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两个儿子结婚 大院又办酒席

关灯
    1985年的夏天,四九城热浪滚滚,蝉鸣聒噪。

    冶金部部长何大清站在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的天井里,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满意地点了点头。

    今天是个黄道吉日,阳光灿烂却不刺眼,微风拂面却不燥热,正是办喜事的好天气。

     "大清,都准备好了。

    "夫人秦淮茹从正房走出来,一身绛紫色的旗袍衬得她端庄大方,虽然己五十二,但有灵泉水的作用,加上保养得宜的脸上几乎看不出岁月的痕迹。

    她手里拿着两份宾客名单,嘴角含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何大清接过名单,快速扫了一眼。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从部委领导到军区首长,从亲戚朋友到街坊邻居,无一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他满意地点点头,把名单折好放进口袋。

     "两个小子呢?"何大清问道,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雨梁在厢房换衣服,雨亭刚被几个战友拉去合影。

    "秦淮茹笑着回答。

     何大清点点头,目光扫过院子里整齐摆放的三十张圆桌。

    桌布是素雅的米色,餐具是景德镇定制的青花瓷,既不张扬又不失体面。

    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瓶茅台和一条中华烟,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妥帖的招待方式——既符合规定,又能让来宾感受到主人的诚意。

     "爸!"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垂花门传来。

    何大清转头,看见女儿何雨欣领着一个穿着得体西装的中年男子走进来,"这是央视的赵老师,我特意请来主持婚礼的。

    " 赵主持人恭敬地上前握手:"何部长,久仰久仰。

    一直得令爱的照顾,没想到今天能有幸为您家主持婚礼。

    " 何大清笑着握了握对方的手:"辛苦赵老师了。

    我们家主张婚事简办,但也不能太随便,您看..." "明白明白。

    "赵主持人连连点头,"流程我都设计好了,既热闹又不落俗套,保证让领导和亲友们都满意。

    " 正说着,一阵爽朗的笑声从东厢房传来。

    何雨梁穿着一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走出来,身边是几个榆树市来的同事。

    二十四岁的何雨梁已经担任榆树市市长半年有余,举手投足间已经有了领导干部的沉稳气质,但今天脸上却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爸!"何雨梁快步走过来,"那边来电话,说晓霞已经出发了。

    " 何大清点点头,还没来得及说话,西厢房的门也被推开。

    一身军装的何雨亭大步走出,肩上的两杠四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作为小松山守备区最年轻的副师级参谋长,何雨亭身上既有军人的英武,又有知识分子的儒雅——这是他在国防科技大学读书时就养成的气质。

     "爸,妈。

    "何雨亭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才露出笑容,"亚宁说她妈妈陪她一起来了,江参谋长派了车送她们。

    " 何大清看着眼前两个儿子,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表的自豪。

    同岁的两兄弟,一个从政,一个从军,都在二十四岁的年纪就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这固然有他这个做父亲的铺路搭桥,但两个孩子自身的努力和才干也是不容忽视的。

     "好,好。

    "何大清拍了拍两个儿子的肩膀,"今天你们成家,我和你妈也就放心了。

    " 秦淮茹在一旁悄悄抹了抹眼角。

    虽然何雨亭是何大清前妻所生,但她一直视如己出。

    如今看到两个孩子同时成家立业,作为母亲,她内心的喜悦不比何大清少。

     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

    最先到的是冶金部的几位副职和司局长,他们熟门熟路地和何大清打招呼,然后被引导到指定的位置就座。

    董老、姜老、王老等人也来给他们的徒弟祝贺,接着是陕西省驻京办的同志,他们代表田凤江主任送上贺礼——一对精美的景泰蓝花瓶。

     "田书记实在抽不开身,省里正在开重要会议。

    "驻京办的王主任解释道,"但他让我转达对何市长和晓霞的祝福。

    " 何大清理解地点点头。

    田福军作为省委副书记,确实不便亲自出席女儿的婚礼,这既是为了避嫌,也是高级干部应有的政治觉悟。

    他接过贺礼,郑重地交给一旁的秘书登记。

     十点整,院门外响起一阵汽车喇叭声。

    众人纷纷起身,只见两辆挂着红花的轿车缓缓驶入巷子。

    第一辆车里坐着新娘田晓霞和她的母亲徐爱云,第二辆车则是江亚宁和江德福的夫人安杰。

     何雨梁和何雨亭不约而同地整理了一下衣装,快步走向院门。

    何大清和秦淮茹对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