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因地制宜,调整策略

关灯
    沈清秋在北境疫区连日奔走,终于将局势稳住。

    她亲自坐镇指挥,调配药材、安排人手,又请来当地经验丰富的老郎中协助诊治。

    新疗法在实战中的效果再次得到验证,不少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医者开始主动学习。

     回到义医团临时驻地已是深夜。

    她刚踏入议事厅,周怀远便迎上来,递上一份各地传来的最新汇总报告。

    她展开细看,眉头渐渐舒展——南疆那边已经打通了与部落的合作关系,西南地区也建立了稳定的翻译机制,而中州之行虽开局艰难,但通过公开比试赢得了不少医师的认可。

     “看来我们之前的调整方向是对的。

    ”周怀远轻声道,“因地制宜,才能真正让新疗法落地生根。

    ” 沈清秋点头,目光却落在报告末尾的一行字:“部分地区反馈新疗法实施困难,需结合本地草药和传统疗法。

    ” 她沉思片刻,道:“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开会。

    ” 议事厅内灯火通明,众人围坐在长桌前,神色凝重。

    沈清秋将手中报告一一分发下去,待众人看完后,才缓缓开口:“我们之前推广新疗法的方式太过统一,忽略了各地差异。

    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

    ” 周怀远皱眉:“你是说要彻底放弃原先的推广模式?” “不是放弃,而是升级。

    ”沈清秋语气坚定,“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文化习俗、患者认知程度,制定专属推广方案。

    ” 赵铁柱挠了挠头:“这听起来挺复杂的,具体怎么操作?” 沈清秋取出一张地图,上面标注着他们已推广或即将推广的区域。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性。

    比如南疆湿热,瘴气严重,许多百姓习惯巫医;西南方言众多,沟通困难;中州世家林立,传统势力根深蒂固。

    我们必须针对这些特点,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

    ”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我们要加强与当地医者的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其次,要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新疗法的应用方式。

    最后,建立一支专门的协调小组,负责信息收集和策略调整。

    ” 周怀远若有所思:“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统一输出’转为‘本地化融合’?” “没错。

    ”沈清秋点头,“这样不仅能减少阻力,还能提高接受度。

    ”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最终确定了几项关键措施:一是派遣专人前往各区域调研,了解当地医疗状况;二是邀请当地有名望的医者参与治疗,增强信任感;三是对新疗法进行适当改良,使其更符合当地需求。

     次日清晨,沈清秋便亲自带队前往江南某府。

    此地以温润多雨着称,民间流传着诸多偏方秘术,对外来疗法普遍持保留态度。

     抵达后,她并未急于推广新疗法,而是先走访了当地的医馆、药铺,甚至深入乡野,与村中老郎中交流。

    她发现,这里的百姓对草药极为讲究,许多家庭都会自备药柜,家中老人更是精通采集、炮制之法。

     “如果我们能将新疗法与他们的传统用药结合起来,或许更容易被接受。

    ”她对随行的赵铁柱说道。

     于是,她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当地设立“联合诊疗点”,由义医团提供新疗法的核心配方,再结合当地常用的草药进行配伍,形成更适合本地人群的治疗方案。

     起初,当地医者对此并不看好。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郎中摇头道:“你们那套理论听上去玄乎,不如我们祖传的经验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