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人才培养,传承希望

关灯
    晨光洒落在马车的车窗上,沈清秋翻阅着手中厚厚的资料,眉头微蹙。

    她知道,单靠他们这支小队,终究无法覆盖整个天下。

     “娘,我们这次是去哪?”陈念坐在她对面,小心翼翼地问。

     “去一个新地方。

    ”沈清秋合上手中的册子,抬头望向窗外,“我们要在那里办一所医馆学堂。

    ” “医馆学堂?”陈骁也来了兴趣,“就是教人看病的地方?” “不只是看病。

    ”沈清秋笑了笑,“是要让医学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能被更多人掌握的知识。

    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医生,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去救更多的人。

    ” 队伍一路北行,沿途不断有各地送来的消息——有的村庄已恢复生机,但也有不少地方仍陷于病痛与混乱之中。

    沈清秋一边处理这些事务,一边开始筹划医馆学堂的具体细节。

     抵达目的地后,众人发现这里虽有一座废弃的书院,但早已破败不堪。

    屋顶漏风,地面坑洼,连最基本的桌椅都所剩无几。

     “这地方……能用吗?”赵铁柱皱眉。

     “能。

    ”沈清秋目光坚定,“只要有人,就有希望。

    ” 她亲自带着人修缮房屋、清理杂草、布置讲堂。

    与此同时,她将一封封书信送往各地医馆和学府,邀请经验丰富的医师前来任教,并在各大城镇张贴招生告示。

     起初,响应者寥寥。

    许多百姓对这种“免费教医术”的说法半信半疑,甚至怀疑是否又是什么邪教骗术。

     “他们需要时间。

    ”沈清秋并不着急,“真正想学的人,总会来的。

    ” 果然,几天后,第一批学员陆续抵达。

    有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少年郎,也有曾在军中当过医兵的老者;有本地的穷苦人家子弟,也有来自邻国的异乡客。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沈清秋亲自组织入学测试,将学生分为初阶、中阶、高阶三组,分别授课。

    教学内容涵盖基础解剖、药理、诊断技巧、外科手术等,甚至还引入了现代急救知识。

     课堂上,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许多人从未想过,原来治病救人不仅仅是靠祖传秘方或师徒口传心授,还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严谨的实验和科学的推理来实现。

     “原来骨头是这样连接的!”一个年轻学子惊讶地看着桌上的人体骨骼模型。

     “原来伤口不是靠‘冲喜’就能好的。

    ”另一个学生感慨道。

     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部分学生文化程度较低,听不懂一些专业术语;有些人则因为生活压力大,常常请假回家务农;还有些人性格顽劣,不服管教,甚至试图偷取药材私卖牟利。

     面对这些问题,沈清秋没有责罚,而是耐心引导。

    她安排助教一对一辅导落后的学生,允许因家事请假的学生补课,同时设立严格的纪律制度,杜绝不良行为。

     “你们既然选择来这里学习,就要明白一点。

    ”她在一次集会上说道,“医学不是谋财的工具,而是守护生命的职责。

    谁若违背初心