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花魁盛会(十)

关灯
    这算是约战吗? 王棣默默的想着,太不公平了。

     的确不公平,对方虽然是词坛大拿,但他有自此时往后的“词库”,要说上元词吧,有那么一首绝对吊打其他任何一首上元词。

     他交给聂胜琼两首词,自然是选了震烁古今的名篇佳作,只要她不出现太大的失误,大概率能夺魁。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元佑五年上元节的金陵城份外热闹,十里秦淮河商贩游人摩肩接踵,灯船画舫挤满河道,千奇百怪的花灯绚丽多彩,将整座城市妆点的如梦似幻般瑰丽壮观。

     若是从天空俯瞰拍摄,但见人头攒动,杂乱无章;河道两岸布满了摊位,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河面上横跨着数十座大小不一的桥,将整座城串联畅通;桥头处有卖茶水的,有卖花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将镜头徐徐拉开,楼台、屋宇、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一览无遗。

    而秦淮河十里长街上灯光辉煌,人声鼎沸。

    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从空中望去,那一盏盏花灯就像是夜空中的星星,缀点出一幅盛世画卷。

     这时节,昔日高门大族云集之处的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也与民同乐,彩灯高悬,炮竹轰鸣。

     最热闹的当然是夫子庙这一片区域。

     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

     夜幕下的“寒烟阁”比以往任何一天都热闹几分。

     这等高大上的楼子原本就是销金窟,今儿个又是上元节花魁大会的主赛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饶是最低消费翻了几番,也是一票难求。

     没有门路进楼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楼前河中泊着的灯船呼朋唤友,好第一时间得晓消息。

    这不仅是附庸风雅,还关系到钱袋子——花榜揭晓,尘埃落定之时,买扑者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赚的盆满钵满,自然有人输的捶胸顿足。

     “今次花魁之比一波三折,早前以为聂胜琼胜算大些,昨日她已处于落后之势,隔了一夜又冲到赔率榜首,当真是一日一变,倒是扑朔迷离了。

    ” “原本,聂大家才艺双绝,若无外力介入,她九成能夺魁。

    不过,周美成和秦淮海悍然出手、横插一杠,聂大家不敌这二人,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啧啧,这样的词作抛将出来,便是二位词宗也力有不逮啊。

    ” “这样的词……可遇不可得也,某是望尘莫及的。

    只是,这王棣早年虽有‘半山小神童’之誉,但依某看来,怕还是因其祖父之故多些。

    自王相公仙逝,王三郎不就销声匿迹了嘛。

    时隔经年,重新站在世人面前,轻飘飘的甩出这么一首必定留传千古的词作来,这其中……或另有别情也是有可能的……” “正是,想这王三郎过了年才十六岁,怎写得出这等文字来?据闻他是读书有感而作,这样的理由……除非他是天才。

    ” “天才嘛……倒有可能,不过,一个弱冠少年能有此等文字功力……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用妖孽形容也不过分……也有人说,上元节唱七夕词是落了下乘,这才是天大的笑话。

    明显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嘛,某不屑为之。

    ” “有趣的是,清真居士是‘词中老杜’,淮海先生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昨日让那阙《鹊桥仙》杀了个措手不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虽说自古文章无定式,同样两篇文章各有千秋,难以取舍之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若是《鹊桥仙》这等词,便是周、秦二人也不敢说轻易能压之一头。

    ” “Ⅹ兄所言正是。

    不过,昨日王棣是偷袭,难免有趁人不备、胜之不武之嫌。

    周、秦二位一旦有所准备,潜下心来与王棣正面对决,怕王三郎是难以招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