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勤勉还不如懒惰有用

关灯
    “那么……难道这位皇帝懒惰至极?从不临朝,沉溺玩乐,骄奢淫逸,毫无节制,是个昏庸 满心愤怒的朱元璋不由自主地瞪了朱标一眼。

     那个远在后世的不孝子孙,他是够不到的。

     不过现在还有儿子在身边,虽然这个**也是不孝子孙,但总归离得近一些。

     而太子作为他的儿子,比起那个不肖子孙,显然更令人生厌。

     朱标被父亲这凌厉的一眼瞪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随即明白过来,心中满是无奈。

     父亲这是把账全都算到自己头上了? 可他自己也恨不得亲手打死这个不孝之徒! 哪有这样的道理? “当时的大明还是有贤才的,也有一批骁勇善战之人。

     只是后来某人上台后,太过急功近利了。

     他很勤奋,做出不少决策和努力。

     但实际上,他的勤勉还不如懒惰有用。

    ” 若非他这般勤勉,大明其实也不会败亡得如此迅速。

     倘若他整日无所事事,只在深宫内苑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每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间,任由朝廷各司照旧运作,那大明江山定然不会如此之快地倾覆。

     他越是努力,犯下的错误也就越多,大明离衰亡便越近。

     除此之外,在他短短十七年的统治期间,就已经更换了五十多位首辅…… 韩成的声音依旧回荡,讲述着他所了解的明末时期的一些情况。

     “等等,这所谓首辅究竟是何物? 听来似乎十分重要。

    ” 此时正值洪武十五年,洪武十三年之时,胡惟庸已被处决。

     丞相制度也随之废止。

     朱元璋担忧宰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于是干脆废除了宰相职位。

     改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样一来,他在处理政务时便不必再受诸多束缚。

     大明不会再出现像李善长在世时那样,即便不当宰相也能号令群臣、调动全国资源与自己抗衡的局面。

     真正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对此,朱元璋颇为自得,认为此举极为巧妙。

     有了这样的安排,大明的皇权便无需再惧怕相权的挑战。

     但为何根据韩成所述,又出现了首辅呢? “陛下,您废除了宰相制度,这对您而言确实减轻了许多政务负担,提高了中枢运作效率,避免了相权与皇权之间的争斗。

     然而您应当明白,并非所有人都如您这般精力旺盛,每天加班加点,甚至更加拼命,全身心投入国事之中,视处理政务为乐趣,不知疲倦,难以自拔。

     废除宰相后,一切事务都要由天子亲自处置,这就意味着天子的工作负荷会大大加重。

     这对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压力。

     因此后来便产生了内阁这一机构。

     内阁负责处理国政,为奏章拟定初步意见。

     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归于皇帝…… 至于首辅,则是内阁中的首要人物。

    ” 首辅虽名为首辅,但职权之重与昔日丞相相差无几。

     相较之下,这所谓的首辅,在权力、地位等方面远逊于过去的丞相。

     韩成话音刚落,朱元璋又忍不住怒斥那些不肖子孙。

    他耗费多年心血废除丞相制,吸取李善长等人的教训,好不容易才推行下去,结果这些人竟然另设内阁,还弄了个首辅出来。

     这岂不是前功尽弃?!冷静下来后,朱元璋意识到韩成所言也有几分道理。

    并非人人能如他这般勤政,所以内阁制度出现也属正常。

     内阁、首辅、票拟、皇权……这些问题在朱元璋脑海中盘旋。

    他觉得这或许是条可行之路,值得深入思考。

    未来也许可以主动引入这种体制。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更想知道那些不孝子孙究竟有何荒唐之举,导致明朝灭亡。

    了解内阁运作后,朱元璋愤怒不已,不明白为何十七年间换了五十多位首辅。

     这不是儿戏吗?首辅换得太频繁,根本无法施展抱负。

    一名首辅从上任到理顺事务、制定政策、落实执行,至少需要几年时间,频繁更替只会让一切陷入混乱。

     "混账!真是个十足的混账!! 我怎么会生出这么个不成器的后代?!!" 他又一次忍不住瞪向朱标。

     朱标被朱元璋瞪得心中委屈。

     罢了,你骂你的不成器后代,干嘛瞪着我呢?这又是哪门子的道理? 朱元璋原本还在想,这种成年后登基为帝、寿命不短又勤勉治国的人,怎么会让大明在他手上灭亡。

     可如今,听完了韩成的叙述后,他信了。

     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大明不亡才叫奇怪! "告诉我,这个不成器的子孙还有什么荒唐透顶的举动?" 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凝视韩成,一字一句地问道。

     他今日豁出去了,一定要看看这个愚蠢至极的人,究竟还能愚蠢到何种地步! 一旁的朱标听到这话,迟疑片刻。

     想想看,都已经做了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