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轧钢机

关灯
    初夏的风吹过厂区的玻璃窗,拂动了贴在车间门口的红纸通知。

     “825轧钢机调试项目正式启动,全厂通力配合,保障顺利投产!” 杨厂长站在办公楼的窗前,双手背后,望着正在生产的厂区。

     “杨厂长,东西卸完了,苏联专家明天就到。

    ”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何雨柱从外面匆匆赶来。

     “好。

    ”杨厂长点点头,“通知下去,明天上午八点,在会议室开技术对接会,调试班子我来定。

    ” 厂里这次不仅是上马825轧钢机这么简单,而且后续还有和“202工程厂”的联合保密项目,一种特殊合金钢材将由此试产。

    技术难度极高,军事意义更大。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准时开会。

    苏联专家组一共来了3人,带头的当然是阿列克赛·马尔赛夫,红脸膛大鼻子,说话带着重重的口音。

    另一个是翻译,由工业部安排,一个年轻姑娘,看上去很精神。

    还有一个就是我国的留苏技术人员王海龙。

     会议伊始,阿列克塞拿出了一套调试方案,满纸的俄文技术术语。

    王海龙坐在一边,翻了几页,略点头,翻译小姑娘随口翻译几句,王海龙就开始主动插话: “根据我的理解,这一段的液压行程预设过高,应该调整。

    ” 翻译一愣,还没开口,阿列克塞就皱眉说道:“不,不对,这是原厂标准。

    ” 王海龙笑了笑,“原厂标准不一定适配咱们的材料性能。

    我之前在302厂参与过苏式轧机的调整,我们那时就调过。

    ” 话音落地,现场几位技术员纷纷点头。

    毕竟他是“技术骨干”,说话多少还是有点份量。

     何雨柱微微皱眉,却不动声色。

    他拿起资料,一边翻看,一边问:“阿列克塞同志,请问这套参数是针对哪一种钢材型号调的?” 翻译刚翻完,阿列克谢便回答:“45号钢。

    ” 何雨柱点点头,接着问:“那如果我们现在需要调的是高锰钢,行程和压力是否还用这套?” 阿列克塞立刻摇头:“不,不行,要改——需要提高进料初压,延长预热时间。

    ” “所以,”何雨柱抬头,看向王海龙,“你的方案,是建立在什么钢种上的?” 王海龙一愣,张了张嘴,一时答不上来。

     何雨柱继续翻着资料,指着其中一页说道:“这是苏联专家三年前在顿巴斯用的高锰钢调试记录,预压在48兆帕,进料速度要配合曲线控制,否则前两米都会出现断纹。

    ” 他抬头环视会议室众人,语气平稳:“大家都不是外行,这种细节上差一分,出来的钢材就要废一堆。

    ” 翻译人员翻译后。

     阿列克塞点头,连连说:“对对对,这个中国同志讲得对。

    ” 这一番对答,让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王海龙脸色微微发红,不再言语。

     谁也没想到,何雨柱对轧钢工艺的了解居然如此之深,就连杨厂长听了他在会上对技术细节的发言,也不禁对何雨柱刮目相看。

     会议结束后,杨厂长特意把何雨柱叫到一边,语气郑重地交代道:“柱子,这阵子你可得辛苦点儿了。

    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