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关灯
    邱三桥和寻逸在医院大门口打了辆出租车。

    坐进车里以后,邱三桥对自己的学生说:“咱们下周末再去拜访一下住在大兴区的那个幸存者。

    ” 寻逸点点头,脸依旧绷得紧紧的。

    他思索了一会儿,才开口:“邱老师,谢谢你一直帮我。

    可如果……如果你是因为同情我的遭遇或者同情我爸爸妈妈才这么做的,我宁愿你不插手这件事。

    ” “小寻,我之所以想帮你,一部分原因的确是出于对你和你父母的同情,但更重要的是我很想帮你还原十五年前沉船事故的真相。

    虽然我与你父亲只有几面之缘,算不上是朋友,但我非常敬佩你父亲的为人,不想让他离去得这样不明不白。

    ”说这句话的时候,邱三桥在心里捏了把汗,毕竟对于他这种性格的人而言,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扯段谎实在不容易。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从没有害自己的学生的意思,这让他稍感慰藉。

     “谢谢。

    ”寻逸的目光柔总算柔和下来,不过他的视线仅仅和男人交汇了一下,就移到了窗外的几朵流云上去了。

     出租车开得很快,用了不到五分钟就把邱三桥和寻逸拉到了法大校门口。

    二人进了校门,并肩走在宽阔的宪法大道上。

     邱三桥忍不住问:“小寻,我想问一句,如果找到了凶手,你打算怎么做?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可能,凶手并非真的想谋害你父亲,他或者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迫不得已。

    ” 寻逸推了推眼镜,不假思索地回答:“邱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

    我个人认为如果事情的真相真的如你所说,情理上我们或许可以对那些人的行为做出一定理解,但是在法律上,故意杀人的行为是永远不可以被宽宥的被谅解的,因为任何人都没有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

    就算是迫不得已,也不能以坏的手段来达成好的结果,不是么。

    ”寻逸言辞铿锵,一点儿让步的意思都没有。

     邱三桥喉咙一紧,舌尖泛上一片苦涩因为男生刚才的一番话直接给他判了死刑,连一点儿情面都不留。

    但此时此刻,他实在不好表态,只能闭紧了嘴巴,保持沉默。

     “我爸爸的案子在咱们国家还没有先例。

    我也曾矛盾过,如果那些把我爸爸扔下船的人是迫于生存的威胁,他们到底该不该负法律责任。

    前几天在法哲学课上,姜老师提到了英国很早以前发生的‘木犀草号’公海吃人案,她说如果不对被告人进行严惩的话,就代表法院授权所有的船长,在食物供给不足的时候吃掉他们的船员或者服务生,我十分赞同她的观点。

    ”寻逸说话的声音很低很低,但很有力,一下一下地划在邱三桥的耳膜上。

     邱三桥在法大教了近十年的比较刑法学,也一直断断续续地在外面兼职律师,什么样的案子没见过,说服一个刚入学的研究生根本不成问题。

     如果说到本国刑法,邱三桥可以讲讲自己这么多年处理案子的经验,也能结合国内几大法学泰斗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想法;如果谈到英美刑法,他完全可以站在杰里米·边沁的角度上用功利主义哲学的观点来反驳,更可以引用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帕累托最优原则高谈阔论一番。

    但是就在寻逸刚刚讲那一番话的时候,他突然发觉当书中的案例活生生在自己身上上演的时候,任何辩护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站不住脚。

    他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如何能说服得了寻逸。

     邱三桥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只得转了话题,问了句:“对了,小寻,下周二是戴老师的生日,他要请咱们院的师生吃饭,就在食堂的点餐区,往年咱院的老师都带新招的学生过去,你有空过来吗?” 寻逸本能地想去拒绝,但转念一想如果到时候别的老师带着学生来了,而自己老师是一个人去的话,面子上估计会挂不住,于是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

     走到岔路口的时候,寻逸少见地主动开口说了句:“老师,今天我有些累了,就不去学院了。

    ” “嗯,注意身体。

    ”邱三桥竟莫名地感到轻松。

     寻逸透过金丝边儿眼镜打量着自己的老师,有些突兀地评价了一句:“其实,蓝色很适合你。

    ”其实这番话他刚才不过是在心里想想,并没有打算告诉男人,但一没留神,这些字就从舌尖滑出来了。

     进入论坛模式1533/787/9 邱三桥怔了怔,一时间没能理解寻逸话里的潜台词,因为这种话实在不像从那孩子嘴里说出来的。

    当他努力地去思考如何回答比较妥当,不会引起误会的时候,男生已经转身离开了。

     寻逸刚离开,邱三桥的手机就响了,他一边儿往学院走,一边儿按下“接听”键,温柔地唤了声:“妈。

    ” 电话那头儿的老人一听到自己儿子的声音,立刻笑了,问道:“小桥,最近工作忙不忙?” “不忙。

    妈,你身体怎么样?眼睛怎么样?” “身体还是老样子,都已经是老胳膊老腿了,就不指望能好了,别再严重就行。

    眼睛……也就之前那个样子,不好不坏。

    ”老人故作轻松的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

     “妈,我还是把你接过来住吧,房子已经买好了,在市中心,周围都是老建筑,胡同什么的,你应该住得惯。

    你过来以后我能多照顾照顾你,多陪陪你。

    ”其实邱三桥已经不止一次这么提议了。

     老人在电话里用和以往相同的理由推托:“我在青岛都住了四十多年了,不想再挪地方了,麻烦。

    房子就留给我的小孙子小孙女,市中心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