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在连队看回归 回归日的重逢

关灯
    1997年6月30日的清晨,乌苏里江上升腾着薄雾,何大清划着小木船从江心归来,船尾放着几条刚捕到的鲤鱼。

    七十九岁的他依然是中年模样,但皮肤黝黑,手掌也有了很多老茧,早已看不出曾经冶金部长的影子。

     "老何!老何!"岸上传来王秀英的大嗓门,"连队来通知了,今天请咱们都去看香港回归直播!" 何大清把船靠岸,系好缆绳:"几点开始?" "晚上零点交接,但连队让咱们下午就去,先聚餐。

    "王秀英兴奋地搓着手,"听说炊事班杀了头猪,还从县里运来了好多好吃的!" 何大清点点头,拎起鱼往家走。

    他和秦淮茹住的三间大瓦房让他们改造得特别舒服,门前种着几垄青菜。

    推开门,秦淮茹正在缝补在江里打鱼的抗风棉袄。

     "淮茹,晚上连队有活动,看香港回归。

    "何大清把鱼放进水盆,"我抓了几条鱼,给连队添个菜。

    " 秦淮茹抬起头,眼睛一亮:"终于要回归了。

    "她放下针线,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红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1984年她随何大清访问英国时,在泰晤士河边的合影。

     "整整十三年了。

    "秦淮茹轻抚照片,"那时候撒切尔夫人刚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摔了一跤,香港问题才开始谈。

    " 何大清洗了手,坐在木凳上:"今天得穿正式点,连长说让我讲几句。

    " "你?"秦淮茹惊讶地看着丈夫,"你不是说不暴露身份吗?" "不讲职务,就讲感受。

    "何大清望向窗外,江对岸俄罗斯的山峦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这样的日子,不说点什么,对不起这辈子。

    " 下午四点,渔点、开荒点的三十多号人陆续来到连队。

    食堂里摆了六张大圆桌,炊事班的小战士正忙着上菜。

    红烧肉、清蒸鱼、白灼虾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

     何大清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秦淮茹则换上了唯一一件的确良衬衫。

    连长向延华迎上来握住何大清的手:"何叔,待会儿您可得给我们好好讲讲!" 指导员于迎祥在一旁笑道:"何叔见多识广,比我们这些当兵的有见识多了。

    " 众人落座后,向连长站起来讲话:"同志们,今天是个大日子!香港被英国强占155年后,终于要回到祖国怀抱了..." 何大清听着,思绪飘回他到广东考察。

    站在深圳河边,望着对面的香江,也曾想着香江回来那天自己应是什么样……。

     "...下面请何叔给我们讲讲!"连长的声音把何大清拉回现实。

    在热烈的掌声中,他缓缓起身。

     "我没什么大道理可讲,"何大清的声音有些沙哑,"就想说说我这辈子跟香港的缘分。

    " 食堂里安静下来,连孩子们都停止了嬉闹。

     "我第一次看到香港,象你们一样年青。

    "何大清的目光越过人群,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过去,"深圳河边有座小土坡,我们偷偷爬上去,用望远镜看对面。

    那边高楼大厦,灯火辉煌;我们这边,老百姓还住茅草房。

    " 他停顿了一下,喝了口水:"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香港能回来?什么时候咱们也能过上那样的好日子?后来我参与国家建设,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世面。

    但每次看到关于香港的新闻,心里总不是滋味。

    " 秦淮茹在桌下悄悄握住了丈夫的手。

    她注意到何大清的眼角有泪光闪动。

     "改革开放后,我有机会去香港考察。

    "何大清的声音渐渐洪亮起来,"那里的繁荣让我们震撼,但更让我震撼的是香港同胞对祖国的感情。

    他们问我:'何先生,我们什么时候能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中国人?'" 食堂里有人开始小声啜泣。

    老马头用粗糙的手掌抹着眼睛,几个年轻战士挺直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