了佛爷爷在身上,未及生育之时,归宁母家。
过婆罗山上,行了几里,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只白牛,吹着一管铁笛。
佛母听见他吹得腔调不凡,心上有些骇异。
渐渐的牧童儿骑着白牛,抹身而过,佛母接过他的铁笛来看一看,原来又是个没孔的笛儿。
佛母说道:‘娃娃,你这个笛儿又是铁的,又是没孔的,怎么吹得这等响哩?’牧童道:‘我佛母,你有所不知,短笛横牛背,各人传授不同。
’佛母道:‘假如我们也吹得响么?’牧童笑一笑儿,说道:‘我佛母,你吹得响时,你就是个治世老母,我就把这管铁笛和这只白牛,都送了你罢。
’佛母拿起来吹上一声,声音响亮;吹上几声,几声按律。
牧童跳下牛来,磕两个头,连铁笛连白牛,都送与佛母,牧童腾空而去。
佛母得了白牛不至紧,生下佛爷爷来没有乳,就把这个白牛乳养了佛爷爷。
故此传到至今,世上吃斋的吃乳饼,就是这个缘故。
”元帅道:“似此之时,这条白牛的功德不小。
”国师道:“白牛岂是等闲!按天上的(革乞)鞈星。
那牧童儿又是个等闲的!按天上的利名星。
只有利名星牵得(革乞)鞈星动。
后来白牛归了佛道,这如今睡在佛爷爷莲台之下。
牧童脱了凡骨,快活天堂之上。
只有牧童儿牵得这个白牛动。
”元帅道:“适来牧童儿骑着白牛上天去,可就是这两个么?”国师道:“引蟾仙师就是莲台之下的白牛,思凡住世,托为仙师。
那管铁笛,就是佛母吹得响的铁笛。
故此贫僧一见铁笛,就晓得他的来历;一见仙师,就认得他是个白牛。
”元帅道:“牧童儿是那里来的?”国师道:“是贫僧叫他下来,收服这个白牛上去。
”元帅道:“铁笛何不还他去罢?”国师道:“牧童儿手里拿的鞭,就是那管铁笛。
”元帅道:“他怎么得去?”国师道:“是贫僧与他去的。
”天师道:“佛爷妙用,功德无量。
”老爷道:“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不去拜请国师,空费了这许多手脚。
” 王爷道:“我学生初到山下,意思要捉住百里雁。
我写在石板上,说道:“雁飞不到处,人被利名牵。
’怎么今日牧童果是个利名牵,仙师又是牧童收去?偶尔中耳如此。
”当有地里鬼听见王爷讲话,跪上前来,说道:“前日仙师看见王爷题这两句诗,心中闷闷不快,原来也是这等一个缘故。
”天师道:“即此一事,可见得天下的事,都非是偶然。
” 老爷道:“还有那条青牛,不知是个甚么出外?”国师道:“叫来我问他。
”即时叫过青牛来。
国师道:“你是个牛么?”青牛道:“小的是戴嵩画的青牛,修行这几百年,才略有些意思,就被那位仙师老爷骑将来,左要变化,右要飞腾,吃许多亏苦。
那里晓得他是条白牛!”天师道:“你可脱化么?”青牛道:“还是个牛,不曾脱化。
”国师道:“你还有一牛轮回,到了双泯,自然脱化。
”青牛道:“千载难逢,望乞佛爷爷指教!”国师道:“初然是个未牧,未经童儿牧养之时,浑身上是玄色: 生狞头角怒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嘉苗。
第二就是初调,初穿鼻之时,鼻上才有些白色: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治,犹得山童尽力牵。
第三是受割,为童儿所制,头是白的: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四是回首晓得,转头之时,连颈脖子都是白色: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求肯全相许,犹把芒绳日系留。
第五是驯伏,性渐顺习之时,和童儿相亲相伴,半身俱变白色: 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第六是无碍,到了无拘无束的田地,浑身都白得来,只是后豚一条黑色: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第七到任运,任意运动,无不适宜,浑身都变得是白,只有一个尾子还是本色: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飧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第八到相忘,牛与童儿,两下相忘,是不识不知的境界,浑身都是白色,脱化了旧时皮袋子。
牛白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第九是独照,不知生之所在,止剩得一个童儿: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第十是双泯,牛不见人,人不见牛,彼此浑化,了无渣滓:人牛不见了无踪,明月光寒万里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说了十牛,国师又问道:“你可晓得么?”青牛道:“晓得了。
”“晓得”两个字,还不曾说得了,只见青牛身子,猛空间是白。
国师道:“你是晓得已自到了相忘的田地。
”道犹未了,一声响,一只白牛就变做一个白衣童儿朝着老爷礼拜皈依。
国师道:“再进一步就是了。
”一阵清风,就不见了那个童儿。
只见天上一轮月,月白风清,悠悠荡荡。
天师道:“佛力无边,广度众生。
这个青牛何幸!得遇老爷超凡入圣。
”国师道:“阿弥陀佛!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那牧童即是人,牛即是心。
双泯即人心俱浑化,而证于本然之道。
阿弥陀佛!心孰不有?有则当修。
道孰不具?具则当证。
牛用可驯,心岂不可修。
心既可修,道岂不可证。
不修心,不证道:“即牛之不苦。
阿弥陀佛!” 道犹未了,蓝旗官报道:“诸将统领军马,攻破了四门,拿住国王及大小番官番吏,都在帐前,请元帅钧旨定夺。
”元帅道:“无道之君,上逆天命,下虐生民。
叫刀斧手过来,一概都砍了他的头,把这满城番子都血洗了他。
”三宝老爷怒发雷霆,双眉直竖。
王爷也不好劝得天师也不好劝得。
只有国师慈悲为本,说道:“元帅在上,看贫僧薄面,饶了他们罢!”国师比别人不同,凡事多得他的佛力,元帅不好违拗,只得吩咐且住。
国师又叫过那一干人来,吩咐道:“怪不得你们负固不服,本等你们是个白眼无珠,不识好列。
也罢,自今以后,也不许在这里立国,也不许你们在这里为王,也不许你们众人在这里做甚么番官番吏。
”番王道:“我们若不自为一国,我们这个银眼,却入不得那些番子的帮。
”国师道:“不立国,自然都是乌眼珠儿,自然入得邦。
”——佛爷的言语,就是金口玉言。
后来银眼国果真的白眼睛却都变做了乌珠儿,故此银眼国不见经传。
——元帅发放那番王番官番吏回去。
元帅又查他国中。
原有两个左右头目,是个知天命的,叫他来受赏。
却都远去了,无踪迹可查,一面收营拔寨,一面传令开船。
叙功颁赏,各各有差。
船行无事,行了二十多日,蓝旗官来报道:“前面又是一个国。
”元帅道:“先收船,收船之后,却差游击将军传上虎头牌去。
”元帅有令,各自收船。
刚收得船住,只见一个番官头上缠着一幅布,身上穿着一件细布长衫,脚下着的是双靴,走上船来,自称为总兵官,要见元帅。
蓝旗官禀明,放他进来参见元帅,行跪拜之礼,元帅道:“你这国叫做甚么国?”番官道:“小国叫做阿丹国。
”元帅道:“你国王叫做甚么名字?”番官道:“叫做昌吉刺。
”元帅道:“大小官员有多少哩?”番官道:“文武两班共有五百多员。
”元帅道:“军马有多少?”番官道:“马步兵有八千之多。
”元帅道:“可有城池么?”番官道:“枕山襟海,城小而坚。
”元帅道:“你国王还是好文?‘还是好武?”番官道:“树德怀仁,务农讲武。
”元帅道:“你此来奉国王之命么?”番官道:“人臣无外境之交,岂有不奉王命者!”元帅道:“国王此来,是个甚么意思?”番官道:“也不过是个送往迎来之常道,苦无他意。
”元帅道:“你叫甚么名字?”番官道:“我叫做来摩阿。
”元帅道:“你回去拜上你的国王,我们是大明国朱皇帝驾下钦差,来这里抚夷取宝。
如有我中朝元宝,取将回去;如无,只用一纸降表,此外别无事端。
我有一面虎头牌,是个头行来历,你带去你国王看着,就见明白。
倘蒙礼让相先,明日再会。
即拒以兵戈,亦不出三日之外。
”来摩阿唯唯而去。
老爷道:“番官此来何意?”王爷道:“来意不善。
”老爷道:“怎么得?”王爷道:“既有好意,国王亲自会来。
国王不来,便以礼来,岂有单差一个官!况兼应对之间,尽觉得便利,其来意可知矣。
”老爷道:“只有八千兵,怕他做甚么。
”王爷道:“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