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关灯
    到盐场当护卫去。

    ” “有家累、愿意跟随,且能轻易搬家者,为防惹眼招嫌,就走第二批。

     尽量走得无声无息,若人问起,就随口找些说辞:回老家去、投奔亲戚去,都是随口的话。

    ” “时间紧迫,事又机密,能出走两批就到极限了。

    剩下若还有愿意追随者,沉默隐藏下来,等到起事之后,或再来投奔。

    ” “又或继续隐于清河,时机到时,在城里策应,里应外合之下便能轻易拿下清河县城。

    ” 西门卿的安排可谓周到,前两批愿意跟随者,不必说是忠心耿耿。

     周到在于对后续之人的安排。

     落在后面的那部分人,大多不是不够果断、便是不够忠心,但即便是这一类人,西门大官人也没有放弃。

     不够果断者,可以等到起事后,观察起义军势头,若势头好,便可去投奔了。

     剩余不够忠心者,等到起义军打到清河县了,那时无处可去,便也能在城里策应,里应外合,可以省下许多事情。

     公孙胜再次暗叹:西门大官人之宽宏大度,之谋算周到,眼下就可见一斑。

     在场百户、小旗和兵士一众人等,虽没有想到公孙胜这般深刻,却也隐约觉得西门大官人安排周祥。

     纷纷附议:“我定是要第一批跟随大官人走的!” “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当然也要第一批走!到时叫上跟俺一般,又信得过的,做个伴一起走!” “那我便第二批走,也联络上那些有家累,但能轻易搬家的。

    ” …… 等众兵士讨论过一番之后,西门卿才道:“稍后此处家事安排妥当,我和武提刑便去提刑所衙门,傍晚召集提刑所十五名百户、三十名总旗。

     至于小旗三百名,便不统一召集,由总旗带上信得过的小旗前来。

    ” 公孙胜听着,感叹西门大官人从始至终,行事可说是机密无缝。

     自从确定起事后,除派出去三名绝对可信的兵士去送信,其余人便都没再单独行动过,全在他眼皮之下。

     接下来也是,去提刑所衙门召集人手商议,这些兵士自然也是要随同的。

     西门卿决定道:“兵贵神速,明日再逗留一日夜,后日一早第一批便出发。

    ” 至于说走的太仓促,毕竟谁家决定搬家到搬走仅用一天,如此会引起怀疑?泄露了机密? 哈,那就高估大宋如今的绝大部分官员了。

    大宋失政糜烂至此,官场上又还能找出几个机警又忠心的? 何况清河县可是他西门卿的地盘,不是甚么龙潭虎穴,便是知县李达天发现兵士大量调动,问起来时,他一句缉捕凶犯就能搪塞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