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大明岂能安享太平?
关灯
小
中
大
“陛下,这样可不行,这不是强盗行径吗?”
“朕在自己屋里拿东西,算什么强盗?这叫拿,不叫抢。
” 看着眼前这位朱元璋,韩成对他的厚脸皮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愧是讨过饭、干过大事业的人,脸皮就是厚。
“明天做吧,今天是中秋,总该歇息一天。
” 听到这话,朱元璋有点不悦, 中秋又怎样?他这个皇帝还不得休息呢! 自己也没闲着。
这小子怎的比自己这个皇帝还懒? 不过,今天不制香皂是韩成的底线,绝不能妥协。
见韩成今日执意不做,朱元璋也只能暂时退一步。
当晚,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寻访胡充妃了,改往定妃处安歇,定妃虽不及胡充妃那般狂放…… 宁国公主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归。
初来时,心中满是忧虑,唯恐父皇再度迁怒韩成。
离去时,思绪翻涌,只觉脑海一片混乱。
心中唯有宁静二字可求…… …… “你跟我说说标儿的事情。
” ------------ “你跟我说说标儿的事情。
” 朱元璋在确认韩成明日便会开始制作香皂后,心满意足地准备告辞。
不料,刚行至半途,却又回头看着韩成,抛出这么一句。
原本韩成还颇为喜悦,以为终于能送走这位皇帝了。
接下来便打算思索如何进一步接近皇帝的女儿。
却不曾想,朱元璋竟突然提及此事! “陛下为何此刻问起太子?” 韩成实在不愿让朱元璋就此纠缠下去。
此事若说出口,恐怕朱元璋难以承受,今夜中秋佳节,怕是再无欢愉。
上次借着他对永乐的误解,成功避开了此话题,至少短期内不会被反复提起。
谁知不过数日,朱元璋又旧话重提。
“只是忽然想起,想问问罢了。
” 朱元璋确实是一时兴起。
本未打算今日询问,临行前却突然忆及妹妹生前的叮嘱。
同时,也想起标儿对建州女真的处理方式。
这让他对自己悉心栽培的继承人愈发满意。
他很想通过韩成了解,未来标儿登基后究竟有何作为,成就几何。
他渴望知晓标儿在史册上留下怎样的声名。
对于标儿的历史声名,以及所做之事,朱元璋比关心自己还要上心。
他确信,标儿登基后必将有所建树! 力超先祖! 或许将来,史书会将他与他的标儿并称“洪乐之治”,就像文景之治那样被人铭记。
“陛下,这事容后再议如何?”韩成看着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疑惑:“为何?” 自然是因为韩成想弄些食材,假装精心制作月饼,再将系统赠送的月饼转送给自己的女儿,好对她展开追求。
当然,这些心思韩成绝不会明说。
他说道:“如今太子殿下那边事务繁杂,不是片刻能讲完的。
今日中秋,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难道有什么事比咱们标儿的事更重要吗?”朱元璋有些不满。
韩成答道:“确实有,我打算做些月饼尝尝。
” 朱元璋一脸疑惑。
这就是你口中重要的事? 比说标儿的事还要紧? 哪怕朱元璋已渐渐习惯韩成的不靠谱,此刻听他说出这话,也是一时无语。
只觉满心错愕,甚至有揍人的冲动。
“月饼这种东西,得专人来制才好,不然味道定然不佳。
宫中每年都有人专司此事,待晚上我会让人为你送来一些便是。
你何必费这个神。
既麻烦又难吃,不过是浪费粮食罢了……” “你怎么就知道我做的月饼一定不好吃,是浪费食物?” 韩成不愿多谈朱标之事,便扯到月饼上,试图转移话题。
“技艺各有专长,外行看内行如同隔山。
这点浅显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更别提许多事都精通了。
能在一件事上达到精通已是不易,在几件事上精通更是难得。
你擅长编故事,木工勉强过得去,还能治肺痨,这就很不错了,又怎会懂得做饭做月饼? 就算会,也不过是勉勉强强做出月饼,离美味还差得很远……” 朱元璋边说边开始自我吹嘘:“这也是我设立户籍制度,将人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且在民籍中细分儒、医、阴阳等户籍的深意所在!” 有了这一套户籍体系,就能让每个人专注于一门手艺或职业,如此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自然能大幅进步。
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还能提高办事效率。
俗话说得好,家传手艺总胜他人三分。
这些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长辈学习,技艺自然娴熟。
长辈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而让他们掌握精湛的技艺。
将来
” 看着眼前这位朱元璋,韩成对他的厚脸皮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愧是讨过饭、干过大事业的人,脸皮就是厚。
“明天做吧,今天是中秋,总该歇息一天。
” 听到这话,朱元璋有点不悦, 中秋又怎样?他这个皇帝还不得休息呢! 自己也没闲着。
这小子怎的比自己这个皇帝还懒? 不过,今天不制香皂是韩成的底线,绝不能妥协。
见韩成今日执意不做,朱元璋也只能暂时退一步。
当晚,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寻访胡充妃了,改往定妃处安歇,定妃虽不及胡充妃那般狂放…… 宁国公主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归。
初来时,心中满是忧虑,唯恐父皇再度迁怒韩成。
离去时,思绪翻涌,只觉脑海一片混乱。
心中唯有宁静二字可求…… …… “你跟我说说标儿的事情。
” ------------ “你跟我说说标儿的事情。
” 朱元璋在确认韩成明日便会开始制作香皂后,心满意足地准备告辞。
不料,刚行至半途,却又回头看着韩成,抛出这么一句。
原本韩成还颇为喜悦,以为终于能送走这位皇帝了。
接下来便打算思索如何进一步接近皇帝的女儿。
却不曾想,朱元璋竟突然提及此事! “陛下为何此刻问起太子?” 韩成实在不愿让朱元璋就此纠缠下去。
此事若说出口,恐怕朱元璋难以承受,今夜中秋佳节,怕是再无欢愉。
上次借着他对永乐的误解,成功避开了此话题,至少短期内不会被反复提起。
谁知不过数日,朱元璋又旧话重提。
“只是忽然想起,想问问罢了。
” 朱元璋确实是一时兴起。
本未打算今日询问,临行前却突然忆及妹妹生前的叮嘱。
同时,也想起标儿对建州女真的处理方式。
这让他对自己悉心栽培的继承人愈发满意。
他很想通过韩成了解,未来标儿登基后究竟有何作为,成就几何。
他渴望知晓标儿在史册上留下怎样的声名。
对于标儿的历史声名,以及所做之事,朱元璋比关心自己还要上心。
他确信,标儿登基后必将有所建树! 力超先祖! 或许将来,史书会将他与他的标儿并称“洪乐之治”,就像文景之治那样被人铭记。
“陛下,这事容后再议如何?”韩成看着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疑惑:“为何?” 自然是因为韩成想弄些食材,假装精心制作月饼,再将系统赠送的月饼转送给自己的女儿,好对她展开追求。
当然,这些心思韩成绝不会明说。
他说道:“如今太子殿下那边事务繁杂,不是片刻能讲完的。
今日中秋,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难道有什么事比咱们标儿的事更重要吗?”朱元璋有些不满。
韩成答道:“确实有,我打算做些月饼尝尝。
” 朱元璋一脸疑惑。
这就是你口中重要的事? 比说标儿的事还要紧? 哪怕朱元璋已渐渐习惯韩成的不靠谱,此刻听他说出这话,也是一时无语。
只觉满心错愕,甚至有揍人的冲动。
“月饼这种东西,得专人来制才好,不然味道定然不佳。
宫中每年都有人专司此事,待晚上我会让人为你送来一些便是。
你何必费这个神。
既麻烦又难吃,不过是浪费粮食罢了……” “你怎么就知道我做的月饼一定不好吃,是浪费食物?” 韩成不愿多谈朱标之事,便扯到月饼上,试图转移话题。
“技艺各有专长,外行看内行如同隔山。
这点浅显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更别提许多事都精通了。
能在一件事上达到精通已是不易,在几件事上精通更是难得。
你擅长编故事,木工勉强过得去,还能治肺痨,这就很不错了,又怎会懂得做饭做月饼? 就算会,也不过是勉勉强强做出月饼,离美味还差得很远……” 朱元璋边说边开始自我吹嘘:“这也是我设立户籍制度,将人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且在民籍中细分儒、医、阴阳等户籍的深意所在!” 有了这一套户籍体系,就能让每个人专注于一门手艺或职业,如此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自然能大幅进步。
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还能提高办事效率。
俗话说得好,家传手艺总胜他人三分。
这些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长辈学习,技艺自然娴熟。
长辈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而让他们掌握精湛的技艺。
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