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关灯
    另一件大事,或许对后宫的人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但对皇帝,乃至天下有志之士,皆是大事。

     开春的会试以及殿试,招收的读书人与武士全是历朝历代之最,除文试和武试各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之外,还各收了八百余名书生、五百余名武生,共计一千三百余名。

     名次较高者入朝或在京就职,其余不是外放为官,便是受任于皇帝新设的一个七品官,师官。

    这些师官外放到全国各地,主要职责是在朝廷出资建起的学堂里教授入院的学童才识。

    师官戴的是官帽,领的是官俸,干的却是私垫夫子的活,且在各个地方县,还有不受制于地方官的权利,此等利民利国的事情,令天下百姓称赞不绝,直道吾皇英明。

     武官考的是文武全才,文试不如书生们苛刻,却要精通武术兵法具备谋略之术,最后选出来的三甲虽不尽隆庆帝的意,但也算是聊慰于心。

     很多次隆庆帝坐在龙椅上高高俯视这些新加入的年轻官员和武将,再看看旁边那些冷眼旁观,或暗中探测哪些可以挖为己用,为自己的势力添砖加瓦的老臣子,心中也不由怀着一丝冷然,一些期待。

     他是皇帝,不会让底下的众臣子坐大自己的势力,他会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在他们最得意的时候,一举打垮,让他们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而最后,真正聪明,知道如何明哲保身,知道怎么在这种局势下生存并努力爬上来,并且效忠于他这个皇帝的人,就是他真正要用的人! 这件事,看似和后宫的大事并无什么牵扯,但是事后,还是有人发现了种种端倪,皇帝早已经在布局一切。

    他握紧手中所剩不多的棋子,每下一步都要思考良久,每走一步都是深谋远虑,因为,他不仅要和后宫的两个女人斗,他还要面对局势溷乱的朝廷以及国家。

     攘外先安内,此话并不假,但有时候,也要着眼于局势,攘外安内同时进行。

     隆庆帝最后能不能成功,历史证明一切。

     后人也会议论一件事,到底平安纪年的开始,是不是隆庆帝真正要肃清日渐坐大,以致权势冲天的母族的起点?有人说不是,隆庆帝一定在夺回皇权并发现自己这个皇帝还要处处受制时,就已经起了这个念头,并做了布局。

    有人则坚持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十八岁的隆庆帝彻底铲除四位相互争夺皇权的大臣之后,在平安元年伊始,才真正决定站在掣肘他皇权的两位亲人面前。

     第九章 皇帝改年号的事情之前在护卫营里一点消息都没有,宋平安自然一点也不知道,当他知晓这件事时,同样是在食堂,正捧起碗努力往嘴里扒饭,结果和自己交情不错的同伙拍拍他的肩膀坐下来,笑嘻嘻地看他半晌,贼眉鼠眼地说:「宋平安,你爹给你取的这名字好啊,平安平安,还是送平安,多吉祥啊。

    」 宋平安一头雾水瞟他一眼,一边扒饭。

     「你知道不,皇上今天改年号了,知道改成啥年号不,就改成平安!」 宋平安一口饭卡在喉咙里,呛得他又是用手掐又是咳得眼泪扑簌簌地流,弯腰拍胸,折腾得难受。

     这个人在一旁感慨。

    「看把这孩子给激动的!」 回去的路上,认识他的人从前都是傻小子、二愣子、木头、石头的叫,今天见到他都是笑嘻嘻地冲他直乐。

    :「平安来了!平安还好嘛!平安过来让我瞅瞅。

    」弄得他好生尴尬,最后摸着墙根,躲着人走。

     回到家,他爹难得的在家,更难得的站在家门口和邻居闲聊。

     「宋老头,你可真有远见,给儿子取名叫平安,如今可是和年号同名啦,本事得很!」 「没有没有,当初生他时就指望和亲人团聚以后平平安安的,哪想这么多,哈哈,哈哈!哎,小子,才回来又想跑哪去!」开怀大笑的宋老爹眼一瞟,望见儿子躲着走的背影,赶紧喊。

     「我去见一见朋友!」宋平安一边跑一边喊。

     「你这臭小子,你陆大伯陈大叔张婶子贺大妈小六儿可一直等你咧,快回来──哎,真是,你晚上可得赶回来吃饭,你娘准备好了饭菜。

    」 见儿子跑远了,宋老爹只得扯开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