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关灯
    一些心性耿直的老臣心中难免失望。

    科举之事,关乎着一个朝廷的根基,太子和宸王内斗到了动摇一国根基的地步,偏偏官家还无所作为,如何能不叫他们心生愤懑。

     “官家,臣有异议。

    ”资政殿大学士赵元通站了出来。

     “考卷封存贡院,卢嘉一礼部小吏,避开重重看守偷盗考卷,既无此胆识,也无此能力。

    其中定然还有内情,臣请官家再审此案,以还科考清明。

    ” 赵元通跪伏在地上,老迈的身躯瘦小,自皇帝端坐的高台上看去,仿佛米点大小。

     同赵元通交好的大人们,不由为他捏了一把冷汗。

     官家俨然是重拿轻放的态度,赵元通要求彻查便是对官家处置的不满。

     “赵卿有异议?” 正德帝指尖叩击着奏章,面上看不出喜怒。

     “是,臣请再查此事。

    ”赵元通再一次俯首叩拜。

     他出身耕读,寒窗苦读十年,兢兢业业三十年,才有了如今的官职,若是聪明人当然会选择明哲保身。

    他看的透,却依然选择站出来。

     若是科举无法保证公平,对于像他这样的寒门举子,又该何去何从。

     “裴爱卿,以为如何?” 被皇帝点到的裴泓之站了出来。

     朝堂上所有人都期待着他的回答能结束这场闹剧,能叫官家满意,也能保下赵元通。

     以往的每一回,裴泓之都不会叫他们失望。

     但这次,他不疾不徐的说出了一句:“赵大人谏言,臣附议。

    ” 什么! 百官哗然。

     位居首排的太子和宸王甚至顾不得场合,向他看了过去,眼中是如出一辙的不可置信。

     裴泓之掀起衣袍,缓缓跪了下去。

     “官家建制十又四年,举会试七场,濯拔人才六百七十一人,有一百四十八人位居朝中重职,三百七十六人外放京畿以外各州府,其官职皆在六品以上。

    此六百七十一人,有四百九十三人或出身寒门,或农门耕读。

    ” “臣兖三岁启蒙,十六岁应试,十八岁高中,幸得家族荫佑,未尝为衣食烦忧,出行皆有车马,尚且以读书为苦,妄论寒门士子。

    ” “此次会试,考生一千四百零六名,其中三百四十名来自西北、西南、东南三地,为举会试,须得两月前动身,方才不误时候。

    其中舟车劳顿不必言说,更有人为凑车马衣食费用,卖子卖妻。

    ” 裴泓之没有慷慨激昂,语气平淡,却叫百官心中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