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关灯
小
中
大
等到办好多次进出的签证,凌田和辛勤开始互相探望。
跨越海峡的交通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快的还是欧洲之星,加上两头换乘的火车和地铁,全程也就四个多小时。
除此之外,凌田还捡漏买过便宜的机票,辛勤搭过实验室前辈去布鲁塞尔开会的顺风车。
起初,是辛勤来得更多。
他当初申请职位的时候,就跟导师说过自己的身体状况。
对方并不觉得有什么影响,甚至玩笑说不知道应该劝他以后专心做研究,还是不要放弃临床,因为他的科研能力很不错,聊下来也是个很好的医生。
不像有些同行,把慢性病的治疗看得太过理所当然,习惯性地认为病人没有对自己足够负责,所以才造成治疗效果不理想。
也不像另一些同行,本身大腹便便,总是玩笑地对病人说:DowhatIsaidnotwhatidid.医生随便一说,病人也就随便一听。
而他感同身受,身体力行,像个伙伴一样,没有人能怀疑他的热忱和真诚。
当真开始工作,辛勤确实感觉牛津内分泌中心的日程安排比他在A医附的时候轻松了许多,不必兼顾临床,只用专心在研究上,团队的氛围也很好。
对他来说,周末去一趟巴黎问题并不大,至于多久去一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凌田是否有时间接待他。
嗯,是的,他过去就觉得她有时候甚至能让他这样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人感到被冷落,真是有点东西的。
而且来到巴黎之后,她变得比从前更忙了。
那段时间,凌田一边上学,一边继续画着《废物小队》和《请你吃糖》的连载,只是不得不放慢了更新的节奏。
“动月”那边不定时地也会有些事情找她,需要她远程参会,或者完成一些临时的工作。
她原本以为学业上的压力不会很大,因为跟大部分高布兰的同学比起来,她毕竟是有经验的画手,已经创作过长项目,而且还成功地商业化了。
但真的开始在此地学习,她才发现有经验也不一定都是好事。
过去几年的创作经历,让她无论在叙事、分镜还是画面风格和笔触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套路。
每次遇到进度推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会忍不住套一套,然后又一边画一边嫌弃自己偷懒,觉得出来的效果太俗气。
这是她很早就注意到了的问题,但原本只是自我批评,直到来了此地,突然变成老师的评价,甚至被同学当面指出。
说句实话,那滋味真的不太好受。
尤其当那个给她提意见的同学还是个二十一岁学工科出身的小天才,在来高布兰之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随手一画,就是她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的视角效果。
再加上冬天来了,天气渐渐转冷,天黑得越来越早,她日晒不足,心情也跟着一down到底。
那段时间,她状态真挺差的,直觉落笔的手感都没了,不光是作业,就连自己的连载都画不下去。
勉强赶上截稿日,发现数据不理想或者收到不太好的评论,又会让她想东想西,偷偷崩溃上很久。
她甚至开始怀疑过去那些小小的成绩,不过就是因为运气好而已,日久见真章,到底还是露了怯,以后可能再也画不出好东西了。
她起初忍着自我消化,跟辛勤视频的时候总是显得很轻松,但架不住血糖数据漏出破绽。
也许是因为压力太大,吃不好,睡不好,身体立马给她看颜色,连着好几天连点成线,上上下下好似坐过山车。
辛勤问她怎么了,她怔住,努力编理由,先想怪在生理期上,但她的生理期他记得门清。
又想怪在换季上,但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好一阵了。
结果左思右想,终于忍不住把那一阵的委屈统统倒出来,说完对着视频那边乱七八糟地哭诉:“我本来就不该自不量力干这行,还费那么大劲跑到这里来现眼……而且巴黎真的好脏啊,出门总撞上有人站在墙边小便,那天坐地铁
跨越海峡的交通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快的还是欧洲之星,加上两头换乘的火车和地铁,全程也就四个多小时。
除此之外,凌田还捡漏买过便宜的机票,辛勤搭过实验室前辈去布鲁塞尔开会的顺风车。
起初,是辛勤来得更多。
他当初申请职位的时候,就跟导师说过自己的身体状况。
对方并不觉得有什么影响,甚至玩笑说不知道应该劝他以后专心做研究,还是不要放弃临床,因为他的科研能力很不错,聊下来也是个很好的医生。
不像有些同行,把慢性病的治疗看得太过理所当然,习惯性地认为病人没有对自己足够负责,所以才造成治疗效果不理想。
也不像另一些同行,本身大腹便便,总是玩笑地对病人说:DowhatIsaidnotwhatidid.医生随便一说,病人也就随便一听。
而他感同身受,身体力行,像个伙伴一样,没有人能怀疑他的热忱和真诚。
当真开始工作,辛勤确实感觉牛津内分泌中心的日程安排比他在A医附的时候轻松了许多,不必兼顾临床,只用专心在研究上,团队的氛围也很好。
对他来说,周末去一趟巴黎问题并不大,至于多久去一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凌田是否有时间接待他。
嗯,是的,他过去就觉得她有时候甚至能让他这样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人感到被冷落,真是有点东西的。
而且来到巴黎之后,她变得比从前更忙了。
那段时间,凌田一边上学,一边继续画着《废物小队》和《请你吃糖》的连载,只是不得不放慢了更新的节奏。
“动月”那边不定时地也会有些事情找她,需要她远程参会,或者完成一些临时的工作。
她原本以为学业上的压力不会很大,因为跟大部分高布兰的同学比起来,她毕竟是有经验的画手,已经创作过长项目,而且还成功地商业化了。
但真的开始在此地学习,她才发现有经验也不一定都是好事。
过去几年的创作经历,让她无论在叙事、分镜还是画面风格和笔触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套路。
每次遇到进度推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会忍不住套一套,然后又一边画一边嫌弃自己偷懒,觉得出来的效果太俗气。
这是她很早就注意到了的问题,但原本只是自我批评,直到来了此地,突然变成老师的评价,甚至被同学当面指出。
说句实话,那滋味真的不太好受。
尤其当那个给她提意见的同学还是个二十一岁学工科出身的小天才,在来高布兰之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随手一画,就是她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的视角效果。
再加上冬天来了,天气渐渐转冷,天黑得越来越早,她日晒不足,心情也跟着一down到底。
那段时间,她状态真挺差的,直觉落笔的手感都没了,不光是作业,就连自己的连载都画不下去。
勉强赶上截稿日,发现数据不理想或者收到不太好的评论,又会让她想东想西,偷偷崩溃上很久。
她甚至开始怀疑过去那些小小的成绩,不过就是因为运气好而已,日久见真章,到底还是露了怯,以后可能再也画不出好东西了。
她起初忍着自我消化,跟辛勤视频的时候总是显得很轻松,但架不住血糖数据漏出破绽。
也许是因为压力太大,吃不好,睡不好,身体立马给她看颜色,连着好几天连点成线,上上下下好似坐过山车。
辛勤问她怎么了,她怔住,努力编理由,先想怪在生理期上,但她的生理期他记得门清。
又想怪在换季上,但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好一阵了。
结果左思右想,终于忍不住把那一阵的委屈统统倒出来,说完对着视频那边乱七八糟地哭诉:“我本来就不该自不量力干这行,还费那么大劲跑到这里来现眼……而且巴黎真的好脏啊,出门总撞上有人站在墙边小便,那天坐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