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国际交流,分享成果

关灯
    沈清秋站在密室门口,手里还握着那本古籍。

    门外陈骁的声音急促而坚定,“娘!南边又有病人来了,说是特意来找你的。

    ” 她合上书,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走吧。

    ” 诊室外的阳光有些刺眼,但她很快适应了这光亮。

    营地里已经搭起了新的棚子,药房旁边又开辟出一间临时诊疗区,专门接待远道而来的病患。

    赵铁柱带着几个年轻人在后院忙碌地熬药,空气中弥漫着药材的苦香。

     “这次来的是南方行省的官员,”陈骁一边带路一边说,“他们听说新疗法效果显着,想亲自来看看。

    ” 沈清秋点头,心里却隐隐有些期待。

    这些日子以来,她的新疗法不仅被本地百姓接受,也逐渐引起了地方医官的注意。

    如今连外省都有人专程赶来,说明这条路走得没错。

     她走进诊疗区时,几位身穿丝绸长袍的中年男子正站在一旁观察治疗过程。

    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迎上来,拱手道:“沈大夫,久仰大名。

    我们此番前来,是想亲眼见识一下您这套新疗法的神奇之处。

    ” 沈清秋微笑回应:“请随意查看,若有疑问,我也乐意解答。

    ” 老者点了点头,开始逐一查看患者的病情记录和用药情况。

    他的目光在一张病例表上停留许久,眉头微皱:“这位患者肺部积疾多年,按理说应当用温补之法,为何反而用了清热解毒的方子?” “因为病因不同。

    ”沈清秋拿起病例解释,“传统认为肺病多因虚寒所致,但根据我的研究,部分慢性咳嗽实为湿热内蕴,需清热化痰、通络止咳。

    这副方子正是为此调整而来。

    ” 老者听得入神,其他几人也围了过来,纷纷提出各自的问题。

    沈清秋一一耐心解答,甚至当场演示了一次配药流程。

    她的手法熟练、逻辑清晰,令几位外地医者频频点头。

     “沈大夫果然不凡。

    ”老者最后感慨道,“若能将这套疗法推广开来,不知能救多少性命。

    ” “这也是我下一步的计划。

    ”沈清秋坦然说道,“我想建立一个医学交流平台,让更多医者参与进来,共同完善这套疗法。

    ” 几日后,一封来自京城的公文送到了营地。

    朝廷有意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医学交流大会,邀请各地名医齐聚一堂,探讨新疗法与传统医学的融合之道。

    而沈清秋的名字赫然列在首位演讲者名单之中。

     她望着那封文书,心中五味杂陈。

    从最初的质疑、排斥,到如今受邀在全国大会上分享成果,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娘,你真的要去京城?”陈骁问。

     “当然。

    ”沈清秋轻声回答,“这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

    ” 几天后,一行人启程前往京城。

    一路上,不断有其他医者加入队伍,有的来自江南,有的来自北方,每个人都对新疗法充满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